明代科舉廉政教育與司法關系研究
本文關鍵詞: 明代 科舉制 儒家 司法 出處:《蘭臺世界》2014年06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從社會司法的角度來看,科舉制獨設進士科,廢棄了以選拔法律人才為主的明法科,擴大了儒家廉政思想在司法機構的影響,使司法機構日益儒家化,對明代司法審判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Abstract]: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social justice,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only set up a branch of "Jin Shi", abandoned the Ming law subject, which is mainly about selecting legal talents, expanded the influence of the Confucian thought of clean government in the judicial institution, and made the judicial organization increasingly Confucian. It has a certain influence on the judicial trial in Ming Dynasty.
【作者單位】: 陜西警官職業(yè)學院;
【分類號】:D929;D691.3;K248
【正文快照】: 科舉制作為我國古代一種主要的官吏選拔制度,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特點。明代科舉制獲得了長足的發(fā)展,并在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經科舉制選拔出來的封建官員法律素養(yǎng)低下,對明代司法制度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一、明代科舉觀念及科舉制度1.明代科舉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單衛(wèi)華;;從制度分析的視角看明代廉政建設[J];理論學刊;2010年05期
2 馬建紅;;科舉偏科及其對古代司法影響研究[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崔佳穎;車宏生;;薦舉制度與考試制度在人才選拔中應用的比較研究——基于科舉考試興廢研究的啟示[J];比較管理;2012年01期
2 宋方青;;科舉革廢與清末法政教育[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祖慧,龔延明;科舉制定義再商榷[J];歷史研究;2003年06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凱旋;明代科舉考試思想述論[J];社會科學輯刊;2005年06期
2 王天平;;由明代科舉試卷看古代科舉及選用制度[J];文化學刊;2008年01期
3 李琳琦;清代的科舉制度探析[J];社會科學家;1993年03期
4 楊青新;;隋唐科舉制考論[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11期
5 徐紅;;宋朝科舉制度的改革與社會價值觀的演變[J];東岳論叢;2005年06期
6 路艷;;唐代科舉制度特點淺議[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7 楊明;;從唐代的科舉制看當今的高考制度[J];石家莊鐵路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2年02期
8 張念一;;宋代科舉制度的特點[J];蕪湖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7年02期
9 金云琴;;纏綿縈系 欲說還休——歸有光的科舉情結[J];皖西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10 常成;;明代科舉制與八股文評價述論[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田澍;;明代八股文略論[A];明史研究第7輯——謝國楨先生百年誕辰紀念專輯[C];2001年
2 周孚政;;對明朝科舉制的重新認識[A];孔學研究(第二輯)[C];1995年
3 王熹;;明代朝野對科舉制度的評論[A];明史研究第7輯——謝國楨先生百年誕辰紀念專輯[C];2001年
4 陳志云;;科舉制度與兩宋贛文化[A];江西省撫州市社科聯論文集(2002-2003)教育文化類[C];2003年
5 張德信;;明代科舉制度述論[A];明史研究第1輯[C];1991年
6 梁爾銘;;明代鄉(xiāng)試考官的選取制度[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7 丁海斌;陳凡;;論清代科舉與“官科技”[A];“青年科學家創(chuàng)新與社會條件支持系統”課題研究論文集[C];2006年
8 高明士;;賓貢科的起源與發(fā)展——兼述科舉的起源與東亞士人共同出身之道[A];唐史論叢(第六輯)[C];1995年
9 林李楠;;清初科舉政策與傳統社會治理——兼論考試的多重價值與功能[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10 齊紅深;;清代的八旗科舉[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趙鐵信;科舉制度淺說[N];光明日報;2003年
2 何池;臺灣開發(fā)時期大陸儒家文化和科舉制度的傳入[N];閩南日報;2010年
3 記者 孟苗;臨猗驚現清代科舉考試童生試卷[N];山西日報;2009年
4 李堯;宋代朔州籍狀元安德裕[N];朔州日報;2010年
5 于紅英;中國最后一次科舉考試[N];中國檔案報;2003年
6 現任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研部主任 研究館員 李國榮;清朝“嚴打”科場舞弊[N];中國文化報;2009年
7 張希清;“恩由主上”: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N];文匯報;2002年
8 陳峰 西北大學文博學院教授;不斷追述與放大的宋朝開國史[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9 李喬 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唐代固始移民對閩文化形成的影響[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10 史館文;科舉取士選人才[N];中國檔案報;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凱旋;明代科舉制度研究[D];吉林大學;2005年
2 黃明光;明代科舉制度研究[D];浙江大學;2005年
3 高福順;遼朝科舉制度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4 吳錚強;宋代科舉與鄉(xiāng)村社會[D];浙江大學;2006年
5 李國娟;儒學與秦漢意識形態(tài)的建立[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張延昭;下沉與滲透: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元代教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7 和慶鋒;隋唐太原王氏的變遷與影響[D];上海師范大學;2013年
8 倪彬;漢唐“匿哀”等罪研究[D];南開大學;2012年
9 胥仕元;秦漢之際的禮治思想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10 薛菁;魏晉南北朝刑法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路莉莉;隋代科舉制度考論[D];曲阜師范大學;2011年
2 林明;科舉制度對海南古代社會發(fā)展的積極影響[D];海南師范大學;2011年
3 吳偉;科舉制與北宋士人階層關系研究[D];安徽大學;2010年
4 周禎偉;清代武科舉制度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3年
5 葛文紅;北宋科舉制度下的家族與家學[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6 任映艷;康熙朝科舉制度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7年
7 楊洪濤;從宋代筆記小說看宋代科舉制度下的社會心態(tài)[D];曲阜師范大學;2006年
8 張三保;清代科舉的衰亡與啟示[D];東南大學;2005年
9 劉瀟;唐代科舉與士風[D];天津師范大學;2008年
10 史韻;仕金漢人與金朝的教育和科舉[D];上海師范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45569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falilunwen/1455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