滯提針刺法治療頑固性面癱的臨床療效評價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10-11 00:49
目的:評價滯提針刺法治療頑固性面癱的臨床療效。觀察該方法是否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并且減少后遺癥的發(fā)生,為滯提針刺法在臨床應用提供理論依據。方法:選擇60例頑固性面癱患者,均來自2018年3月至2018年12月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針灸二門診。60例符合納入標準的病例采取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治療組、對照組兩組,每組30例。對照組選取患側陽白、太陽、四白、顴髎、頰車、地倉、翳風、合谷、牽正,配以足三里、氣海進行治療,采用常規(guī)針刺方法刺入以得氣為度。治療組采用滯針提拉患側四白、陽白穴,余穴位均選用常規(guī)針刺同對照組。每次治療40min,治療6天,休息1天,共治療4周。通過收集治療前后H-B面神經功能分級量表(House-Brackmann,H-B)、電生理檢查(面神經電圖中對比治療前后顳支、顴支、頰支的潛伏期及波幅的變化)的有效數(shù)據分析治療效果,并在治療后1個月及2個月進行隨訪,觀察預后。結果:1.H-B量表評分:兩組患者治療前組間比較(P0.05),提示組間具有可比性。分別比較治療前后組內患者評分,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均有改善。兩組間比較(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治療組降低H-B量表評分優(yōu)于對照組。2.肌電圖檢查: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面神經顳支(額肌)波幅(P0.05),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組間具有可比性。治療后兩組間比較(P0.05)有顯著性意義,說明治療后治療組較對照組數(shù)值更接近健側;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面神經顳支(額肌)潛伏期(P0.05),說明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無差異,治療后組間比較(P0.05)有著性意義,提示治療組較對照組潛伏期數(shù)值降低更明顯;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面神經顴支(眼輪匝肌)波幅,(P0.05)兩組患者治療前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組間具有可比性。治療后兩組間比較(P0.01)有極顯著性意義,說明治療后治療組較對照組數(shù)值升高明顯;治療前面神經顴支(眼輪匝肌)潛伏期數(shù)值顯示,治療前(P0.05)組間可比,治療后(P0.05)有顯著性意義,說明治療后兩組間比較,治療組數(shù)值更接近健側;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面神經頰支(口輪匝肌)波幅(P0.05),說明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無差異,治療后組間比較(P0.05)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組較對照組治療后波幅相差不大;兩組患者面神經頰支(口輪匝肌)潛伏期比較,治療前(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治療后無顯著性差異(P0.05),提示治療后治療組數(shù)值與對照組無統(tǒng)計學意義。3.預后:治療后1個月治療組面肌痙攣及倒錯的發(fā)生率7.69%低于對照組15.78%,治療后2個月治療組面肌痙攣及倒錯發(fā)生率12.00%,對照組31.58%,兩組患者均有后遺癥的發(fā)生,發(fā)生率治療組低于對照組。結論:1.滯提針刺法治療頑固性面癱可以縮短患側面神經顳支、顴支、頰支潛伏期,提高患側面神經顳支、顴支、頰支波幅,療效優(yōu)于常規(guī)針刺組。2.滯提針刺法治療頑固性面癱療效穩(wěn)定,后遺癥的發(fā)生率小于常規(guī)針刺組。
【學位單位】: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9
【中圖分類】:R246.6
【文章目錄】:
縮略詞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綜述
1 中醫(yī)學對頑固性面癱的認識
1.1 頑固性面癱的病因病機
1.2 頑固性面癱的治療
2 現(xiàn)代醫(yī)學對頑固性面癱的認識
2.1 頑固性面癱的病因病機
2.2 頑固性面癱的治療
臨床研究
1 臨床資料
2 治療方法
3 觀察項目及指標
4 療效判定標準
5 統(tǒng)計學處理方法
6 醫(yī)學研究倫理準則
7 注意事項
研究結果
1 H-B量表評分情況
2 面神經電圖評價
3 總有效率比較
4 兩組患者治療后隨訪情況
討論
1 立題依據
2 選穴依據
3 對于滯提針刺法的研究
4 對于評價指標的結果分析
5 不足與展望
結論
致謝
參考文獻
附錄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論文
個人簡歷
【參考文獻】
本文編號:2835794
【學位單位】: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9
【中圖分類】:R246.6
【文章目錄】:
縮略詞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綜述
1 中醫(yī)學對頑固性面癱的認識
1.1 頑固性面癱的病因病機
1.2 頑固性面癱的治療
2 現(xiàn)代醫(yī)學對頑固性面癱的認識
2.1 頑固性面癱的病因病機
2.2 頑固性面癱的治療
臨床研究
1 臨床資料
2 治療方法
3 觀察項目及指標
4 療效判定標準
5 統(tǒng)計學處理方法
6 醫(yī)學研究倫理準則
7 注意事項
研究結果
1 H-B量表評分情況
2 面神經電圖評價
3 總有效率比較
4 兩組患者治療后隨訪情況
討論
1 立題依據
2 選穴依據
3 對于滯提針刺法的研究
4 對于評價指標的結果分析
5 不足與展望
結論
致謝
參考文獻
附錄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論文
個人簡歷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健;尹秀婷;許明;倪偉;過靈香;祁芳;張泓;;張泓治療頑固性面癱經驗[J];湖南中醫(yī)雜志;2015年12期
2 丁敏;馮驊;林天云;;不同材質微創(chuàng)埋線療法治療頑固性面癱臨床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15年12期
3 孟偉;馬軍;劉云萍;;中藥(內服、外用)聯(lián)合電針綜合治療頑固性面癱[J];內蒙古中醫(yī)藥;2015年11期
4 范衛(wèi)星;;針刺聯(lián)合隔姜灸治療頑固性面癱108例效果分析[J];中國鄉(xiāng)村醫(yī)藥;2015年22期
5 范亞男;李素云;王明航;;艾灸對機體免疫系統(tǒng)調節(jié)的研究與進展[J];中醫(yī)研究;2015年11期
6 程莫雙;;對頑固性面癱患者開展針灸治療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5年19期
7 滕秀英;孫洋洋;李曉艷;;以經筋排刺為主治療難治性面癱的臨床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2015年03期
8 寧麗娜;王再嶺;熊杰;石學敏;;針刺治療周圍性面癱研究進展[J];武警后勤學院學報(醫(yī)學版);2015年03期
9 金濤;馬素蘭;;半導體激光聯(lián)合電針及康復干預治療周圍性面神經炎的療效觀察[J];激光雜志;2015年02期
10 嚴鳳花;姚旭紅;嚴興科;張永奎;井小會;何天有;;何天有教授針藥結合治療頑固性面癱經驗[J];中國針灸;2015年02期
本文編號:283579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zhongyixuelunwen/283579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