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法言》的圣人之道
發(fā)布時間:2017-08-20 09:21
本文關鍵詞:論《法言》的圣人之道
【摘要】:自班固《漢書·藝文志》中將《法言》歸入儒家之列,后世多以儒家代表作品來對待和研究。然而縱觀《法言》全書,儒家思想雖然是主流思想,但是道家思想亦是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結合漢代儒家發(fā)展的路線以及揚雄其人的社會背景、個人經歷,以儒家圣人之道思想或者道家圣人之道思想作為切入點來研究《法言》的圣人之道思想著實不夠。本文依托后世傳世史料,結合近現代諸多研究,以儒家圣人之道思想為主,融攝道家圣人之道思想為出發(fā)點對《法言》的圣人之道思想中來進行粗略的探討。全文大致分為以下幾個部分:第一部分,緒論部分。包含研究目的及意義以及研究綜述等。對《法言》及其作者的作了簡介,重點梳理了揚雄的生平,對《法言》版本注釋方面做了簡單的整理。第二部分,分析了《法言》中圣人之道的思想淵源。講述了先秦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的圣人觀以及道家代表人物老子、莊子的圣人觀!斗ㄑ浴返氖ト酥乐兄赝瞥缦惹厝寮沂ト酥乐饕怯捎谇卮翐P雄之前圣人之道的衰落,通過分析先秦儒、道的圣人觀以及成圣之路的不同,來論述《法言》的圣人之道思想其實是以儒家思想為主、融攝道家部分思想。第三部分,對“尊圣崇經”的分析。對諸子進行評議以彰顯先秦儒家圣人之經典的重要性,對圣人的形象論述以尊崇先秦儒家圣人。而《法言》中的天人關系論和人性論也是在“尊圣崇經”的基礎上來詮釋其中蘊含的圣人之道。圣人之道的傳承以圣人之經典為主,如此圣人之經能否損益,他認為對于社會發(fā)展可則因、否則革。第四部分,對禮法治國的分析。重點論述了其對先秦儒家經典基礎理念“禮”的繼承和發(fā)展。以禮為重,禮作為指導性準則;以禮治國,將法度觀念融入禮。守禮莫過于盡孝,漢代提倡孝治,把家之孝與國之孝結合,揚雄在《法言》最后一卷《孝至卷》以孝至為篇名然則對堯舜之道論述很多,實則還是講述孝悌之道而已,大孝為至德。第五部分,揚雄《法言》圣人之道的評價及其影響。敘述了揚雄《法言》圣人之道對于后世思想發(fā)展的影響和其中存在的幾點不足之處。
【關鍵詞】:圣人之道 尊圣崇經 禮法治國 經之因革
【學位授予單位】:湘潭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B234.99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緒論9-17
- 1.1 研究目的及意義9-10
- 1.2 研究現狀及分析10-12
- 1.3 研究方法、創(chuàng)新之處及不足之處12-13
- 1.4 《法言》版本13-17
- 1.4.1 《法言》版本注釋13-14
- 1.4.2 《法言》的兩個問題14-17
- 第2章《法言》圣人之道的思想淵源17-30
- 2.1 先秦儒家的圣人之道17-22
- 2.1.1 孔子17-19
- 2.1.2 孟子19-21
- 2.1.3 荀子21-22
- 2.2 《法言》的圣人之道對先秦儒家思想的繼承22-24
- 2.3 先秦道家的圣人之道24-27
- 2.3.1 老子24-25
- 2.3.2 莊子25-27
- 2.4 《法言》的圣人之道對道家思想的吸收27-30
- 2.4.1 《法言》圣人之道對道家之自然、無為思想的吸收27-28
- 2.4.2 對道家“道”、“德”的吸收28
- 2.4.3 對道家反戰(zhàn)思想的吸收28
- 2.4.4 對道家名利觀的吸收28-30
- 第3章 尊圣崇經30-40
- 3.1 圣人形象30-31
- 3.2 評議諸子31-33
- 3.3 善惡混的人性觀33-35
- 3.3.1 人性善惡混33-34
- 3.3.2 論學與師與人性善惡混的關系34-35
- 3.4 天人并重35-38
- 3.4.1 人為不為命36-37
- 3.4.2 天人并重對儒的影響37-38
- 3.5 經之因革38-40
- 第4章 禮法治國40-45
- 4.1 引法入禮40
- 4.2 以禮為重、行五常之政40-43
- 4.3 論孝43-45
- 第5章 《法言》的圣人之道的評價及影響45-49
- 5.1 后世之人對楊雄及《法言》的評價45-46
- 5.2 《法言》對后世的影響46-47
- 5.3 后世之人對揚雄其人的誤讀47-49
- 結語49-50
- 參考文獻50-52
- 致謝52-53
-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論文53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鄭先興;;論揚雄的史學思想[J];南都學壇;2011年01期
2 劉明;;《纂圖互注揚子法言》版本考略[J];圖書館雜志;2010年11期
3 劉冰;;南宋臺州刻本《揚子法言》[J];圖書館學刊;2009年06期
4 問永寧;;試論揚雄的姓[J];唐都學刊;2007年03期
5 譚淑娟;;揚雄與韓愈[J];貴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6 張兵;儒主道輔 本道兼儒——論揚雄《法言》的思想特征[J];理論學刊;2004年05期
7 楊福泉;論《法言》的尊圣崇經與儒學批判[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8 劉保貞;揚雄著作及其流傳[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9 邊家珍;揚雄對西漢新儒學的重構及其意義[J];東岳論叢;2002年06期
10 鄭萬耕;揚雄的史學思想[J];史學史研究;1998年02期
,本文編號:70580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zhexuezongjiaolunwen/705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