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友蘭正負方法與天地境界的實現(xiàn)
發(fā)布時間:2021-11-28 21:43
馮友蘭是二十世紀中國哲學領(lǐng)域的重要人物,對其思想、哲學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柏懺鶗笔邱T友蘭哲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人生境界說是貞元六書的核心,天地境界是其一生不斷追求的理想境界,是窮其一生都在努力構(gòu)建的“安身立命”之所。那么,如何進入并常住天地境界就要探析其哲學思想與哲學方法之間的內(nèi)在關(guān)聯(lián)。馮友蘭認為未來的世界哲學應(yīng)表現(xiàn)為理性主義和神秘主義的統(tǒng)一,所以他在構(gòu)建自己的新理學方法論體系的過程中,力圖將理性思維與直覺經(jīng)驗統(tǒng)一起來,所以,他一方面將哲學方法限制于理性思維方法之內(nèi),主張以形式分析的方法講形上學問題,另一方面又不排斥直覺體認的方式領(lǐng)悟形上學的對象,這兩種方法共存于新理學方法論體系中,使其方法論體系成為一個正負結(jié)合的哲學結(jié)構(gòu)。正負方法不只是馮友蘭架構(gòu)哲學的方法,也是他進入哲學高峰實現(xiàn)天地境界的方法,這些內(nèi)容也是本文重點探討的內(nèi)容。本文以馮友蘭思想的核心范疇——“覺解”、“境界”、“大全”、“天地境界”、“不可思議”、“不可言說”和一些重要命題為紐結(jié)組織文章,分別論述馮友蘭哲學體系中的天地境界和新理學的方法論體系,著重探討天地境界和新理學方法論兩者之間內(nèi)在的聯(lián)系,探討正負方法在...
【文章來源】:山東師范大學山東省
【文章頁數(shù)】:51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緒論
第一章 馮友蘭哲學體系中的正負方法
第一節(jié) 負的方法的提出
第二節(jié) 負的方法的實質(zhì)
一、 “負的方法”和“直覺主義底方法”
二、 “負的方法”和“神秘主義的方法”
第三節(jié) 正負方法與馮友蘭新理學方法論體系
一、 正的方法
二、 負的方法
三、 正負方法的融合
第二章 人生境界說與天地境界
第一節(jié) 覺解、意義、境界
一、 覺解
二、 意義
三、 境界
第二節(jié) 高一層次的覺解
第三節(jié) 知天、事天、樂天、同天
第三章 正負方法與天地境界的實現(xiàn)
第一節(jié) 自同于大全的天地境界
第二節(jié) 修養(yǎng)為學之道
第三節(jié) 求對于宇宙人生的覺解
第四節(jié) 敬及集義
第五節(jié) 極高明而道中庸
參考文獻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shù)論文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說不可說”之哲學意蘊[J]. 楊壽堪. 哲學研究. 2011(08)
[2]馮友蘭《新原人》之境界哲學與功夫理論[J]. 張克政. 甘肅社會科學. 2011(02)
[3]正負方法與人生境界——馮友蘭哲學方法論引發(fā)之思考[J]. 李景林. 中國社會科學. 2010(06)
[4]試論“新理學”中天地境界的進路[J]. 徐穎. 長春理工大學學報(高教版). 2009(10)
[5]論馮友蘭的天地境界說[J]. 陳曉龍,韓傳強. 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05)
[6]馮友蘭“新理學”的理性精神及其價值缺失[J]. 鄧聯(lián)合. 中國哲學史. 2006(04)
[7]以目的與手段說境界——“接著講”馮友蘭的功利境界與道德境界[J]. 張克政. 天水師范學院學報. 2006(01)
[8]論馮友蘭“正的方法”與“負的方法”[J]. 高秀昌. 孔子研究. 2005(04)
[9]形上學沉思的終極進路——論馮友蘭之“負的方法”何以晚出[J]. 鄧聯(lián)合,張艷華. 中國礦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5(02)
[10]論馮友蘭的人生境界理論[J]. 鄧聯(lián)合,徐建科. 學海. 2005(03)
本文編號:3525198
【文章來源】:山東師范大學山東省
【文章頁數(shù)】:51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緒論
第一章 馮友蘭哲學體系中的正負方法
第一節(jié) 負的方法的提出
第二節(jié) 負的方法的實質(zhì)
一、 “負的方法”和“直覺主義底方法”
二、 “負的方法”和“神秘主義的方法”
第三節(jié) 正負方法與馮友蘭新理學方法論體系
一、 正的方法
二、 負的方法
三、 正負方法的融合
第二章 人生境界說與天地境界
第一節(jié) 覺解、意義、境界
一、 覺解
二、 意義
三、 境界
第二節(jié) 高一層次的覺解
第三節(jié) 知天、事天、樂天、同天
第三章 正負方法與天地境界的實現(xiàn)
第一節(jié) 自同于大全的天地境界
第二節(jié) 修養(yǎng)為學之道
第三節(jié) 求對于宇宙人生的覺解
第四節(jié) 敬及集義
第五節(jié) 極高明而道中庸
參考文獻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shù)論文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說不可說”之哲學意蘊[J]. 楊壽堪. 哲學研究. 2011(08)
[2]馮友蘭《新原人》之境界哲學與功夫理論[J]. 張克政. 甘肅社會科學. 2011(02)
[3]正負方法與人生境界——馮友蘭哲學方法論引發(fā)之思考[J]. 李景林. 中國社會科學. 2010(06)
[4]試論“新理學”中天地境界的進路[J]. 徐穎. 長春理工大學學報(高教版). 2009(10)
[5]論馮友蘭的天地境界說[J]. 陳曉龍,韓傳強. 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05)
[6]馮友蘭“新理學”的理性精神及其價值缺失[J]. 鄧聯(lián)合. 中國哲學史. 2006(04)
[7]以目的與手段說境界——“接著講”馮友蘭的功利境界與道德境界[J]. 張克政. 天水師范學院學報. 2006(01)
[8]論馮友蘭“正的方法”與“負的方法”[J]. 高秀昌. 孔子研究. 2005(04)
[9]形上學沉思的終極進路——論馮友蘭之“負的方法”何以晚出[J]. 鄧聯(lián)合,張艷華. 中國礦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5(02)
[10]論馮友蘭的人生境界理論[J]. 鄧聯(lián)合,徐建科. 學海. 2005(03)
本文編號:352519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zhexuezongjiaolunwen/3525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