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戀自由權利的哲學思考
發(fā)布時間:2021-11-26 04:13
馬克思主義哲學自誕生以來,就以追求全人類的自由解放為己任,其理論的出發(fā)點實現(xiàn)了從抽象的人到現(xiàn)實的人的革命性轉(zhuǎn)變。同性戀群體作為人類群體中的一部分,其自由權利的實現(xiàn)與整個人類的自由息息相關。如今,隨著醫(yī)學和精神科學的發(fā)展,人們逐漸意識到同性戀并不是一種精神疾病。人們的思想更加開放,對于多元選擇的寬容度更高,同性戀群體也開始敢于公開自己的性取向,爭取自己的自由權和平等權,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作為世界人口大國,我國的同性戀群體基數(shù)不容小覷,該群體能否獲得自由權利是社會能否和諧發(fā)展的前提和基礎。近年來,同性戀群體引起了社會公眾和學術界的共同關注。越來越多的人對同性戀有了新的認識,對同性戀的寬容度也越來越高。對同性戀自由權利的哲學探析有助于我們更深刻地了解同性戀群體,推進社會積極健康的發(fā)展。本文首先對同性戀的相關概念進行了辨析,旨在說明同性戀作為一種性取向,是個人的自由選擇,于社會并不存在必然的傷害,應該受到同等對待和尊重;其次論述了同性戀自由權利的依據(jù),分別從現(xiàn)實依據(jù)和理論依據(jù)兩個方面探討了同性戀自由權利存在的合理性,旨在幫助人們正確認識該群體的存在,共同推動社會的和諧與進步;第三通過對性解放...
【文章來源】:南京師范大學江蘇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shù)】:71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導言
一、選題緣由及意義
二、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及趨勢
三、研究方法及創(chuàng)新之處
第一章 同性戀自由權利的相關概念辨析
第一節(jié) “性”
一、什么是性?
二、“性”的類型
三、性別認同:個體認同與社會認同
第二節(jié) 性取向、性偏好和性吸引
一、什么是性取向?
二、性偏好與性吸引
三、性取向的類型及其復雜性
第三節(jié) 同性戀及其自由權利
一、同性戀和性取向自由
二、同性戀自由權利的保障
三、個性自由與解放
第二章 同性戀自由權利的依據(jù)
第一節(jié) 現(xiàn)實依據(jù)
一、國內(nèi)外同性戀現(xiàn)狀調(diào)查
二、社會文化背景探究
三、同性戀形成的生理、心理及社會因素
第二節(jié) 理論依據(jù)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對自由的追求和對人的關注
二、西方哲學對自由和生命的思考
第三章 同性戀自由權利的有限性
第一節(jié) 性解放的哲學反思
一、性規(guī)范的轉(zhuǎn)變
二、“中國式”性解放
三、同性戀解放運動
四、性取向自由與性解放
第二節(jié) 性自由的哲學思考
一、性自由的含義
二、性自由的影響
三、性取向自由與性自由
第三節(jié) 同性戀人群的倫理困境
一、同性戀與艾滋病
二、酷兒理論
三、擬態(tài)環(huán)境
第四章 同性戀自由權利的實現(xiàn)
第一節(jié) 同性戀自由權利的實現(xiàn)措施
一、同性戀群體的自我認識與自我約束
二、社會對公眾的教育與引導
三、法律制度的保障
第二節(jié) 同性戀自由權利的實現(xiàn)與社會進步
一、文化多元化和價值觀的轉(zhuǎn)變
二、社會寬容與尊重
三、私人領域與公共領域的和諧
結(jié)語
參考文獻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性別認同研究的理論與實證綜述[J]. 汪浪. 太原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6(04)
[2]我國同性婚姻合法化問題研究[J]. 陳茗. 法制與社會. 2016(12)
[3]同性戀的出柜與家本位的糾結(jié)[J]. 景軍,王晨陽,張玉萍. 青年研究. 2014(05)
[4]酷兒理論探析[J]. 曹池慧. 長江大學學報(社科版). 2014(07)
[5]同性戀現(xiàn)象在中國的發(fā)展現(xiàn)狀分析[J]. 鄭華,于秋佳,馬文佳,王海亮. 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 2014(03)
[6]公眾對同性戀的態(tài)度及影響因素[J]. 李銀河,鄭宏霞. 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06)
[7]男同性戀者的孤獨感、自尊和依戀[J]. 胡靜初,胡紀澤,蕭嘉慰. 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 2013(12)
[8]對我國私人領域與公共領域的比較分析[J]. 王奇. 產(chǎn)業(yè)與科技論壇. 2012(11)
[9]性取向定義的研究述評[J]. 廖朝,唐日新,張璟. 社會心理科學. 2012(03)
[10]大學生對同性戀的認知和態(tài)度調(diào)查及實質(zhì)研究[J]. 傅曉龍,蘇寧穆其爾,劉安琪,范恒瑞,葉興藝. 中國性科學. 2012(01)
博士論文
[1]同性戀的角色區(qū)分研究[D]. 鄭麗軍.西南大學 2012
[2]性定向研究[D]. 許毅.浙江大學 2004
碩士論文
[1]中國同性結(jié)合合法化研究[D]. 道力格艷.內(nèi)蒙古大學 2017
[2]中國新聞網(wǎng)同性戀報道研究[D]. 張穆喆.內(nèi)蒙古大學 2016
[3]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價值選擇問題研究[D]. 趙雅薇.燕山大學 2015
[4]論我國同性婚姻合法化[D]. 李楠.華南理工大學 2015
[5]大學生對同性戀問題的認知研究[D]. 樊素敏.內(nèi)蒙古農(nóng)業(yè)大學 2014
[6]《南方周末》的同性戀報道研究[D]. 劉藝杰.蘭州大學 2014
[7]酷兒理論研究[D]. 白楊.山東師范大學 2012
[8]中國同性戀人群的倫理困境及其出路分析[D]. 馬溪.浙江大學 2011
[9]作為政治符號的同性戀研究[D]. 賀向紅.蘭州大學 2010
[10]同性戀者的心理彈性研究[D]. 周璐璐.華東師范大學 2008
本文編號:3519373
【文章來源】:南京師范大學江蘇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shù)】:71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導言
一、選題緣由及意義
二、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及趨勢
三、研究方法及創(chuàng)新之處
第一章 同性戀自由權利的相關概念辨析
第一節(jié) “性”
一、什么是性?
二、“性”的類型
三、性別認同:個體認同與社會認同
第二節(jié) 性取向、性偏好和性吸引
一、什么是性取向?
二、性偏好與性吸引
三、性取向的類型及其復雜性
第三節(jié) 同性戀及其自由權利
一、同性戀和性取向自由
二、同性戀自由權利的保障
三、個性自由與解放
第二章 同性戀自由權利的依據(jù)
第一節(jié) 現(xiàn)實依據(jù)
一、國內(nèi)外同性戀現(xiàn)狀調(diào)查
二、社會文化背景探究
三、同性戀形成的生理、心理及社會因素
第二節(jié) 理論依據(jù)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對自由的追求和對人的關注
二、西方哲學對自由和生命的思考
第三章 同性戀自由權利的有限性
第一節(jié) 性解放的哲學反思
一、性規(guī)范的轉(zhuǎn)變
二、“中國式”性解放
三、同性戀解放運動
四、性取向自由與性解放
第二節(jié) 性自由的哲學思考
一、性自由的含義
二、性自由的影響
三、性取向自由與性自由
第三節(jié) 同性戀人群的倫理困境
一、同性戀與艾滋病
二、酷兒理論
三、擬態(tài)環(huán)境
第四章 同性戀自由權利的實現(xiàn)
第一節(jié) 同性戀自由權利的實現(xiàn)措施
一、同性戀群體的自我認識與自我約束
二、社會對公眾的教育與引導
三、法律制度的保障
第二節(jié) 同性戀自由權利的實現(xiàn)與社會進步
一、文化多元化和價值觀的轉(zhuǎn)變
二、社會寬容與尊重
三、私人領域與公共領域的和諧
結(jié)語
參考文獻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性別認同研究的理論與實證綜述[J]. 汪浪. 太原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6(04)
[2]我國同性婚姻合法化問題研究[J]. 陳茗. 法制與社會. 2016(12)
[3]同性戀的出柜與家本位的糾結(jié)[J]. 景軍,王晨陽,張玉萍. 青年研究. 2014(05)
[4]酷兒理論探析[J]. 曹池慧. 長江大學學報(社科版). 2014(07)
[5]同性戀現(xiàn)象在中國的發(fā)展現(xiàn)狀分析[J]. 鄭華,于秋佳,馬文佳,王海亮. 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 2014(03)
[6]公眾對同性戀的態(tài)度及影響因素[J]. 李銀河,鄭宏霞. 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06)
[7]男同性戀者的孤獨感、自尊和依戀[J]. 胡靜初,胡紀澤,蕭嘉慰. 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 2013(12)
[8]對我國私人領域與公共領域的比較分析[J]. 王奇. 產(chǎn)業(yè)與科技論壇. 2012(11)
[9]性取向定義的研究述評[J]. 廖朝,唐日新,張璟. 社會心理科學. 2012(03)
[10]大學生對同性戀的認知和態(tài)度調(diào)查及實質(zhì)研究[J]. 傅曉龍,蘇寧穆其爾,劉安琪,范恒瑞,葉興藝. 中國性科學. 2012(01)
博士論文
[1]同性戀的角色區(qū)分研究[D]. 鄭麗軍.西南大學 2012
[2]性定向研究[D]. 許毅.浙江大學 2004
碩士論文
[1]中國同性結(jié)合合法化研究[D]. 道力格艷.內(nèi)蒙古大學 2017
[2]中國新聞網(wǎng)同性戀報道研究[D]. 張穆喆.內(nèi)蒙古大學 2016
[3]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價值選擇問題研究[D]. 趙雅薇.燕山大學 2015
[4]論我國同性婚姻合法化[D]. 李楠.華南理工大學 2015
[5]大學生對同性戀問題的認知研究[D]. 樊素敏.內(nèi)蒙古農(nóng)業(yè)大學 2014
[6]《南方周末》的同性戀報道研究[D]. 劉藝杰.蘭州大學 2014
[7]酷兒理論研究[D]. 白楊.山東師范大學 2012
[8]中國同性戀人群的倫理困境及其出路分析[D]. 馬溪.浙江大學 2011
[9]作為政治符號的同性戀研究[D]. 賀向紅.蘭州大學 2010
[10]同性戀者的心理彈性研究[D]. 周璐璐.華東師范大學 2008
本文編號:351937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zhexuezongjiaolunwen/3519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