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圣人—《墨子》中墨子的人格探析
發(fā)布時間:2021-10-11 17:15
由墨子及其弟子完成于戰(zhàn)國中期的《墨子》一書,在傳播墨家學說的同時也成功地展現了較為完整的墨子人格。作為“平民圣人”的墨子,他的人格的形成有賴于特定的社會歷史背景、地域文化、文化傳承等方面。從《墨子》中墨子的門人弟子的記述和追憶中,墨子的人格得以清晰地展現:作為一個心憂社會底層人民的政治家,他提出了“兼愛”、“非攻”、“尚同”以及“尚賢”等政治理想,為了這一理想的實現,墨子周游列國,不辭辛苦,四處游說,充分展現了其能言善辯的人格力量;作為一個關心民生疾苦的經濟學家,他提出了“節(jié)用”、“節(jié)葬”和“非樂”等經濟主張,他對生產和消費均有著獨到的見解;作為以培育英才為樂的教育家,他視教育為人生樂事之一,畢生從事教育事業(yè),在教育規(guī)律、教育原則及教育方法等方面均有獨到見解,展現出鮮明的教育風格。墨子的人格精神對兩千年中國文化的發(fā)展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他的一生勞勞碌碌、四處奔走、上下說教,對于如如何制止戰(zhàn)爭、如何解決貧富差距、如何實現平等、如何制止暴力以及如何協(xié)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實現永久的和平等問題的嘗試和努力至今值得我們借鑒和給予我們啟迪。
【文章來源】:華中科技大學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35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一 緒論
1.1 關于人格
1.2 關于墨子
1.3 關于《墨子》
1.4《墨子》研究現狀
二 影響墨子人格形成的主要因素
2.1 墨子人格與特定社會歷史背景
2.2 墨子人格與宋文化
2.3 墨子人格與中國古文化
三 墨子人格的多維展現
3.1 極富同情心,關心勞動人民疾苦、艱苦奮斗,信念堅定、無私利人,勇于奉獻的墨子
3.2 辯論藝術高超的墨子
3.3 重視經濟生產并提出促進經濟發(fā)展方法的墨子
3.4 高度重視培養(yǎng)弟子,視教育為人生樂事的墨子
四 墨子人格對中國古代文化的主要影響
4.1 墨子人格對孟子的影響
4.2 墨子人格對荀子的影響
4.3 中國“俠義”精神與墨子人格
結語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從墨子“三表法”看《墨辯》邏輯[J]. 邱建碩. 職大學報. 2008(03)
[2]淺析墨子經濟思想及其現實意義[J]. 鄒灃. 黨史文苑. 2008(16)
[3]墨子倫理思想的“民本”精神——從儒、墨比較談起[J]. 黃陽華. 內蒙古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04)
[4]從民本主義看墨子的非樂思想[J]. 朱雯. 棗莊學院學報. 2008(04)
[5]淺論墨子思想的人民性[J]. 張英,張連春. 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1(02)
[6]墨子教育思想研究[J]. 趙發(fā)中. 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0(03)
[7]墨子“愛人”倫理思想特征及其現代意義[J]. 孫理興. 甘肅社會科學. 2000(03)
[8]墨子的節(jié)儉思想及其現代價值[J]. 夏偉東. 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9(03)
[9]論墨子交相利的利益觀[J]. 譚培文. 商邱師專學報. 1999(01)
[10]墨與俠——兼論墨子對中國文化之影響[J]. 葛景春. 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9(01)
本文編號:3430937
【文章來源】:華中科技大學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35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一 緒論
1.1 關于人格
1.2 關于墨子
1.3 關于《墨子》
1.4《墨子》研究現狀
二 影響墨子人格形成的主要因素
2.1 墨子人格與特定社會歷史背景
2.2 墨子人格與宋文化
2.3 墨子人格與中國古文化
三 墨子人格的多維展現
3.1 極富同情心,關心勞動人民疾苦、艱苦奮斗,信念堅定、無私利人,勇于奉獻的墨子
3.2 辯論藝術高超的墨子
3.3 重視經濟生產并提出促進經濟發(fā)展方法的墨子
3.4 高度重視培養(yǎng)弟子,視教育為人生樂事的墨子
四 墨子人格對中國古代文化的主要影響
4.1 墨子人格對孟子的影響
4.2 墨子人格對荀子的影響
4.3 中國“俠義”精神與墨子人格
結語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從墨子“三表法”看《墨辯》邏輯[J]. 邱建碩. 職大學報. 2008(03)
[2]淺析墨子經濟思想及其現實意義[J]. 鄒灃. 黨史文苑. 2008(16)
[3]墨子倫理思想的“民本”精神——從儒、墨比較談起[J]. 黃陽華. 內蒙古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04)
[4]從民本主義看墨子的非樂思想[J]. 朱雯. 棗莊學院學報. 2008(04)
[5]淺論墨子思想的人民性[J]. 張英,張連春. 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1(02)
[6]墨子教育思想研究[J]. 趙發(fā)中. 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0(03)
[7]墨子“愛人”倫理思想特征及其現代意義[J]. 孫理興. 甘肅社會科學. 2000(03)
[8]墨子的節(jié)儉思想及其現代價值[J]. 夏偉東. 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9(03)
[9]論墨子交相利的利益觀[J]. 譚培文. 商邱師專學報. 1999(01)
[10]墨與俠——兼論墨子對中國文化之影響[J]. 葛景春. 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9(01)
本文編號:343093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zhexuezongjiaolunwen/3430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