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諸子“德”論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3-27 15:33
觀之古世,“德”觀念由來頗久。然其義幽隱無緒,世人或目之為“道德”,則是不知其統(tǒng)。“德”字在甲骨文中已經出現(xiàn),而其觀念之肇端當源自更早階段?贾中渭拔囊,“德”字原初并無“道德”之意味,止用以指稱與原始巫術或祭祀相關之行為及能力——因之可以溝通天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此意義之“德”后來逐漸為王者所專擅。其后“德”又流變?yōu)轫樠烀男袨榕c心志,是為“德”之“循行”與“直視”二義。周初發(fā)展“直視”義,首賦“德”以“道德”義并將之作為每個人都可能擁有的內在品質。同時,“德”又為某種為天所有的客觀存在,它具有本體論之意義,為“道”之徒屬,起溝通人與“道”關系的作用。但在此觀念發(fā)展進程中“德”字仍并有諸義,無有嚴分?傮w說來,“德”觀念的發(fā)展呈內在化、普世化之趨勢。 孔子的“德”論保留了商周的些許孑遺而多有發(fā)明,以“德”為天所有但強調其“道德”之意義,并以之統(tǒng)領論說,構建“德治”綱領。老子的思路與此不同,他的“德”雖涉及“道德”義但更注重其形而上之方面,在一定程度甚至以“德”為“道”。墨子否定人的道德自覺,從功利原則出發(fā)論證“德(道德)”之可能,重新詮釋“仁”、“義”、“禮”等倫理范疇,...
【文章來源】:山東大學山東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70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前諸子時代的“德”論
(一) “德”觀念的濫觴
(二) “德”字的形義諸問題
(三) 王德的建立
(四) 道德內化問題
二、孔子的“德”論
(一) 天命觀與“德”
(二) “仁”、“禮”與“德”
(三) “天下歸仁”的德治綱領
三、墨子的“德”論
四、孟子的“四德”說
(一) 惡的來源問題
(二) “仁政”學說
五、老子的“德”論
(一) “德”與“道”
(二) 道家式的“圣人”──道德的實現(xiàn)途徑
六、莊子的“德”論
(一) 莊子的“道”、“德”與道德觀
(二) 莊子的“至人”、“真人”
七、荀子的“禮德”說
八、韓非子的“德”論
(一) 德治與法治
(二) “公德”──法治的歸宿
九、結語
參考文獻
致謝
學位論文評閱及答辯情況表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亞里士多德的“德性”與孔子的“德”之比較[J]. 何元國. 中國哲學史. 2005(03)
[2]先秦時期“德”觀念的起源及其發(fā)展[J]. 晁福林. 中國社會科學. 2005(04)
[3]西周禮樂文化的內涵是“德”[J]. 李仲立. 社科縱橫. 2005(03)
[4]孟子對孔子仁學的推進及其思想史意義[J]. 白奚. 哲學研究. 2005(03)
[5]中國法家道德法律化研究[J]. 邢曉暉. 法學雜志. 2005(01)
[6]中國“道”“德”哲學的原初圖式[J]. 許建良. 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4(06)
[7]簡析天人合德的理論意蘊[J]. 張懷承,賀韌. 倫理學研究. 2004(06)
[8]論制度德性[J]. 劉超良.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 2004(05)
[9]法家重法和法治但不排斥德和德治的一些論證[J]. 夏偉東. 齊魯學刊. 2004(05)
[10]儒家“道”、“德”觀之尋根闡釋及其“形上化”之后果[J]. 陳徽. 人文雜志. 2004(02)
本文編號:3103753
【文章來源】:山東大學山東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70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前諸子時代的“德”論
(一) “德”觀念的濫觴
(二) “德”字的形義諸問題
(三) 王德的建立
(四) 道德內化問題
二、孔子的“德”論
(一) 天命觀與“德”
(二) “仁”、“禮”與“德”
(三) “天下歸仁”的德治綱領
三、墨子的“德”論
四、孟子的“四德”說
(一) 惡的來源問題
(二) “仁政”學說
五、老子的“德”論
(一) “德”與“道”
(二) 道家式的“圣人”──道德的實現(xiàn)途徑
六、莊子的“德”論
(一) 莊子的“道”、“德”與道德觀
(二) 莊子的“至人”、“真人”
七、荀子的“禮德”說
八、韓非子的“德”論
(一) 德治與法治
(二) “公德”──法治的歸宿
九、結語
參考文獻
致謝
學位論文評閱及答辯情況表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亞里士多德的“德性”與孔子的“德”之比較[J]. 何元國. 中國哲學史. 2005(03)
[2]先秦時期“德”觀念的起源及其發(fā)展[J]. 晁福林. 中國社會科學. 2005(04)
[3]西周禮樂文化的內涵是“德”[J]. 李仲立. 社科縱橫. 2005(03)
[4]孟子對孔子仁學的推進及其思想史意義[J]. 白奚. 哲學研究. 2005(03)
[5]中國法家道德法律化研究[J]. 邢曉暉. 法學雜志. 2005(01)
[6]中國“道”“德”哲學的原初圖式[J]. 許建良. 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4(06)
[7]簡析天人合德的理論意蘊[J]. 張懷承,賀韌. 倫理學研究. 2004(06)
[8]論制度德性[J]. 劉超良.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 2004(05)
[9]法家重法和法治但不排斥德和德治的一些論證[J]. 夏偉東. 齊魯學刊. 2004(05)
[10]儒家“道”、“德”觀之尋根闡釋及其“形上化”之后果[J]. 陳徽. 人文雜志. 2004(02)
本文編號:310375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zhexuezongjiaolunwen/3103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