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儒佛人生論
【學位單位】:西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9
【中圖分類】:B261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緒論
一、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
(一)國內(nèi)研究現(xiàn)狀
(二)國外研究現(xiàn)狀
二、研究目的和意義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義
第一章 梁漱溟早年的心路歷程
一、近代西方功利主義思想的影響
(一)西方科學知識和文化的傳播
(二)學習并吸收西學
二、柏格森生命哲學的影響
(一)柏格森哲學的廣泛傳播
(二)直覺與生命創(chuàng)化論影響
第二章 “究元決疑”:佛家人生本體論與方法論
一、由功利主義轉入佛家:追求出世之心
(一)功利主義的局限性
(二)傾心于佛家人生觀
二、“究元”第一:宇宙與人生之本體
(一)“性宗之義”與佛家本原論
(二)“相宗之義”與宇宙本體“無性”
三、“決疑”第二:“決行止之疑”方法論
(一)“出世間義”與人生苦樂
(二)“隨順世間義”與德行之義
第三章 “向上創(chuàng)造”:儒家人生態(tài)度與實踐探索
一、持佛家而入儒家:尋求“中庸”之道
(一)泰州學派的影響
(二)從儒家立場上理解柏格森哲學
(三)儒家立場的人生哲學
二、合理的生活:和樂的人生態(tài)度
(一)直覺的生活
(二)“苦樂不在外境”
(三)追求一個“人的圓滿”
三、生活就是奮斗:積極進取的人生理念
(一)“現(xiàn)在的我”與“前此的我”
(二)“意欲向前”的“我”
(三)“無目的的向上奮進”
四、知行合一:人生實踐的探索
(一)“感奮興發(fā)”的“意味”
(二)“直覺”與“意味精神”
(三)由“意味”到現(xiàn)實
五、生命化的儒學:奮斗實現(xiàn)人的可能
(一)生命與生活互為體用
(二)生命在于向上創(chuàng)造
(三)人的生命應具有主動性、靈活性、計劃性
第四章 梁漱溟論儒佛異同及其儒佛會通思想
一、儒佛之異同:終極關懷與價值的異同
(一)終極關懷及實現(xiàn)方式的異同
(二)人生苦樂與價值判斷的異同
二、儒佛之會通:入世與出世為一體
(一)佛家的出世:入世之中的出世
(二)儒家的入世:超越之中的入世
(三)儒佛會通:出世與入世的統(tǒng)一
第五章 梁漱溟儒佛人生思想的特色與評價
一、梁漱溟儒佛人生思想的特色
(一)出入儒佛、會通儒佛
(二)深心大愿、知行合一
(三)宏大心力、向上精神
二、梁漱溟儒佛人生思想的評價
(一)歷史的價值
(二)當代的啟示
參考文獻
致謝
攻讀學位期間參加的主要學術活動和發(fā)表論文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邵純;;本色梁漱溟(續(xù)三)[J];炎黃縱橫;2006年10期
2 汪東文;;“人無完人”與梁漱溟——記述毛澤東晚年的一段批示[J];炎黃縱橫;2006年04期
3 邵純;;本色梁漱溟(續(xù)四)[J];炎黃縱橫;2006年11期
4 邵純;;本色梁漱溟(續(xù)一)[J];炎黃縱橫;2006年08期
5 邵純;;本色梁漱溟(續(xù)二)[J];炎黃縱橫;2006年09期
6 邵純;;本色梁漱溟[J];炎黃縱橫;2006年07期
7 邵純;;本色梁漱溟(續(xù)五)[J];炎黃縱橫;2006年12期
8 張建安;;走近父親——梁漱溟長子梁培寬訪談錄[J];江淮文史;2018年05期
9 肖建平;;梁漱溟訪問延安:探求中國向何處去[J];炎黃春秋;2018年12期
10 張孝玉;;梁漱溟墨跡及思想轉變史[J];書法賞評;2018年06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賴志凌;中國傳統(tǒng)社會結構的倫理特質[D];復旦大學;2004年
2 熊呂茂;梁漱溟的文化思想與中國現(xiàn)代化[D];湖南師范大學;1997年
3 周朗生;尋求秩序[D];吉林大學;2006年
4 王珍喜;文明沖突視野下的倫理社會[D];復旦大學;2007年
5 廖濟忠;梁漱溟倫理思想研究[D];中南大學;2010年
6 李紅輝;梁漱溟農(nóng)民教育思想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1年
7 陳奇娟;梁漱溟“內(nèi)圣外王”思想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12年
8 崔慧姝;梁漱溟鄉(xiāng)村建設運動及其爭議研究[D];南開大學;2012年
9 石培玲;毛澤東與梁漱溟的農(nóng)村社會現(xiàn)代化思想比較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10 鐘年;近代學人視野中的心理學[D];武漢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蔡達君;梁漱溟鄉(xiāng)村倫理思想研究[D];蘇州科技大學;2019年
2 陳宇龍;梁漱溟“由佛入儒”的哲學意蘊[D];杭州師范大學;2019年
3 江文思;梁漱溟儒佛人生論[D];西南大學;2019年
4 崔宇;梁漱溟新儒學思想研究[D];沈陽工業(yè)大學;2019年
5 吳越強;休謨與梁漱溟“情感”觀念的比較[D];山東大學;2019年
6 張成雙;梁漱溟宗教觀探析[D];山東師范大學;2019年
7 馬晉;梁漱溟教育倫理思想研究[D];河北大學;2018年
8 謝艾樂;梁漱溟“文化三路向”說評析[D];湘潭大學;2018年
9 閻文成;梁漱溟儒學觀探析[D];大連理工大學;2018年
10 金陽;梁漱溟人生哲學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7年
本文編號:289268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zhexuezongjiaolunwen/2892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