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生死觀初探
發(fā)布時間:2020-11-12 15:00
如果說,人生哲學是對人生切要問題的智慧反思,則人之生死問題就是其中之核心。對生死問題的反思,所獲得的是對生命存在意義的本真徹悟。 在先秦諸子的生死觀中,以莊子之論最為豐富和具有深度。通過對諸子百家、尤其是老子的生死觀的批判和吸收,莊子的生死觀在“謬悠之說,荒唐之言”(《莊子·天下》)的表象下,形成了一種具有系統(tǒng)性的生死哲學。莊子生死哲學的最高范疇是“道”或“自然”,其內(nèi)容涵蓋了生死本體觀、生死價值觀和生死價值踐履三個方面。 從《莊子·內(nèi)篇》看,在生死本體觀方面,莊子分別從道命二重觀角度揭示了生死的本體意義。首先,莊子以“道”的運化解釋生死的根源、本質(zhì),視生死轉(zhuǎn)變?yōu)楸举|(zhì)齊同的“自然”“物化”。其次,針對個體生命的生死,莊子又以“命定”觀解說之。在生死價值觀方面,莊子提出了法“自然”的生死價值標準。莊子認為,生死是“自然”之變,人們對待生死的應(yīng)有態(tài)度是法“自然”。法”自然”即在肉體生存方面追求“全生盡年”,在精神生存方面追求“逍遙無待”。法“自然”價值追求的目標是:在人與“自然”的貫通中實現(xiàn)生命的本然價值。 在生死價值實踐方面,為了實現(xiàn)對“全生盡年”和“逍遙無待”的追求,莊子提出了“心齋”、“坐忘”、“朝徹見獨”等生死價值工夫踐履,實現(xiàn)了本體觀和工夫論的合一。莊子這種“自然”人性的生死價值踐履對今天人們戰(zhàn)勝生死憂患,獲得心態(tài)“自然”的健康生活有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本文的目的就在于對莊子的生死觀進行哲學反思,祈求在不斷深入的反思中把握并顯現(xiàn)出莊子生死觀的多層涵義,獲得對生死問題的本真把握。本文第
【學位單位】:四川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05
【中圖分類】:B223.5
【文章目錄】:
導言
第一章 莊子生死觀的思想淵源
一、老子的生死觀
二、莊子對孔子生死觀的吸收
第二章 生死本體觀: 生死“自然”
一、莊子之“道”
(一) 本體之“道”
(二) 價值之“道”
二、生死“一體”
(一) “道通為一”
(二) “方生方死”
(三) 生死“一體”
三、生死“物化”
四、死生“命”之行
(一) 莊子之“命”的來源
(二) 莊子之“命”的基本涵義
(三) “死生命之行”
第三章 生死價值論: 法“自然”
一、先秦儒道生死價值觀比觀
二、“全生盡年”
三、“逍遙無待”
(一) 形象化的“逍遙無待”理想人格
(二) “逍遙無待”理想境界的實現(xiàn)方法
四、“逍遙無待”的踐履: “心齋”、“坐忘”、“見獨”
(一) “心齋”
(二) “坐忘”
(三) “見獨”
結(jié)語: 莊子生死觀的幾點現(xiàn)代啟示
(一) 現(xiàn)代人的“貪生惡死”及其根源
(二) 莊子生死觀的兩點現(xiàn)代啟示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聲明
【引證文獻】
本文編號:2880880
【學位單位】:四川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05
【中圖分類】:B223.5
【文章目錄】:
導言
第一章 莊子生死觀的思想淵源
一、老子的生死觀
二、莊子對孔子生死觀的吸收
第二章 生死本體觀: 生死“自然”
一、莊子之“道”
(一) 本體之“道”
(二) 價值之“道”
二、生死“一體”
(一) “道通為一”
(二) “方生方死”
(三) 生死“一體”
三、生死“物化”
四、死生“命”之行
(一) 莊子之“命”的來源
(二) 莊子之“命”的基本涵義
(三) “死生命之行”
第三章 生死價值論: 法“自然”
一、先秦儒道生死價值觀比觀
二、“全生盡年”
三、“逍遙無待”
(一) 形象化的“逍遙無待”理想人格
(二) “逍遙無待”理想境界的實現(xiàn)方法
四、“逍遙無待”的踐履: “心齋”、“坐忘”、“見獨”
(一) “心齋”
(二) “坐忘”
(三) “見獨”
結(jié)語: 莊子生死觀的幾點現(xiàn)代啟示
(一) 現(xiàn)代人的“貪生惡死”及其根源
(二) 莊子生死觀的兩點現(xiàn)代啟示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聲明
【引證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樊瑞晶;;從《大宗師》看莊子美學思想對人生觀形成的作用[J];學園(教育科研);2012年14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譚維智;道德減法[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邢爽;論莊子處世思想對蘇軾的影響[D];湖南大學;2009年
2 邱婷婷;莊子生死觀與《莊子》散文創(chuàng)作[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3 黃大鵬;多恩與道家美學比較[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4 張小衛(wèi);馮友蘭生死觀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288088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zhexuezongjiaolunwen/2880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