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性命之辨探析
【學位單位】:華中科技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08
【中圖分類】:B222.5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緒言
1 孟子哲學中的人性觀念
1.1 孟子之前論性之基本原則
1.2 “生之謂性”與孟子言性之本旨
1.3 孟子人性新說的意義
2 孟子哲學中的命觀念
2.1 孟子命論提出的理論背景
2.2 命定義之命
2.3 道德義命之命
3 孟子性命之辨的展開
3.1 性命分立
3.2 性命合一
結(jié)語
謝辭
參考文獻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高一農(nóng);;孟子養(yǎng)氣說的思想內(nèi)涵[J];社會科學評論;2003年01期
2 阿奇;;教養(yǎng)[J];老年教育(長者家園);2011年08期
3 傅佩榮;;孟子的智慧(下)[J];公關(guān)世界;2009年11期
4 傅佩榮;;孟子的智慧(中)[J];公關(guān)世界;2009年10期
5 陳魯民;;梁惠王的“遲鈍”[J];芳草(經(jīng)典閱讀);2011年06期
6 許博淵;;非進取之道——“孟子三題”之二[J];教育;2011年19期
7 ;《孟子》三則——論涵養(yǎng)[J];中華活頁文選(高一年級);2011年03期
8 王健;潘麗;;淺論孟子“性善論”[J];東方企業(yè)文化;2011年04期
9 鄒依軒;;論孟子的民本思想[J];青春歲月;2011年14期
10 葉余華;戴敏;;紅十四軍烈士后代孟子家贈書古溪學校[J];鐵軍;2011年08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陳迎年;;孟子:一個道德形上學家?——在“心”與“利”的剝離中對話現(xiàn)代新儒家[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2007年度)(哲學·歷史·人文學科卷)[C];2007年
2 劉然;潘靜;;孟子人與自然和諧思想淺析[A];孔學研究(第十五輯)——云南孔子學術(shù)研究會第十五次暨海峽兩岸第八次孔子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3 譚家健;;《孟子》散文的藝術(shù)特征[A];先秦兩漢文學論集[C];2004年
4 李埏;章峰;;孟子“井田說”與“恒產(chǎn)論”淺析[A];孔學研究(第二輯)[C];1995年
5 廖群;;郭店楚簡與孟子研究[A];儒學與二十一世紀文化建設(shè):首善文化的價值闡釋與世界傳播[C];2007年
6 崔梅;;孟子倫理思想與盧梭倫理思想的相同點[A];孔學研究(第四輯)[C];1998年
7 孫琴安;;孔孟論讀書學習[A];儒學與二十一世紀文化建設(shè):首善文化的價值闡釋與世界傳播[C];2007年
8 李守庸;;孟子義利觀對中國當代企業(yè)家的啟示[A];中國經(jīng)濟思想史學會第十屆年會論文[C];2002年
9 趙敏;;試論孟子的經(jīng)濟思想[A];孔學研究(第十七輯)——云南孔子學術(shù)研究會第十七次學術(shù)研討會暨第四屆理事會換屆大會論文集[C];2010年
10 王葦柳;;孟子的恒產(chǎn)思想及其啟示[A];孔學研究(第十七輯)——云南孔子學術(shù)研究會第十七次學術(shù)研討會暨第四屆理事會換屆大會論文集[C];2010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孟子的“教”與“學”[N];中國教師報;2003年
2 劉建武;孟子的個性[N];太原日報;2010年
3 通訊員 房亞東 張夏 于琦;鄒城市舉行紀念孟母孟子大典[N];濟寧日報;2011年
4 任放;孟子眼中的“士”[N];光明日報;2004年
5 田兆陽;談孟子的貴民思想[N];光明日報;2000年
6 喜書;以現(xiàn)代的形式表述“孟子”[N];中國保險報;2001年
7 劉波;教子三遷的孟母[N];中國審計報;2003年
8 趙元齡;弘揚孟子文化構(gòu)建和諧社會[N];濟寧日報;2005年
9 蘇婷;小人物開筆點評《孟子》[N];中國教育報;2008年
10 喬劍;孟子養(yǎng)氣之道[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8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慶偉;清代孟學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2 鄭信平;天師道哲學思想研究[D];四川大學;2005年
3 戴兆國;孟子德性倫理思想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4 李銳;孔孟之間“性”論研究[D];清華大學;2005年
5 孫學功;馮從吾學術(shù)思想研究[D];西北大學;2005年
6 楊澤樹;閑先圣之道[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7 李麗麗;先秦儒家和諧教育思想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8 李凱;孟子的詮釋思想[D];山東大學;2008年
9 郭振香;先秦儒家情論研究[D];山東大學;2005年
10 強中華;秦漢荀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意;孟子接受思想再審視[D];四川師范大學;2004年
2 王娟;孟子荀子德育思想比較研究[D];武漢大學;2005年
3 王琦;孟、荀對孔子人性論的拓展與重構(gòu)[D];湖南師范大學;2001年
4 劉會新;孟子良貴說及其現(xiàn)代價值[D];天津師范大學;2005年
5 袁玉敏;以“反觀”達致“融合”[D];暨南大學;2004年
6 王凱軍;《孟子》反義詞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09年
7 廖一邦;孟子的人格美學與孟子散文[D];汕頭大學;2003年
8 孫瑋;《孟子》詞語研究[D];蘭州大學;2007年
9 王安鳳;孟子美學思想系統(tǒng)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09年
10 侯桂英;《孟子》單音節(jié)動詞同義詞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282917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zhexuezongjiaolunwen/2829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