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心性論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6-18 04:11
【摘要】:心性論也可以稱為心性之學,是關于人的心性的理論和學說。心性論探究人的本質(zhì)、人的本性、人的價值、人的理想和人格修養(yǎng)等問題。中國哲學從一開端就著眼于人和人的生命,并一直以此為中心問題,而人和人的生命問題的核心是心性問題。所以心性問題不僅是中國哲學思想的基本問題,更是中國哲學思想的理論核心,是儒、釋、道三家哲學思想的契合點、交匯處。對于心性問題儒釋兩家有精辟的論述,道家于此也不例外,也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 莊子哲學以其自然主義著稱,其心性論正是建立在自然主義基礎上。莊子將宇宙自然之道運用于心性之道,把自然哲學與人生哲學心性哲學優(yōu)雅地結合在一起。莊子立足于宇宙自然之高度來審視生命本質(zhì),他認為萬事萬物都應保持和順應天然之性,因而理想的人格應該是不起“機心”,泯除分別對待之想,做到無情無心、樂天安命。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心性陷入不斷延伸外求的異化困境,生命才能在一個更高的層次上得到保障,得到升華。莊子認為通過心性修養(yǎng)是能夠?qū)崿F(xiàn)理想人格,進而達到逍遙無待的絕對自由的精神境界的。 莊子真正關心的是人,是人的存在與命運。因此,莊子哲學是部人生哲學,而他的人生哲學又首先是一部關于人如何逍遙自由的哲學。與老子關注社會人有所不同,莊子的著眼點在于個體的人,是人的精神領域,是人的精神生活。而心性論所涉及的問題,實質(zhì)上就是人的精神生活的問題。莊子的心性論在尊重個人的特性和自由的理論上可謂為其哲學體系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根據(jù)。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莊子學說的主體內(nèi)容和性質(zhì)就是心性論。本文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莊子的心性論思想作了比較系統(tǒng)的思考和整理。試圖通過思考心性論與其自然觀、人性論、認識論、自由觀等各個方面之間存在的內(nèi)在關系,將莊子心性論的理淪形態(tài)與特征較為全面地展現(xiàn)出來,以加深對莊子思想內(nèi)涵的理解。 本論文共分五章進行。第一章:莊子心性論產(chǎn)生的背景,分為兩部分論述。第一部分論述莊子心性論產(chǎn)生的社會北京,從“政治動蕩與禮樂崩壞”和“上階層的岷起”兩個角度來描述春秋戰(zhàn)國的時代特征,突出莊子心性論產(chǎn)生的社會現(xiàn)實根源。第二部分論述莊子心性論的思想背景,“戰(zhàn)國百家爭鳴”以及“繼承發(fā)展老子之言”這兩個方面構成莊子心性論的思想背景。第二章:莊子心性論的理論根據(jù)。此章也主要分兩部分論述。第一部分論述莊子心性論的邏輯起點自然觀。第二部分論述莊子心性論的基礎人性論。指出莊子人性論的核心范疇:道、德、性;莊子人性論的本質(zhì):去偽歸真。第三章:莊子心性論的具體展開。此章主要圍繞情、心、性、命展開論述!耙岳砘椤币龅健盁o情”,“用心若鏡”即要“無心”。無情無心即可保持人之天性不失,無心無情即能安之若命,而安之若命在莊子正是實現(xiàn)逍遙之途徑。第四章:心性的自由境界。此章分三部分來論述。第部分論述心性自由的理想人格。第二部分論述現(xiàn)實人生之困境。莊子對理想人格的追求貫注了他對精神自由的向往,表達了其超越人生困境的渴望。第三部分對至德之世的論述。在探索現(xiàn)實人生出路時,莊子追溯到了上古的“至德之世”,那時整個社會和諧,人性自然純樸,此正是莊子心目中與他的精神世界相契合的理想狀態(tài)。第五章:破除心性藩籬與通向逍遙之境。此章分兩部分來論述。第一部分論述心性之藩籬(知與情)以及破除心性藩籬的方法“齊物”與“喪我”。第二部分論述通向逍遙之境的心性修養(yǎng)工夫“坐忘”、“心齋”以及“見獨能化”。最后,莊子之心性修養(yǎng)工夫的本質(zhì)內(nèi)涵是“與道冥合”。
【學位授予單位】:湖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B223.5
本文編號:2718673
【學位授予單位】:湖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B223.5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萬勇華;;莊子人性論探析[J];重慶社會科學;2006年09期
2 暴慶剛;論莊子自由思想之超越品格(上)[J];東方論壇(青島大學學報);2004年01期
3 羅安憲;;儒道人性論之基本差異[J];河北學刊;2007年04期
4 劉濤;;心與形的糾纏:莊子心形論發(fā)微[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2年01期
5 張中全;莊子的性美論[J];江漢大學學報;2001年01期
6 蕭漢明;論莊子的性命說與觀物論中的道性二重觀[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1年04期
7 涂陽軍;郭永玉;;道家人格結構的構建[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8 曹曉虎;試析《莊子》心性論[J];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12期
9 鄭開;道家心性論研究[J];哲學研究;2003年08期
10 鄭全;;從孟、莊之差異看儒道分歧之根本[J];哲學研究;2010年02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李娟;孟莊心性論比較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鄭慶權;莊子自由觀探論[D];華僑大學;2005年
2 趙攀;莊子個體生命倫理思想[D];河北師范大學;2008年
3 肖中云;論莊子心性思想及其意義[D];湘潭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271867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zhexuezongjiaolunwen/2718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