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書《易傳》陰陽觀研究
【圖文】:
神明之德通,而萬物各以其類成矣,皆以《易》之所包三百六十日而天氣周,八卦用事,各四十五日,方備歲焉。漸三月,坤漸七月,而各以卦之所言為月也。?逡逑《易煒》八卦卦氣說,,以八卦與一年四時十二月相配,圖示如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B221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任鵬程;;《易傳》以氣論性的人性論探析[J];周易研究;2018年06期
2 唐明邦;;《易傳》中的樸素辯證法思想[J];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4年03期
3 劉恒;邊艷楠;;淺析《易傳》中的“變”[J];法制與社會;2018年20期
4 蔡夢虹;;論《易傳》德育思想在高等教育中的傳承[J];中國民族博覽;2017年06期
5 劉新華;;今本《易傳》研究方法轉型:“活整體”[J];貴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03期
6 翟奎鳳;;先秦“神”觀念的革命——論《易傳》之“神”[J];周易研究;2014年06期
7 王棋;;論《易傳》“生”學說的倫理意蘊及現代意義[J];理論月刊;2015年11期
8 鄭吉雄;傅凱tD;;《易傳》作者問題檢討(下)[J];船山學刊;2015年05期
9 王璋;;學習《易傳》知識,詮釋謙卦和豫卦——可知“全吉全利”之卦的奧妙和如何寓治于樂[J];黃河.黃土.黃種人;2018年22期
10 劉耘華;;《易傳》的意義生成研究[J];文貝: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2016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方玉;;論《易傳》與儒家幸福觀[A];倫理學與德育研究(2011年卷 總第六輯)[C];2011年
2 吳培德;;《易傳》之倫理觀[A];孔學研究(第十七輯)——云南孔子學術研究會第十七次學術研討會暨第四屆理事會換屆大會論文集[C];2010年
3 張二遠;;“繼善成性”和“盡性至命”——論《易傳》的性天關系思想[A];安徽省哲學學會第九次會員代表大會暨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14年
4 郭美華;;從《易傳》看傳統(tǒng)境界哲學的形上基礎[A];中國哲學史學會2004年年會暨中國傳統(tǒng)哲學當代價值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5 韓星;;《易傳》圣人觀及其現代意義[A];《國學論衡》第三輯——甘肅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會學術論文集[C];2004年
6 韓鳳鳴;;《易傳》的道家思想性質[A];孔學研究(第六輯)——云南孔子學術研究會第六次暨海峽兩岸第四次孔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7 張錫坤;;《易傳》與中國美學的審美觀照——中國古代山水詩山水畫的文化淵源[A];東方叢刊(2008年第3輯 總第六十五輯)[C];2008年
8 竇可陽;張秋爽;;再論《易傳》的生生之美——以幾組范疇的本體化為視角[A];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三十四輯)——中國文論的思想與情境[C];2012年
9 張立文;;帛書《易傳》的人文精神[A];國際儒學研究(第二輯)[C];1996年
10 張踐;;從《易傳》、《禮記》看儒家的人文精神[A];國際儒學研究(第十七輯)[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張再林 西安交通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內蘊“觸覺主義”思想[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7年
2 黑龍江大學哲學學院2011級博士研究生 桑東輝;《易傳》與忠德[N];光明日報;2013年
3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醫(yī)學人文系 宋書功;《大學語文》教學該怎樣講介《易經》[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8年
4 本報記者 劉相龍;易學大家暢談企業(yè)管理之道[N];華夏時報;2004年
5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馮立鰲;彰揚理性 教化德行[N];光明日報;2014年
6 王振復;以文化人類學關于巫學的理念解易[N];文匯報;2019年
7 周鋒利 郭齊勇(作者郭齊勇系武漢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導);憂患意識與當今時代[N];湖北日報;2003年
8 王冉冉;大易學觀下的經史研究之作[N];中華讀書報;2012年
9 李翔海 南開大學哲學系教授;“中華民族精神”新省思[N];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9年
10 史忠義;關于一二元統(tǒng)一說[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汝金;解經與弘道[D];山東大學;2007年
2 劉震;帛書《易傳》卦爻辭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3 黃新根;《周易》管理哲學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4 趙星垣;由“藝”而“道”[D];中央美術學院;2012年
5 程強;“太極”概念內涵的流衍變化[D];上海師范大學;2012年
6 李建國;《周易》與《黃帝內經》學術思想的比較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09年
7 趙娟;論《周易》的時間觀念—一個文化史的視角[D];復旦大學;2012年
8 劉緒晶;中國古代儒家“和”觀念研究[D];山東大學;2016年
9 崔朝輔;《易緯》易學思想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10 王婭維;王弼、朱熹《周易》注釋比較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邢麗麗;《易傳》“仁義”思想探微[D];華東師范大學;2019年
2 劉永昆;帛書《易傳》陰陽觀研究[D];山東大學;2019年
3 吳虹羽;《乾》卦君子觀探析[D];內蒙古大學;2018年
4 趙麗萌;先秦儒墨引《易》思想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8年
5 莊曉琳;《易傳》趨吉避兇思想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5年
6 杜瑞;論《易傳》對老子“無為”思想的豐富[D];河北大學;2012年
7 吳小龍;從《老子》的“道”“德”到《易傳》的“道德”[D];山東大學;2009年
8 劉新華;《易傳》的思想體系、時代特征及學派風格[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9 魏后賓;論《易傳》生生為本的哲學思想[D];湘潭大學;2015年
10 類延濤;《易傳》道論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269188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zhexuezongjiaolunwen/2691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