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哲學論文 >

帛書《易傳》陰陽觀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6-01 18:25
【摘要】:帛書《易傳》具有豐富、深刻的陰陽思想,有一套系統(tǒng)的陰陽觀。學者對其研究,取得豐碩重要成果,解決很多重要問題,但仍有不足,需要進一步探討。本文吸納、借鑒學者研究成果,在考述帛書《易傳》六篇成書時間和學派歸屬的基礎上,從帛書《易傳》的形成語境、帛書《易傳》陰陽觀的內涵、帛書《易傳》陰陽人道思想、帛書《易傳》陰陽觀的影響等四個方面,進行考察。第一,從陰陽思想的起源和發(fā)展看,至春秋末期,具有持正、均衡、相克、運行、轉化等內涵的陰陽觀念已經形成,并在人類生活的多個方面得到廣泛應用。至戰(zhàn)國早期,陰陽概念發(fā)展為抽象的哲學范疇,宇宙論意義的陰陽觀己經明確存在。帛書《易傳》六篇從戰(zhàn)國早期至戰(zhàn)國晚期陸續(xù)成書,當吸收當時的陰陽觀念,特別是宇宙論的陰陽觀,應用到對《周易》古經的解讀中,從而建構起自身的陰陽觀。第二,帛書《易傳》陰陽觀內涵豐富,有如下要義:首先,提出“《易》萃陰陽”的命題,認為《周易》的思想主要集中于“陰陽之道”。這種“陰陽之道”,其實質是一種以陰陽為內涵的宇宙本體論。就形而上層面而言,本體之道內涵陰陽,展現為剛柔、天地、開合、往來、幽明等義。萬物據此陰陽之道而生,秉陰陽二氣而成,形成了一個陰陽生物的勃勃世界。其次,《周易》依據陰陽之道建構,其象數體系表達陰陽之道。所有的卦都是陰陽之卦,都是陰陽二氣的體現。一切數皆有陰陽屬性,皆為陰陽之數。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位展現陰陽,皆為陰陽之位。三百八十四爻為“柔爻”或“剛爻”,而柔剛為陰陽,故也稱“陰爻”或“陽爻”。最后,帛書《易傳》重視陰陽中和,強調會聚陰與陽之中和,并達到極至。柔剛為陰陽的一種表現。從剛和柔每一自身來說,都應該同時具有動靜之性,而達至中正。從剛和柔處于一個統(tǒng)一體來講,二者要互助互成,方能中和。文武為陰陽的另一種表現,與地道的柔、剛相應,也應相輔相成,達至中正。第三,帛書《易傳》將其陰陽觀應用于人,形成陰陽人道思想,有四點要旨:首先,帛書《易傳》在陰陽氣化的語境下揭示人性,認為人性原于陰陽二氣,秉陰陽二氣而成,彰顯了人性的氣性維度。其次,陰陽人性豐富隱微,表現為仁智、仁義和文武三個維度。人有仁智之性,仁是人的感應通達的能力,本于主動之陽氣,秉陽氣而生;智是人的意識覺解的能力,本于主靜之陰氣,承陰氣而成。人有仁義之性,仁為情,為人生命中本具的仁愛之情,本于主開辟之陽氣,秉陽氣而生;義為理,為人生命中所本具的法則義理,本于主凝定之陰氣,承陰氣而成。人有文武之性,文安寧柔和,本于主靜之陰氣,秉陰氣而生;武開辟剛強,本于主動之陽氣,承陽氣而成。再次,出于人對生命永存的本性追求,陰陽的生生不息必須肯定,必須是絕對之“善”,F實中的相對善惡來源于陰陽二氣的運行,善生于陽氣,并隨陽氣積累而積累;惡生于陰氣,并隨陰氣積累而積累。因此人要高度警惕惡的發(fā)生,在惡之未發(fā)上下功夫,阻止惡的萌芽。最后,易學的“損益之道”說明,吉兇本于陰陽二氣的運行,陽氣主生,故吉;陰氣主死,故兇。吉兇同處于一個門戶,吉中有兇,兇中有吉。在人事上,得為吉,失為兇,吉兇得失同處一個門戶,互為伏藏,應執(zhí)兩用中,處理好二者的辯證關系。第四,帛書《易傳》的陰陽觀,對戰(zhàn)國末期至西漢的易學界,產生重要影響。司馬遷繼承田何易學,而言“《易》著陰陽”。孟喜的四正卦卦氣說、十二月卦氣說、六日七分說,京房的八宮卦序說、飛伏說、“乾坤者陰陽之根本,坎離者陰陽之性命”命題,以及《易緯》的八卦卦氣說等,都是在繼承帛書《易傳》陰陽觀基礎上,進一步創(chuàng)新發(fā)展而成。
【圖文】:

乾鑿度,八卦,神明


神明之德通,而萬物各以其類成矣,皆以《易》之所包三百六十日而天氣周,八卦用事,各四十五日,方備歲焉。漸三月,坤漸七月,而各以卦之所言為月也。?逡逑《易煒》八卦卦氣說,,以八卦與一年四時十二月相配,圖示如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B221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任鵬程;;《易傳》以氣論性的人性論探析[J];周易研究;2018年06期

2 唐明邦;;《易傳》中的樸素辯證法思想[J];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4年03期

3 劉恒;邊艷楠;;淺析《易傳》中的“變”[J];法制與社會;2018年20期

4 蔡夢虹;;論《易傳》德育思想在高等教育中的傳承[J];中國民族博覽;2017年06期

5 劉新華;;今本《易傳》研究方法轉型:“活整體”[J];貴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03期

6 翟奎鳳;;先秦“神”觀念的革命——論《易傳》之“神”[J];周易研究;2014年06期

7 王棋;;論《易傳》“生”學說的倫理意蘊及現代意義[J];理論月刊;2015年11期

8 鄭吉雄;傅凱tD;;《易傳》作者問題檢討(下)[J];船山學刊;2015年05期

9 王璋;;學習《易傳》知識,詮釋謙卦和豫卦——可知“全吉全利”之卦的奧妙和如何寓治于樂[J];黃河.黃土.黃種人;2018年22期

10 劉耘華;;《易傳》的意義生成研究[J];文貝: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2016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方玉;;論《易傳》與儒家幸福觀[A];倫理學與德育研究(2011年卷 總第六輯)[C];2011年

2 吳培德;;《易傳》之倫理觀[A];孔學研究(第十七輯)——云南孔子學術研究會第十七次學術研討會暨第四屆理事會換屆大會論文集[C];2010年

3 張二遠;;“繼善成性”和“盡性至命”——論《易傳》的性天關系思想[A];安徽省哲學學會第九次會員代表大會暨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14年

4 郭美華;;從《易傳》看傳統(tǒng)境界哲學的形上基礎[A];中國哲學史學會2004年年會暨中國傳統(tǒng)哲學當代價值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5 韓星;;《易傳》圣人觀及其現代意義[A];《國學論衡》第三輯——甘肅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會學術論文集[C];2004年

6 韓鳳鳴;;《易傳》的道家思想性質[A];孔學研究(第六輯)——云南孔子學術研究會第六次暨海峽兩岸第四次孔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7 張錫坤;;《易傳》與中國美學的審美觀照——中國古代山水詩山水畫的文化淵源[A];東方叢刊(2008年第3輯 總第六十五輯)[C];2008年

8 竇可陽;張秋爽;;再論《易傳》的生生之美——以幾組范疇的本體化為視角[A];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三十四輯)——中國文論的思想與情境[C];2012年

9 張立文;;帛書《易傳》的人文精神[A];國際儒學研究(第二輯)[C];1996年

10 張踐;;從《易傳》、《禮記》看儒家的人文精神[A];國際儒學研究(第十七輯)[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張再林 西安交通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內蘊“觸覺主義”思想[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7年

2 黑龍江大學哲學學院2011級博士研究生 桑東輝;《易傳》與忠德[N];光明日報;2013年

3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醫(yī)學人文系 宋書功;《大學語文》教學該怎樣講介《易經》[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8年

4 本報記者 劉相龍;易學大家暢談企業(yè)管理之道[N];華夏時報;2004年

5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馮立鰲;彰揚理性 教化德行[N];光明日報;2014年

6 王振復;以文化人類學關于巫學的理念解易[N];文匯報;2019年

7 周鋒利 郭齊勇(作者郭齊勇系武漢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導);憂患意識與當今時代[N];湖北日報;2003年

8 王冉冉;大易學觀下的經史研究之作[N];中華讀書報;2012年

9 李翔海 南開大學哲學系教授;“中華民族精神”新省思[N];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9年

10 史忠義;關于一二元統(tǒng)一說[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汝金;解經與弘道[D];山東大學;2007年

2 劉震;帛書《易傳》卦爻辭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3 黃新根;《周易》管理哲學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4 趙星垣;由“藝”而“道”[D];中央美術學院;2012年

5 程強;“太極”概念內涵的流衍變化[D];上海師范大學;2012年

6 李建國;《周易》與《黃帝內經》學術思想的比較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09年

7 趙娟;論《周易》的時間觀念—一個文化史的視角[D];復旦大學;2012年

8 劉緒晶;中國古代儒家“和”觀念研究[D];山東大學;2016年

9 崔朝輔;《易緯》易學思想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10 王婭維;王弼、朱熹《周易》注釋比較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邢麗麗;《易傳》“仁義”思想探微[D];華東師范大學;2019年

2 劉永昆;帛書《易傳》陰陽觀研究[D];山東大學;2019年

3 吳虹羽;《乾》卦君子觀探析[D];內蒙古大學;2018年

4 趙麗萌;先秦儒墨引《易》思想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8年

5 莊曉琳;《易傳》趨吉避兇思想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5年

6 杜瑞;論《易傳》對老子“無為”思想的豐富[D];河北大學;2012年

7 吳小龍;從《老子》的“道”“德”到《易傳》的“道德”[D];山東大學;2009年

8 劉新華;《易傳》的思想體系、時代特征及學派風格[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9 魏后賓;論《易傳》生生為本的哲學思想[D];湘潭大學;2015年

10 類延濤;《易傳》道論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2691887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zhexuezongjiaolunwen/2691887.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7766c***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