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哲學論文 >

先秦儒家審美教育哲學初探

發(fā)布時間:2020-05-16 16:44
【摘要】:先秦儒家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深深地體會到審美教育的特殊教育功能,提出了許多富于哲理又可以具體實施的審美教育觀點。先秦儒家審美教育的思想注重強調(diào)真善美的和諧統(tǒng)一,強調(diào)“知行合一”、“內(nèi)圣外王”,強調(diào)以親身實踐來感知現(xiàn)實世界,不斷提高審美情趣和審美素養(yǎng)。 孔子倡導“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游于藝”及“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審美教育觀?鬃诱f:“仁者人也”。這不但要求人要愛人修己,更要注重人的本質(zhì)特征,人必須有賴以生存的物質(zhì)生產(chǎn)資料,必須得到繁衍和延續(xù),必須具有道德文化等精神層面的倫理約束和加強。 孟子是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和發(fā)展者。孟子的“性善論”思想在教育思想上的表現(xiàn)就是使教育完全成為以“仁義”為核心的人倫道德教育,以內(nèi)在道德情感的自覺培養(yǎng)為中心的人性修養(yǎng)得到突出重視,傳統(tǒng)禮樂的社會教化功能及其在人性成長中對道德情感的陶冶、塑造功能也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孟子非常重視道德教育。明確提出“德教”概念,“故沛然德教溢乎四!,強調(diào)要“教人以善”。 荀子是先秦儒家審美教育的集大成者。荀子認為,人的個體可以通過自覺地學習、實踐,達到“積善成德”,他強調(diào)人的自覺塑造。荀子的審美教育的實現(xiàn)途徑是“化性起偽”,強調(diào)個體自覺地積善修身,尤其重視社會性的禮樂教化。在孔孟的基礎(chǔ)上,荀子進一步提出“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荀子·勸學》)的觀點,把美育的實施對象直接指向人。 先秦儒家的審美教育思想中,無論是孔子的“里仁為美”(《論語·里仁》),還是孟子的“充實之謂美”(《孟子·盡心下》),或是荀子的“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荀子·勸學》),都把人的內(nèi)在修養(yǎng)的提高和完善,作為審美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不僅如此,在教育的問題上孔子還明確提出了“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以身作則,身教重于言教”等教育思想。 《大學》以人的修身為核心,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強調(diào)知行合一。從修身做起,進而治理家庭,治理國家,治理天下。《中庸》強調(diào)不偏不倚,無過不及,在兩端中尋求契合點,在動靜變化中做到恰到好處。 先秦儒家教育哲學中的審美教育理念包括思想觀念、價值取向、道德情操、審美觀念等諸多層面的豐富內(nèi)容,其中蘊含著為人處世、凈化心靈、提升人自身思想境界和道德修養(yǎng)的深刻哲理及人生智慧。其深邃的哲理思想不僅對于古人的思想、思維方式、行為規(guī)范以及社會制度等諸多方面均產(chǎn)生了一定的積極影響,即便是在當今社會亦能夠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價值。 先秦儒家認為只有通過審美教育,才能使受教育者的感情、理智和意志得以協(xié)調(diào),精神得以解放,人性得以完善,個性得以發(fā)展,真善美與自由相統(tǒng)一的人生境界才能夠得以實現(xiàn)。先秦儒家學派教育哲學思想中的審美教育是其重要思想之一。審美教育的特殊教育功能是諸如德育、智育、體育等其他教育所無法取代的,它是一種特殊的教育手段,它使人們通過對生動、具體、可感的美的形象的直觀感受,激發(fā)和凈化感情,潛移默化的起到教育作用。同時,審美教育和其他教育之間又相互聯(lián)系、相互滲透、相輔相成、共同作用,從而使受教育者的人格得以完善。 先秦儒家學派審美教育思想的誕生,是在整理、研究與實施“六藝”教育的過程中形成的。審美教育具有協(xié)調(diào)情感和理智,個性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功能。人發(fā)現(xiàn)美的能力主要是通過審美教育培養(yǎng)出來的,審美教育通過審美活動來直觀美,在美的形象感染之下,促進感官對形式感知反應(yīng)得敏銳,使內(nèi)在的情感更加豐富,從而形成一定的審美感知、審美想象、審美理解、審美欣賞及審美創(chuàng)造的能力,為受教育者發(fā)現(xiàn)、欣賞以至于創(chuàng)造美奠定心理基礎(chǔ)。同時,在審美的過程中,受教育者的人格得到陶冶,精神境界得以升華,理智得以啟迪,在不知不覺之中整個精神面貌有了新的變化。 借鑒先秦儒家審美教育的思想,結(jié)合當代社會實際,使審美教育中的陶冶與熏陶在潛移默化中不斷地提升受教育者對美的感受力、鑒賞力和創(chuàng)造力。加強審美教育,有利于培養(yǎng)受教育者高度的道德自覺性,幫助受教育者樹立正確的審美觀,不斷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從而真正做到內(nèi)外兼修、知行合一,,提升審美感受力和審美境界。
【學位授予單位】:西藏民族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B222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巍;;“甚僻違而無類”:從荀子對孟子的批評看先秦儒家的“知類”觀[J];哲學研究;2011年08期

2 朱璐;;先秦儒家天論思想的興起、內(nèi)容與理論功能[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11年04期

3 程艷芝;;先秦儒家的人文關(guān)懷[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1年07期

4 楊和亭;田茂泉;;先秦儒家誠信思想管窺[J];山東行政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5 李仁君;;論先秦儒家對“孝”的哲學架構(gòu)[J];中華文化論壇;2011年03期

6 蔡世晶;;淺析荀子的禮法思[J];學理論;2011年23期

7 劉美紅;;公正與疏導:先秦儒家對社會“怨”情的防治[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1年07期

8 陳為人;;“萬里黃河萬卷書”系列之六 故里爭循跡儒法道[J];社會科學論壇;2011年06期

9 王俊延;;荀子榮辱思想特征淺析[J];現(xiàn)代營銷(學苑版);2011年08期

10 王志躍;;性偽之分[J];競爭力;2009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焦楊;;從先秦儒家的學習理論體系看荀子的學習理論[A];儒學與二十一世紀文化建設(shè):首善文化的價值闡釋與世界傳播[C];2007年

2 梁啟雄;;荀子的正名論[A];中國邏輯思想論文選(1949—1979)[C];1980年

3 泓峻;;從“人性惡”這一前提看荀子禮教思想的人本主義內(nèi)涵——兼談荀子與弗羅依德思想邏輯的相通性[A];全國第三屆生態(tài)美學會議論文集[C];2004年

4 吾敬東;;由精英而大眾:荀子與孔孟倫理思想之別及其意義[A];《與孔子對話——論儒學的現(xiàn)代生命力》——上海文廟第三屆儒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5 葉舟;;荀子人學思想建構(gòu)的理論基石——兼評荀子的人性學說[A];人學與現(xiàn)代化——全國首屆人學研討會論文集[C];1997年

6 劉芳;;先秦儒家的消費經(jīng)濟思想[A];孔學研究(第十六輯)——云南孔子學術(shù)研究會第十六次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7 鄒玲;劉海君;;論荀子的榮辱觀及其啟示[A];孔學研究(第十三輯)——云南孔子學術(shù)研究會第十三次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8 程二行;;荀子的名學理論及其“用名三惑”通詁[A];先秦兩漢文學論集[C];2004年

9 陳德安;;荀子論道德教育和道德修養(yǎng)[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10 許夢瀛;;論荀子的教育目的[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荀子與水[N];中國水利報;2010年

2 關(guān)健英 黑龍江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從稅賦討論看先秦儒家的民生關(guān)懷[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3 李孝純;淺談先秦儒家的學習觀[N];學習時報;2002年

4 文彥;馬銀琴:荀子與詩[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7年

5 記者 趙京紅 通訊員 蘇曉峰 滕寧;舉辦荀子文化高層論壇[N];臨汾日報;2008年

6 陳中浙;荀子“開源節(jié)流”思想的現(xiàn)代意義[N];學習時報;2008年

7 記者 柏東麗;山西師范大學荀子學院正式成立[N];臨汾日報;2009年

8 山西師范大學 張煥君;荀子與晉學[N];光明日報;2009年

9 馬志超;創(chuàng)新研討模式 弘揚荀子文化[N];山西日報;2009年

10 郭志清 王煥偉;創(chuàng)新激活荀子故里 文化振興千年古縣[N];中國文化報;2009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郭振香;先秦儒家情論研究[D];山東大學;2005年

2 張小蘋;荀子傳經(jīng)考[D];浙江大學;2011年

3 成云雷;先秦儒家圣人與社會秩序建構(gòu)[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4 陳繼紅;“分”與倫理[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5 喬安水;荀子禮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6 高春海;荀子人際關(guān)系思想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7 張杰;先秦儒家性情思想研究[D];武漢大學;2003年

8 晁樂紅;中庸與中道[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9 丁秀菊;先秦儒家修辭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10 王公山;先秦儒家誠信思想研究[D];山東大學;2005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謝王彬;先秦儒家?guī)煹姥芯縖D];汕頭大學;2010年

2 張偉;荀子圣人觀思想研究[D];河北大學;2010年

3 袁尚偉;先秦儒家“比德”思想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4 張鶯;先秦儒家《詩》學述論[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5 洪永穩(wěn);論荀子的文藝思想[D];安徽大學;2005年

6 康華茹;先秦儒家“內(nèi)圣外王”之道的理想設(shè)計及其理論困境[D];鄭州大學;2010年

7 汪三汝;先秦儒家德育智慧及其現(xiàn)代啟示[D];暨南大學;2011年

8 文之峰;巴別塔的建造[D];中國政法大學;2010年

9 張永光;荀子倫理思想及其現(xiàn)實價值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0年

10 李剛林;論荀子《樂論》的音樂美學[D];重慶師范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2667029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zhexuezongjiaolunwen/2667029.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c7abe***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