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返樸歸真”及其對當代學校道德教育的啟示
發(fā)布時間:2020-05-10 07:02
【摘要】: 在當今科技昌明的時代,人們的物質生活豐富了,生活水平也隨之提高,但卻帶來了不可抵御的負面效應:人們急功近利,勾心斗角,爾虞我詐,完全喪失了作為一個人天真無欺的本性,在這樣不容樂觀的現(xiàn)實情況下,我們的道德教育更加顯得蒼白無力,只徒具形式而且變形的道德說教無法觸動孩子的內心深處。面對這樣的困境,我們可以試圖借鑒老子的道德思想來挽救當代學校道德教育的現(xiàn)狀。 老子的道德思想博大精深,始終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部分字句也成為了人們的名言警句,如“尊道貴德”、“道法自然”、“見素抱樸”、“清心寡欲”、“柔弱不爭”等,但不論老子怎么論述他的道德思想,總是離不開人性的返樸歸真論。通觀《道德經》全文,老子雖未專就這個問題進行論述,但并沒有撇開人性論,而是在“道”論和“德”論中充分論述他的人性樸真論:人性本來就是質樸和善良的,老子認為,人的不幸在于人迷失了自己的本性,為種種外物的、非本性欲望所累,人要重新獲得幸福與自得,需要回歸并保持自己的本真,即“返樸歸真”。 “返樸歸真”的落腳點在于“本真”,其用意在于呼吁世人放棄執(zhí)著,拚棄妄欲,無爭、無為、重德向善,從而歸復人類的自然本源,歸復其自然本性,達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道出了老子思想的最終目的。其涵義有兩方面:第一,見素抱樸——人的自然本性!八亍笔菦]有染色的絲,“樸”是指樹木未制成器時的狀態(tài),意思是保持原有的本色,也就是老子主張人應當保持純潔樸實,去除世俗的、外表的人為做作,回復本真的、內在的自然天性,達到自然純樸的狀態(tài)的觀點,就是說一個有道德的人應當是講真話、辦真事、不弄虛作假、曲學阿世、堂堂正正、樸實可靠、保持一顆赤子之心的人;第二,道法自然——物的自然屬性。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25章),人效法于地,地效法于天,天效法于道,道效法于自然,這是道家最早的關于“天人合一”的說法。人生于大自然,是自然孕育了人的生命,所以人應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效法自然。另外,這里也有追求超功利、自然主義的審美情趣,主張事物的自然表露,崇尚自然的恬淡,反對過多的華飾與雕琢的涵義,而“自然無為”、“清心寡欲”、“柔弱不爭”、“重德向善”恰恰是達到“返樸歸真”這一境界的根本途徑。 本文在解讀“返樸歸真”的基本意蘊及方式,分析當前我國學校道德教育現(xiàn)狀的基礎上,得出“返樸歸真”對我國學校道德教育的幾點啟示:1、以人性之提升為道德教育的導向;2、以協(xié)調人我關系、物我關系為道德教育的核心內容;3、注重運用“以物論理”的德育方法;4、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老子的“返樸歸真”正是人們重新獲得幸福與自得,找回自己迷失的本性,不為種種外物的、非本性欲望所累的良藥,因此在科技文明高度發(fā)達的今天,“返樸歸真”對學校道德教育有著深刻的啟發(fā)意義及現(xiàn)實意義。重溫老子思想,尤其是其“返樸歸真”的理念,我們會從中得到無窮的道德教育智慧。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8
【分類號】:B223.1
本文編號:2656931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8
【分類號】:B223.1
【引證文獻】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周曉玉;老子思想對當代高校德育的啟示[D];蘭州大學;2012年
2 張旭;老子的語文教育思想[D];天津師范大學;2012年
3 范佳齊;老子的“愚道”思想考[D];東北師范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265693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zhexuezongjiaolunwen/2656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