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世界說中國:梁漱溟言學問的窘境
[Abstract]:A major power transfer in modern China was part of the Chinese power structure in China. Chinese culture was at least partially aphasic, so there was a new orientation that had to be borrowed from the world to speak of China. Liang Shuming was a representative. He was the pioneer of the later Westernization theory and intended to replace the Chinese "old". While respecting the West and not learning from the west, he faces the double embarrassment of expressing himself and persuading others, although he is respecting the hole without knowing the hole. However, he knows that he does not have the basis for telling Chinese and Western knowledge or to come forward, because he tries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China from the cultural level, and can not ignore it, and hope to restructure one in the proces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The subject of a self - expressed culture.
【作者單位】: 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分類號】:B261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柴文華;論梁漱溟的人哲學[J];哲學研究;2001年10期
2 陳來;論梁漱溟早期的中西文化觀[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1年03期
3 李可亭;論五四后梁漱溟在傳統(tǒng)思想現(xiàn)代化方面的局限性[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4 吳全蘭;試論梁漱溟對“真情”的推崇[J];新疆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5 張牛;略論梁漱溟學術思想的邏輯起點[J];重慶郵電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6 陳壁生;;以梁漱溟為鏡[J];南風窗;2006年06期
7 徐克敏;;四首佚名詩非梁漱溟所作[J];炎黃春秋;2006年12期
8 熊呂茂;;梁漱溟的“文化三路向”說評析[J];湖南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9 袁自強;;最后的儒者——梁漱溟[J];四川統(tǒng)一戰(zhàn)線;2006年02期
10 土田正;;通過日本有關梁漱溟研究而窺視其學術研究掠影[J];百色學院學報;2007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鄭劍虹;黃希庭;張進輔;;梁漱溟人格的心理傳記研究[A];加入WTO和中國科技與可持續(xù)發(fā)展——挑戰(zhàn)與機遇、責任和對策(下冊)[C];2002年
2 顧紅亮;;梁漱溟的禮俗觀與儒家生活方式整頓[A];《與孔子對話——論儒學的現(xiàn)代生命力》——上海文廟第三屆儒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3 劉長林;;以道德代宗教與倫理本位社會的和諧——梁漱溟論中國文化要義的解讀[A];儒家文化與和諧社會——紀念孔子誕辰2556周年學術研討會文集[C];2005年
4 王焱;陳龍江;;以文化教育為手段推動農(nóng)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梁漱溟鄉(xiāng)村建設理論的借鑒意義[A];《國學論衡》第三輯——甘肅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會學術論文集[C];2004年
5 劉重來;;梁漱溟的處世養(yǎng)生之道[A];百家談養(yǎng)生[C];2009年
6 劉長林;;儒家人生哲學的意蘊及其現(xiàn)代價值——梁漱溟的闡釋及啟示[A];《與孔子對話——新世紀全球文明中的儒學》——上海文廟第二屆儒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7 張光芒;;論梁漱溟東方文化觀的理性內(nèi)核[A];東方叢刊(2003年第3輯 總第四十五輯)[C];2003年
8 王熒;;從學校改造到鄉(xiāng)村建設——梁漱溟教育及社會實踐的四起四落[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9 李仲明;;為團結(jié)抗戰(zhàn)奔走呼吁——試論抗戰(zhàn)時期的梁漱溟[A];紀念七七事變爆發(fā)7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10 別必亮;鄭明鵬;;論梁漱溟的農(nóng)村教育思想[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馬勇;“自我顛覆”的晚年梁漱溟[N];中華讀書報;2006年
2 黃敏蘭;透過梁漱溟的眼看那些“風流人物”[N];中華讀書報;2006年
3 楊吉生;梁漱溟的養(yǎng)生之道[N];保健時報;2008年
4 馬軍;梁漱溟婚姻中的兩個小問題[N];中華讀書報;2008年
5 本報書評人 馬勇;也談梁漱溟的婚姻問題[N];中華讀書報;2008年
6 黃穗生;梁漱溟:雖問政仍是書生[N];中華讀書報;2011年
7 煙臺大學法學院教授 孫季萍;梁漱溟的傳統(tǒng)法文化觀[N];人民法院報;2011年
8 早報記者 許荻曄;“今天談中國問題,是重溫梁漱溟已思考過的問題”[N];東方早報;2013年
9 陳鵬鳴;一部全面展示梁漱溟心路歷程的傳記[N];光明日報;2002年
10 丁為祥;梁漱溟與《東西方文化及其哲學》[N];光明日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熊呂茂;梁漱溟的文化思想與中國現(xiàn)代化[D];湖南師范大學;1997年
2 周朗生;尋求秩序[D];吉林大學;2006年
3 廖濟忠;梁漱溟倫理思想研究[D];中南大學;2010年
4 劉旺華;“國家—社會”視野下的梁漱溟研究[D];湖南大學;2011年
5 王光;論梁漱溟的民主思想及其發(fā)展[D];吉林大學;2012年
6 周良發(fā);梁漱溟歷史哲學研究[D];安徽大學;2012年
7 賴志凌;中國傳統(tǒng)社會結(jié)構的倫理特質(zhì)[D];復旦大學;2004年
8 陳奇娟;梁漱溟“內(nèi)圣外王”思想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12年
9 王珍喜;文明沖突視野下的倫理社會[D];復旦大學;2007年
10 周祥林;梁漱溟鄉(xiāng)村建設倫理思想與實踐研究[D];中南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偉;梁漱溟“人心論”思想探析[D];河北大學;2010年
2 楊子波;梁漱溟文化觀研究[D];河北大學;2011年
3 王晨光;梁漱溟文化視域下的人生觀研究[D];河南大學;2012年
4 張艷兵;梁漱溟的“新禮俗”思想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2年
5 尹易雯;梁漱溟國家思想探析[D];山東大學;2012年
6 陸曜偉;梁漱溟政治哲學研究[D];湘潭大學;2012年
7 韓璐;論梁漱溟的心性觀[D];上海師范大學;2015年
8 耿志宇;梁漱溟“理性”概念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5年
9 高樂樂;五四時期梁漱溟和李大釗中西文化觀的比較研究[D];中國青年政治學院;2014年
10 范曉強;梁漱溟民主理論研究[D];山東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213755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zhexuezongjiaolunwen/2137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