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哲學論文 >

當代政治哲學研究_論微觀政治哲學的研究范式

發(fā)布時間:2016-11-26 04:19

  本文關鍵詞:論微觀政治哲學的研究范式,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 闡釋與創(chuàng)新

編輯的論文集

歷史唯物主義與全球化

與杰索普的

資本主義國家的未來

的出版為標志,

國家理論實現了在新世紀的復興。這些復興了的國家理論, 多聲稱是馬克思主義的或受到馬克 思主義的影響。研究政治哲學史特別是當代政治哲學

史上的積極探索, 可以為馬克思主義政治 哲學的當代發(fā)展提供重要的思想資源。 就方法論的自覺而言, 當代最負盛名的國家理論家杰索普指出, 他的國家理論 式利用了社會科學家廣泛的學識和研究 受到了馬 克思的前學科 ( predisciplinary ) 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啟發(fā), 又以后學科的 ( po st disciplinary ) 方 。在杰索普看來, 盡管經典政治經濟學的來源是前學 科, 當代政治經濟學卻正在變成后學科。在 19 世紀中期, 政治經濟學開始被分成不同的學科: 經濟學、政治學、法學、公共管理、社會學和人類學。我們現在目睹了這些已經建立起來的學 科邊界的崩潰, 并且重新發(fā)現了作為社會結構的社會基本關系, 而不是作為純粹學科探究的客 觀參數之空間與時間。但是我們不可能返回到存在于 19 世紀中期專門化學科在歐洲和北美被制 度化以前的前學科的時代。相反的是, 我們要更好地發(fā)展和結合復數的、交叉的和后學科的分 析, 這種分析不僅應吸取不同的學科和研究傳統(tǒng), 還要發(fā)展尋求超越學科界線的新的概念和方 法 。這種方法論的自覺是杰索普國家理論的重要特色, 也應該成為可供我們汲取的重要思維經 驗。 本文責任編輯: 孫 麾

論微觀政治哲學的研究范式
衣 俊 卿
20 世紀 70 年代以來, 以羅爾斯 正義論 的發(fā)表為標志, 政治哲學研究在西方全面復興,

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新自由主義、社群主義、話語政治理論、后現代政治理論、后馬克思主 義等都成為政治哲學復興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代西方政治哲學在許多方面呈現出多樣化的特征, 同傳統(tǒng)政治哲學相比, 當代西方政治哲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轉變, 在于從宏觀政治哲學向微觀政 治哲學的范式轉變。

一、傳統(tǒng)宏觀政治哲學研究范式的局限性
一般說來, 政治哲學是對人類社會的政治現象或政治事物的本質規(guī)定性和政治體制的合法 性基礎進行形而上的反思, 對政治體制的建構和政治活動的開展進行價值判斷, 并提供理念基 礎的哲學反思活動。政治具有豐富的內涵, 但它的主要功能是調節(jié)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通過不 同形式的制度安排調控社會秩序, 因此, 政治的核心是權力和控制。所謂宏觀政治是指國家制

Bob Jesso p, T he Futur e of the Cap italist State. Cambridg e: P olity Press, 2002, p. 1. 參看杰索普 論文化政治經濟學中的前學科性和后學科性 , 載 江蘇行政學院學報 2005 年第 3 期。

23

中國社會科學

2006 年第 6 期

度的安排、國家權力的運作等宏觀的、中心化的權力結構和控制機制; 而所謂微觀政治是指內 在于所有社會活動和日常生活層面的彌散化的、微觀化的權力結構和控制機制。在現代性的視 域中, 宏觀政治主要表現為理性化的權力運作和制度安排, 而微觀政治既包括不同形式的知識 權力, 也包含自發(fā)的文化權力。 按上述區(qū)分, 可以斷言, 傳統(tǒng)政治哲學, 以及傳統(tǒng)史學、社會學等, 都以宏觀政治哲學的 研究范式為主導。它們主要以國家權力的運作、政治制度的安排, 以及與此密切相關的正義、 平等、自由、民主、法治、權威、權利、義務等基本政治概念為對象, 而忽略社會生活其他層 面的邊緣化的權力結構和日常生活領域中的微觀控制機制, 或者將這些微觀權力視作被宏觀權 力決定的、微不足道的附屬物。在當代政治哲學中, 雖然關于宏觀權力的思考依舊是研究的主 題, 但是, 我們看到了一種強有力的發(fā)展趨勢。首先, ?隆⒌吕掌澋热说暮蟋F代微觀政治學 開始了對微觀政治現象和微觀權力結構的自覺關注。?玛P于軍隊、監(jiān)獄、醫(yī)院、學校等邊緣 化領域中的規(guī)誡性的、規(guī)范化的、分散化的微觀權力的分析, 以及德勒茲等人關于欲望政治的 分析和博德里亞關于邊緣與差異政治的分析, 都屬于典型的微觀政治哲學批判。其次, 以拉克 勞、墨菲為代表的后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所強調的建立在各種政治因素連接基礎上的領導權和 多元的新社會運動, 以及他們提出的社會主義策略顯而易見屬于圍繞著領導權而展開的微觀政 治斗爭。再次, 20 世紀法國年鑒學派的總體史學理論和長時段理論, 以及意大利的微觀史學派、 德國和奧地利的日常生活史學派等, 還有 20 世紀西方哲學界的生活世界理論和日常生活批判理 論, 等等, 都在方法論上自 覺不自覺 地揭示出 微觀政治 的重要性。因此, 凱爾納和 貝斯特在 后現代理論 中斷言, 1968 年的 五月風暴 之后, 許多左派的新社會運動開始 擁抱微觀政 治學, 把它視為真正的政治斗爭領域 。他們指出, 壓迫和統(tǒng)治下解放出來 。 微觀政治關注日常生活實踐, 主張在生活

風格、話語、軀體、性、交往等方面進行革命, 以此為新社會提供先決條件, 并將個人從社會 在對宏觀政治和微觀政治、宏觀政治哲學和微觀政治哲學做了基本的區(qū)分之后, 必須明確 指出, 這種區(qū)分只是相對的, 實際上并不存在截然不同、彼此分離的微觀政治和宏觀政治, 即 使德勒茲和加塔利等力主微觀政治學的后現代思想家, 也強調政治既是宏觀政治, 也是微觀政 治。同時, 我們提出微觀政治哲學, 并非要徹底否定或完全取代宏觀政治哲學的研究主題, 而 是要明確指出傳統(tǒng)宏觀政治哲學由于忽略了微觀政治權力結構而存在的重大局限性。集中到一 點, 可以說, 宏觀政治哲學致力于對中心化的宏觀權力的宏觀的、普遍化的思考和理性建構, 它由于否認或忽略了多元差異的、分散化的微觀權力同宏觀權力之間的多元互動機制而把理性 權力和宏觀政治建構為歷史的普遍的、決定性的力量。這種意義上的宏觀政治哲學成為現代性 危機的集中的理論表征。 首先, 宏觀政治哲學視野中的宏觀政治或宏觀權力在某種意義上構成了現代理性文化的宏 大敘事的內核。換言之, 宏觀權力和宏大敘事具有不可分割的、內在一致的本質關聯(lián)。當代各 種文化批判流派常常把對現 代性的批 判集中 于 宏 大敘事 ( g rand narratives) 或 元敘事 ( met a nar rat ives) 的批判。從深層次看, 各種奠基于啟蒙理性和契約精神的關于人的自由和人 類解放的理性設計、以絕對理性的普遍運動為核心的關于絕對真理的闡發(fā)等宏大敘事, 之所以 能夠成立并成為現代社會歷史運動的強有力的理性設計, 重要的原因在于, 這些宏大敘事在深
道格拉斯 150 頁。 凱爾納、斯蒂文 貝斯 特: 后現代理 論 , 張志 斌譯, 中央編 譯出版社, 2001 年, 第 30、

24

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 闡釋與創(chuàng)新

層次上建立在一種關于宏觀權力的信念上。換言之, 正是關于宏觀政治和宏觀權力之必然性、 普遍化、決定論的力量的信念支撐了現代性的各種宏大敘事。正因為如此, 德勒茲和加塔利在 自己的微觀政治學中一方面批判組織化 和層級化的主體及主 權的權力, 把它描繪成 學帝國主義 。他們明確指出, 我們不喜歡抽象。不喜歡一、整體、理智、主體 國家機 哲 這 器 ; 另一方面反對國家式思維方式 ( st ate thought ) , 反對普遍化秩序、總體性、等級制的 。因為,

種思想已經與它從國家機器借來的模式相一致, 因此, 其目標和道路, 導體, 渠道, 機構等整 個研究方法都是由國家機器界定的 。拋開這些論述中的一些極端說法, 可以發(fā)現, 其中關于 國家權力同普遍化哲學之間的關聯(lián)的認識具有深刻的啟迪。 其次, 宏觀政治哲學在現代性背景中已經成為純粹意識哲學和思辨理論哲學范式的典型體 現。文德爾班在他的 哲學史教程 中斷言, 從古希臘起, 西方哲學史上一直存在著兩種不同 的哲學范式: 一種是追求普遍性知識的、思辨的理論哲學或意識哲學范式; 一種是關注生命的 價值和意義的實踐哲學或文化哲學范式。前者的理論意義主要指向嚴密的理性邏輯、普遍的真 理和知識體系, 表現為形而上學和認識論; 后者是由蘇格拉底和智者派開辟的實踐哲學范式, 其理論意義主要指向人的天職和使命、正當生活的價值和意義, 表現為倫理學或道德哲學、社 會哲學、美學、宗教哲學等。 政治哲學顯而易見屬于實踐哲學范式, 它本應該反對理性思辨的 過分普遍化特征, 展示人類社會和生活世界的豐富內涵, 但是, 在傳統(tǒng)宏觀政治哲學那里, 政 治哲學不知不覺地變成了另外一種理論哲學, 心甘情愿地受 自然科學化 的理論哲學或意識 哲學范式的支配。它習慣于抽象掉內在于社會生活各個層面和日常生活世界之中的多態(tài)化的、 多樣性的、邊緣性的、微觀的權力結構和控制機制, 把中心化的、宏觀的權力運作和國家制度 安排等宏觀政治活動, 以及周期性的經濟活動機制, 即一種理性化的政治權力或經濟權力放大 為人類社會歷史運動的普遍的、絕對的規(guī)律和力量。

二、微觀政治哲學研究范式的基本要點
通過上述關于宏觀政治哲學范式內在局限性的分析可見, 如果我們依舊停留在宏觀政治哲 學的視野內, 如果我們依舊受那種追求普遍性知識的、思辨的理論哲學或意識哲學范式的統(tǒng)治, 所謂回歸生活世界只能是一種比較空泛的理論呼吁。在這種意義上, 我們應當充分認識微觀政 治哲學范式的意義, 充分認識微觀政治現象或微觀權力結構在人類社會運行中的重要作用, 從 而形成微觀視域與宏觀視域相結合的政治哲學形態(tài)。 在這里, 首先應當對微觀政治或微觀權力在人類社會運行中的作用方式有一個基本的認識。 應當說, 在不同文明時代、不同歷史條件下, 微觀權力的形態(tài)和作用都有很大的差異。在以自 然經濟為基礎的傳統(tǒng)社會中, 微觀權力主要表現為日常生活世界中的各種控制機制, 例如, 氏 族、家庭、家族、宗族、血緣網絡、鄉(xiāng)里制度、民間組織, 以及與此相適應的家規(guī)家法、習俗 習慣、禮俗鄉(xiāng)約、道德綱常等自發(fā)的規(guī)范體系。這些控制機制既表現為政治權力, 也表現為文 化權力。隨著人類社會的理性化進程的不斷深化, 在現代社會中, 除了不同程度地保留著日常 生活權力之外, 又產生了其他各種類型的微觀權力結構, 其中最為重要的體現在兩個基本方面: 一是宏觀的、中心化的理性權力機制向社會生活和個人生活所有層面的滲透所形成的微觀控制
吉爾 德勒茲: 哲學與權力的談判 德勒 茲訪談錄 , 劉漢全譯, 商務印書館, 2003 年, 第 100 頁。 游牧思想 吉爾 德勒茲、費利克斯 瓜 塔里讀本 , 陳永 國編譯, 吉 林人民 出版社, 2003 年, 第 306 頁。 參見文德爾班 哲學史教程 上卷 ( 羅達仁譯, 商務印書館, 1987 年) 第 31、32 頁。

25

中國社會科學

2006 年第 6 期

機制; 二是隨著公共領域的擴大、非政府組織的增加、新社會運動的興起而產生的各種邊緣化 的微觀權力結構。顯而易見, 隨著現代社會的開放程度的提升, 隨著政治權力多元化的進程, 微觀權力結構在人類社會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我們可以簡要描述微觀權力的幾種基本的作用 機制。 其一, 與宏觀權力同構的微觀權力。在很多歷史情形中, 宏觀政治體制和國家政權的穩(wěn)定 同深層次的微觀政治權力或文化權力的支撐密切相關。一個典型的例子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以家庭 為本位、 家國同構 的宗法專制的政治制度。在這種情形中, 整個社會從體制到具體運行都表 現為圍繞著家庭而形成的血緣關系、親屬關系、宗法體系等日?刂茩C制的擴大, 由此形成一 個超穩(wěn)定的國家政權和行政管理體系。另一個典型例子是福柯、德勒茲等人所批判的現代理性 社會的微觀權力機制。在這種情形中, 中心化的、理性的宏觀政治權力機構憑借著滲透到學校、 醫(yī)院、軍隊等社會的每一層面、每一個角落的微觀權力而編織成一個全方位的 宰制社會 。 其二, 阻礙宏觀權力機制更新的微觀權力。轉型期的中國社會, 以及其他發(fā)展中國家在建 立民主、法治、理性的政治體制過程中經常受到來自日常生活世界的經驗式、人情化的微觀權 力機制的嚴重阻滯。這充分說明, 任何一種政治體制或社會控制模式, 例如民主體制、法治模 式的建立, 都不可能憑借一般的理論號召就得以確立, 如果不考慮社會各個層面, 包括日常生 活中各種微觀的、多元差異的權力結構的特點和價值取向, 是無法真正扎根的。 其三, 反抗宏觀政治霸權的微觀權力。后現代政治理論、話語政治理論、后馬克思主義政 治理論等從不同視角不約而同地強調公共領域、市民社會、文化領導權、新社會運動、非政府 組織等微觀政治現象, 其根本原因在于, 要保護自由、公正、平等、民主的社會秩序和自主的 生活世界體系不受某種總體化的政治權力或經濟權力的 殖民化 , 其有效途徑并非簡單地用一 種新的中心化的宏觀權力來取代另一種宏觀權力, 而是激活社會各個層面和生活世界的各種微 觀權力的話語和力量, 形成多元差異和互動的社會調控體系。 基于上述分析, 我們可以簡要概括微觀政治哲學研究范式的幾個主要特征和理論要點。 首先, 微觀政治哲學通過拆除宏觀政治和宏觀權力的核心地位來解構各種普遍化的宏大敘 事, 把政治放到人類社會歷史的多元形態(tài)中加以考察和把握, 形成多視角多維度的社會歷史理 論。在這種意義上, 微觀政治哲學也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歷史理論, 它一方面反對把宏觀政治權 力或宏觀經濟要素從社會歷史的關聯(lián)之中抽出來, 放大為無條件的歷史決定因素, 而把其他因 素邊緣化為被決定的、次要的因素; 另一方面, 反對運用自然科學的普遍化方法, 排除歷史因 素的多樣性和歷史選擇的多元性, 把歷史描述為類似自然進程的因果必然規(guī)律和線性決定論的 進程。微觀政治哲學充分重視在長時段歷史進程中, 各種社會歷史因素的各種可能的, 包括偶 然的連接, 重視歷史進程中各種選擇、模仿, 包括各種權力模式和機制的生成, 以及權力的抵 抗等因素的作用, 從而把人類歷史真正理解為不同于自然進程的人的生成的歷史。 其次, 微觀政治哲學在政治現象和政治事物的視野中, 充分重視各種邊緣的、微觀的、多 形態(tài)的、多元差異的政治權力的地位和作用, 形成微觀與宏觀相結合的政治理解模式。應當說, 這一點是微觀政治哲學最主要的貢獻, 它深刻地揭示了政治體制和權力機制的多元差異的特征, 反對把政治的運作簡單化為中心化的宏觀權力的確立和更替。對于微觀政治現象和微觀權力結 構的把握必須堅持具體的和歷史的原則, 既要揭示特定文明時代和特定社會形態(tài)中微觀權力機 制的生成、進化、發(fā)育的狀況, 又要分析這些微觀權力結構同宏觀權力結構的相互關聯(lián)和交互 作用, 還要根據人類社會發(fā)展的趨勢對哲學微觀權力結構作出價值判斷, 例如, 自覺地消解阻 礙宏觀權力機制更新的微觀權力機制, 積極培育微觀權力機制, 促進政治權力同文化權力, 同 26

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 闡釋與創(chuàng)新

生活世界的協(xié)調發(fā)展。 這一認識對于我們深刻把握 20 世紀人類重大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所環(huán)繞的核心問題, 即現 代性問題, 具有重要的啟示。在微觀政治哲學的視野中, 無論現代性的確立, 還是現代性的危 機, 都不可能是一個中心化的、宏觀的機制。具體說來, 現代性本身包含著相互關聯(lián)的多重微 觀的維度, 例如, 個體的主體性與自我意識、理性化和契約化的公共文化精神、意識形態(tài)化的 社會歷史敘事、經濟運行的理性化、行政管理的科層化、公共領域的自律化、公共權力的民主 化和契約化等。同時, 現代性的危機, 即理性的危機, 也不是一種宏觀權力中心化、一體化的 專制統(tǒng)治, 而是彌散于社會生活和日常生活各個層面的微觀權力的理性規(guī)訓和規(guī)范。凱爾納和 貝斯特在評價德勒茲和加塔利的欲望政治理論時指出, 語和制度的增殖為基礎 像福柯那樣, 他們的中心關懷是: 現代 性是一種史無前例的統(tǒng)治階段, 這種統(tǒng)治以彌散于社會存在和日常生活的所有層面的規(guī)范化話 。因此, 現代性不是一個擺在那里可以由我們討論決定是加以捍衛(wèi), 還是徹底拋棄的總體性存在。在中國的語境中, 關于現代性和啟蒙的爭論同樣不是一種籠統(tǒng)地 堅持還是拒斥的普遍化問題, 不是一種理論哲學的宏大敘事, 相反, 首要的任務是在社會生活 和日常生活的各個微觀層面上具體分析現代性的多元維度在多大程度上得以確立, 在多大程度 上形成了控制機制, 在多大程度上產生了危機, 進而, 我們可以在多大程度上調動世界的和本 土的各種文化資源對之加以修正和完善。 再次, 微觀政治哲學通過各種微觀權力機制的分析而深入到日常生活世界之中, 由此凸顯 出政治和文化的關聯(lián), 因此, 微觀政治哲學在某種意義上也是回歸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學。與非 日常世界中政治、經濟等不同領域的相對分離狀態(tài)不同, 日常生活世界呈現為一個未分化的文 化意義結構, 因此, 日常生活之中的各種微觀權力機制實際上也是一些文化活動機制和文化領 導權。正因為如此, 后馬克思主義雖然在西方馬克思主義中實現了政治哲學的轉折, 但是, 由 于對領導權等微觀政治的關注在某種意義上又回到并進一步豐富了文化批判的立場。同樣, 我 們看到, 羅爾斯等人實現的政治哲學復興, 雖然依舊以正義、平等、自由、民主、法治、權利 等宏觀政治理念為主題, 但是他們在現代歷史條件下已經凸顯了其中的文化內涵, 因此, 他們 的政治哲學也可以同時被看做價值哲學和道德哲學。 微觀政治哲學同文化哲學視域的融合是具有重要意義的事情, 它使回歸生活世界具有更為 深刻的內涵和意義。真正的日常生活批判范式是要使我們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真正回歸到不同 時代、不同歷史條件下的具體的生活世界。在日常生活世界的微觀層面上, 我們既可以揭示不 發(fā)達國家的日常生活的文化機理是如何阻滯宏觀的現代政治、法治、經濟體制的確立的, 也可 以在發(fā)達國家的日常生活世界中找到抵御宏觀政治權力和經濟體系對生活世界的 殖民化 , 以 及對社會自由空間的理性控制的反抗力量。同時, 正義、平等、自由、民主、法治、權利等宏 觀政治理念只有在日常生活的微觀層面上轉化為內在的文化機理, 才不會變成一種抽象的口號 和普遍化的宏大敘事。

三、馬克思的實踐哲學方法與兩種視域的結合
建立微觀視域同宏觀視域相結合的社會歷史理論對于我們根據變化了的歷史條件而發(fā)展馬 克思主義的社會歷史理論, 對于堅持用馬克思的方法論指導我們的理論創(chuàng)新, 都具有重要的意 義。應當承認, 每一時代的社會歷史狀況對于理論研究提出的任務都是不同的, 馬克思主要關
道格拉斯 凱爾納、斯蒂文 貝斯特: 后現代理論 , 第 100 頁。

27

中國社會科學

2006 年第 6 期

注的是宏觀尺度上人類社會變革和革命的問題, 在他那里, 尚不存在微觀政治哲學的思考。但 是, 馬克思畢生強調的具體化的方法論是我們的微觀政治哲學得以確立的重要的理論依據。眾 所周知, 馬克思對思辨哲學范式的體系化特征深惡痛絕, 他和恩格斯在 明確把 現實的生活生產 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 中 當做歷史的基礎, 反對脫離日常生活的歷史觀。他們指出, 迄今為

止的一切歷史觀不是完全忽視了歷史的這一現實基礎, 就是把它僅僅看成與歷史過程沒有任何 聯(lián)系的附帶因素。因此, 歷史總是遵照在它之外的某種尺度來編寫的; 現實的生活生產被看成 是某種非歷史的東西, 而歷史的東西則被看成是某種脫離日常生活的東西, 某種處于世界之外 和超乎世界之上的東西 。因此, 即使在研究宏觀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歷史現象時, 馬克思也 明確反對那種從幾條普遍的原理和觀點出發(fā), 滿足于思辨的邏輯推演的抽象化研究方法。例如, 馬克思在論述人的實踐時, 總是把它作為具體的、感性的活動, 并揭示它的歷史的和現實的具 體內涵; 馬克思強調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 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時, 其用意并非為人下 一個定義, 而是要表明, 對人的認識必須涉及人的社會關系和生活世界的所有方面; 馬克思在 揭示現代社會運動時, 并非抽象地推演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原理, 而是 深入到勞動、價值、生產、交換、流通、工 資、資本、地租、利潤、價格、供給、需求、市場 等社會經濟運動和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正因為如此, 馬克思在論述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 論時強調, 具體之所以具體, 因為它是許多規(guī)定的綜合, 因而是多樣性的統(tǒng)一 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 。 因此, 自覺地開辟微觀政治哲學的地平線, 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深化馬克思的實踐哲學的 一個重要研究范式。實際上,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 生活視作 的第三種關系 中已經把吃喝住穿等日常 歷史發(fā)展過程 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 , 把人自身的生產、繁衍、家庭關系等視作

。我們生活在一個由于理性的危機而重新審視日常生活的意義和價值的時代,

生活在社會結構、社會分層、社會機制日益多元差異, 非中心化的微觀政治權力和文化權力結 構日益發(fā)展凸顯的時代, 自覺地開辟微觀政治哲學的領地, 顯然是對馬克思實踐哲學的新發(fā)展。 進而, 堅持以馬克思實踐哲學的方法論指導我們的微觀政治哲學研究, 還具有另一方面的意義。 迄今為止, 西方許多思想理論流派在微觀政治學、微觀政治哲學方面做了理論的和具體的探討, 為我們提供了重要的理論資源, 但是, 這些流派往往由于強調微觀政治的意義而忽略甚至否認 宏觀政治的價值, 具有片面性和極端性的特征。顯然, 馬克思的實踐哲學方法論有助于我們更 加全面地建立微觀視域同宏觀視域相結合的社會歷史理論。 本文責任編輯: 魏長寶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第 1 卷, 第 93 頁。 第 1 卷, 第 56 頁。 第 2 卷, 第 18 頁。 第 1 卷, 第 78、80 頁。

28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A bimonthly

N o. 6 N ov ember 2006

ABSTRACTS
( 1) Thoroughly Studying Jiang Zemin s Thoughts on Democrati c Political Construction, and Consol idating and Developing China s Socialist Cause Chen K ui y uan 4

St art ing f rom t he realit ies of China s ref orm and development and ar med w it h hist orical ma t erialism, Com rade Jiang Z em in pr opo sed a series of new ideas on dem ocr at ic polit ical const ruc t ion, making new cont ribut io ns t o t he localizat ion o f Marx ist t heories of dem ocracy in China. Jiang str essed China s act ual co ndit ions and t he realities of China s revo lut ion, co nstr uctio n and refor m as t he most im por tant st art ing point f or building up t he polit ical sy st em and po lit ical part y syst em in China. T he criteria f or assessment of new inst it ut ions are their actual funct ioning and their pract ical results, rat her than any nov elt y in t heir t ex ts and pr ovisions. T he essence of Jiang s t ho ug ht s on democrat ic polit ical co nst ruct io n is t hat t he people have t he f inal say in go ver ning t he count ry, and t hat t he int er est s o f t he overw helm ing m ajor it y o f t he people are the ult i m at e st andar d f or judging ev ery undert aking and policy direct io n of t he Com munist Part y o f Chi na. T hat is also at t he core of the CPC s view of t he peo ple. " An act ive pro mot ion of the refor m in po lit ical instit utions is list ed as t he t op prio rit y in Jiang s new ideas. Based on and adhering t o the f undam ent al socialist syst em, and under t he leadership of t he CP C, China should undert ake instit utional inno vat io n to build and im pro ve a socialist dem ocr at ic polit ical syst em incor por at ing socialist dem ocracy and a sy st em of law. ( 2) Marxist Political Philosophy: Interpretation and Innovation Chen Yanqi ng Yu J i anx ing Yi J unqing S un Zheng Yu 14

China s socio eco nom ic lif e is changing dr am at ically under t he socialist m arket eco no my . Issues o f equit y, just ice and pow er, reflecting the relat io nship bet w een individuals, t he indiv id ual and t he st ate, and t he st at e and societ y are increasing ly pro m inent. In the m eant im e, a po lit ical philosophy has arisen that st udies po lit ical lif e and po lit ical m at ters fr om a philosophical perspect iv e. A long and arduo us task f acing all M arx ist philo so phers in China is t o expose the pr of ound t heoret ical dilem m a of cont em porary W est er n po litical philosophy, cr it ically borro w fro m it s t heo retical resources, deeply reflect upon practical issues in cont em porary China, and co nst ruct a cont em porary M arx ist po lit ical philoso phy w it h Chinese charact erist ics and sty le, by st anding f irmly on t he basic positio n of M arx ist philosophy and draw ing fr om it s rich herit age o f 202

ABST RA CT S

po lit ical philosophy. T he theme of t he 6 Marx ist P hilosophy F orum, jo int ly held by t he jo urnal Soci al S ci ences i n Chi na and Nankai Univer sit y in Aug ust 2006, w as M arx ist Po litical Philoso phy: Int erpr et at io n and Inno vation. " Discussions revo lved around such t opics as t he changes in cont em po rary social lif e and the r enaissance of polit ical philoso phy, M ar xist po litical philo sophy and it s r elevance t o t he co nt emporary w or ld, and t he const ruct ion of a harmo nious socialist socie t y . On t he basis of t he discussions at the for um w e have put t oget her t he f ollow ing art icles and academic review s. P rof esso r Chen Yanqing fro m t he Inst it ut e of Social Philoso phy, Nankai Uni v ersit y, analyzes t he reasons fo r the rise of polit ical philosophy fro m t he perspect ive of Marx ist philosophy, and ex plo res t he necessit y and possibilit y of building up a M arx ist polit ical philoso phy that is relev ant t o co nt emporary life. Prof essor Yu Jianx ing f rom t he Co lleg e of Economics, Zhejiang U niversit y, arg ues t hat M arx s crit icism o f H eg el s po lit ical philosophy m arked a turn ing po int in M arx s reflect ions upon polit ics, or even in his ent ire body of t ho ug ht ; and t hat at the core o f his polit ical t hought and indeed his ent ire body o f thoug ht lies t he endeavor t o elabo r at e on t he g oals o f human liberation and seek the means of and rout es t o it s realization. In his a nalysis o f t he paradigm at ic limit ations of tr aditional macro polit ical philosophical studies and t he charact er ist ics of t he micro polit ical philosophical research paradig m, P rof essor Yi Junqing fro m the Research Cent er o f Cult ural Philosophy , H eilong jiang Univer sit y, sees an act ive ex plo ration of m icro po lit ical philosophy as a w ay t o deepen st udies of t he M arx ist philosophy o f pract ice, t he methodolog y of w hich f acilit at es t he building of a socio hist or ical t heory t hat int egrat es a micro and a m acro perspect ive. P rof esso r Sun Zheng li f rom t he Research Cent er of Basic Philoso phical T heories, Jilin Universit y, has been inv it ed t o cont ribut e r eview co mments on t hese t hree art i cles. H e f ully af firm s their wo rk in laying a f oundatio n f or t he const ruct io n o f M arxist polit ical philosophy, and recog nizes t he theoret ical value of t heir st udies in analy zing and ex plor ing t he prerequisit es and t heoretical resources f or const ruct ing a M arxist po lit ical philosophy. H ow ever, he also point s out t hat such w ork needs furt her ref lect ion and thor oug h discussion, as t he st udy of M ar xist po lit ical philosophy is st ill just get t ing of f t he g round in China.

th

( 3) Cutting Edge Issues in Contemporary Philosophical Studies ( Continued) R en P ing Ouy ang K ang F eng P ing J u S hi er 35

T his is the second part o f t he special issue o n C ut t ing E dg e Issues in Co nt em po rary P hilo sophical Studies. " T he first part appeared in the last issue o f t he jo ur nal. P rof essor Ren P ing fro m Suzhou U niversit y believes t hat current st udies of philosophical issues po int to a st and po int and paradig m fo r pr oblem st udies, " w hich leads us t o a prof ound underst anding of the problem st udy o f ref lect ion" pr oposed by M arx in his philosophical revolut ion, and it s cont em po rary sig nif icance. Ref lect ing and f inding answ ers t o im port ant problem s in t he new ag e of glo balizat ion pro vides an im po rt ant w ay fo r M arx ist philosophy t o be present in the 203



  本文關鍵詞:論微觀政治哲學的研究范式,,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93597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zhexuezongjiaolunwen/193597.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d3e74***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