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維坦》的政治實踐路徑研究——阿爾都塞的霍布斯研究述評
本文選題:阿爾都塞 + 霍布斯 ; 參考:《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06期
【摘要】:長期以來,學界忽視了《利維坦》的政治實踐價值,即文本對現實的干預作用。依托于英國內戰(zhàn)的時代背景,霍布斯提出要重視"想象"與"夢境"在人的認識過程中發(fā)揮的微妙作用。在他看來,這正是使英國君主制得以保留,并實現國內和平的關鍵。從構思新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政治實踐需要出發(fā),霍布斯以人們經歷的死亡現實為基礎,以想象的死亡構思出——"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戰(zhàn)爭,指出:如果拒絕承認君主作為監(jiān)督者會懲罰那些企圖破壞和平的危險人物,那么,人們所希望的和平將不可能到來。借助于這種巧妙的話語轉變,君主從統(tǒng)治者的形象轉化為和平守護者的形象。其中,文本與現實、文本與主體、以及個體間相互承認及其"實踐"對文本的回應等三重關系的依次轉換是實現君主公共人格轉換的關鍵。盡管如此,由于契約地位不對等、君主權限制的局限性以及私人與公共人格的沖突,絕對君主制造的守護者形象僅是假象。不過,透過阿爾都塞意識形態(tài)理論開啟的全新領域,我們重新認識了絕對君主制國家的意識形態(tài)起源。
[Abstract]:For a long time, scholars have neglected the political practical value of Leviathan, that is, the interference of text to reality.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British Civil War, Hobbes put forward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subtle role of imagination and dream in the process of human cognition. This, in his view, was the key to keeping the British monarchy and achieving domestic peace. Based on the reality of death experienced by people, Hobbes conceived the war of "all against all" based on the reality of death experienced by people, based on the need of political practice to conceive a new national ideology. Point out: if the refusal to recognize the monarch as a supervisor will punish those dangerous people who try to break the peace, then the peace that people want will not come. With the help of this ingenious discourse, the monarch was transformed from a ruler to a guardian of peace. Among them,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tripl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xt and reality, text and subject, mutual recognition among individuals and the response of practice to text is the key t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of monarch's public personality. However, due to the unequal contractual status, the limitation of sovereign restrictions and the conflict between private and public personality, the guardian image created by the absolute monarch is only an illusion. However, through Althusser's theory of ideology, we reunderstand the ideological origin of absolute monarchy.
【作者單位】: 天津工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基金】:天津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資助項目:TJZX16-004 北京地區(qū)高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協同創(chuàng)新中心建設項目(編號:PXM2017_014204_500095)的資助
【分類號】:B561.59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文喜;消解自我(主體):阿爾都塞的馬克思詮釋[J];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01年03期
2 張一兵;問題式:阿爾都塞的核心理論范式[J];哲學研究;2002年07期
3 湯建龍;;對阿爾都塞的一種癥候式解讀——張一兵《問題式、癥候閱讀與意識形態(tài)》評介[J];山東社會科學;2006年01期
4 金瑤梅;胡緒明;;解讀阿爾都塞“理論上的反人道主義”理論[J];晉陽學刊;2008年01期
5 王慧;;阿爾都塞晚期著作[J];國外理論動態(tài);2008年03期
6 趙文;;阿爾都塞的晚期寫作[J];國外理論動態(tài);2009年01期
7 吳超男;;評價阿爾都塞——理論上反人道主義思想[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10期
8 陳燕;;人道主義與反人道主義——阿爾都塞“理論反人道主義”思想初探[J];麗水學院學報;2012年04期
9 艾蒂安·巴里巴爾;吳子楓;;阿爾都塞和“意識形態(tài)國家機器”[J];現代中文學刊;2013年02期
10 T.斯特朗 ,陳勝華;評《阿爾都塞的著作:結構主義的馬克思主義》[J];國外社會科學;1986年07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6條
1 張盾;;怎樣理解馬克思開辟的哲學道路——評阿爾都塞對馬克思哲學觀的激進解讀[A];第五屆馬克思哲學論壇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tài)研究會議論文集(下)[C];2005年
2 仰海峰;;表象體系、主體幻覺與意識形態(tài)國家機器的職能——阿爾都塞意識形態(tài)理論探析[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3 俞吾金;;究竟如何理解并翻譯阿爾都塞的重要術語Overdetermination/Overdetermined?[A];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9)[C];2011年
4 金瑤梅;;試論阿爾都塞后期自我反思的三大緣起[A];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7)[C];2009年
5 干成俊;;意識形態(tài)辯證法——阿爾都塞《意識形態(tài)與意識形態(tài)國家機器》解讀[A];全國外國哲學學術研討會——紀念“蕪湖會議”暨“兩學會”成立30周年論文集[C];2008年
6 陸凱華;;內容與虛無:阿爾都塞的哲學起點——論阿爾都塞《高等研究資格論文》中的黑格爾主義立場[A];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11)[C];201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6條
1 龐曉明;阿爾都塞的理論遺產及其當代意義[N];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9年
2 南京大學 張一兵;解構之雨:阿爾都塞最后的思想哭泣[N];社會科學報;2010年
3 張汝倫;屈心抑志,忍尤攘垢[N];東方早報;2013年
4 本報書評人 宮敬才;作為精神病人和哲學家的阿爾都塞[N];中華讀書報;2014年
5 本報特約記者 陸興華;當代藝術:審美平等下的藝術行動[N];社會科學報;2013年
6 南京大學哲學系 藍江;當代法國馬克思主義的邏輯走向[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金瑤梅;阿爾都塞“理論上的反人道主義”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2 談立玲;阿爾都塞的政治哲學研究[D];武漢大學;2011年
3 朱曉慧;“政治”哲學家阿爾都塞——阿爾都塞意識形態(tài)理論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均濤;歷史科學何以可能—阿爾都塞對歷史唯物主義的一種辯護[D];云南師范大學;2015年
2 賀志強;論阿爾都塞的馬克思主義觀[D];四川師范大學;2015年
3 邵雪梅;阿爾都塞“認識論斷裂”說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6年
4 王一成;阿爾都塞再生產視域中的意識形態(tài)理論研究[D];南京大學;2016年
5 陳雪雪;阿爾都塞意識形態(tài)國家機器理論研究[D];鄭州大學;2016年
6 張東旭;阿爾都塞意識形態(tài)理論探析[D];大連海事大學;2016年
7 惠成剛;阿爾都塞意識形態(tài)國家機器理論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7年
8 劉喜英;阿爾都塞的馬克思主義觀[D];河南大學;2009年
9 侯緒云;阿爾都塞“理論的反人道主義”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3年
10 郭巖峰;阿爾都塞“馬克思的理論反人道主義”理論評析[D];大連理工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92330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zhexuezongjiaolunwen/1923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