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哲學論文 >

“五四”儒學反思的當代再反思

發(fā)布時間:2018-05-14 07:28

  本文選題:儒學創(chuàng)新 + “五四”儒學反思; 參考:《甘肅社會科學》2017年02期


【摘要】:儒學轉化和創(chuàng)新是當代儒學發(fā)展面臨的主要課題。如何破題?它的起點或許應是對"五四"儒學反思進行新的反思,對"五四傳統(tǒng)""儒學傳統(tǒng)"做出新的當代定位:既繼承"五四"又超越"五四",既充分肯認"五四"批判"封建遺毒"、洗滌凈化儒學的歷史功績;又要糾正"五四"反傳統(tǒng)的偏執(zhí),深刻揭示儒學傳統(tǒng)作為中華民族文化認同重要基礎的地位。"五四"儒學反思對當代儒學轉化創(chuàng)新的重要啟示意義正在于,當代儒學轉化創(chuàng)新要在充分覺察儒學傳統(tǒng)本身之流變性和復雜性的基礎上,明確今日所當"復興"之儒學是周孔孟荀等代表的原始儒學,原始儒學那種"崇尚道德,以民為本,仁愛精神,忠恕之道,和諧社會"的真義才是儒家文化的"常道"。
[Abstract]:Th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on of Confucianism is the main subject fac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onfucianism. How to solve a problem? Its starting point may be a new reflection on the Confucianism of the May 4th Movement. To make a new contemporary orientation to "May 4th tradition" and "Confucianism tradition": inheriting "May 4th" and surpassing "May 4th", fully recognizing "May 4th" criticizing "feudal poison", washing and purifying the historical achievements of Confucianism;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correct the anti-traditional bigotry of the May 4th Movement and profoundly reveal the position of Confucian tradition as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of 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 " The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of Confucianism reflection o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on of contemporary Confucianism lies in the fact that th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on of contemporary Confucianism should be based on fully aware of the variability and complexity of Confucianism tradition itself. It is clear that the Confucianism of renaissance today is the original Confucianism represented by Zhou Kong, Meng Xun and so on. The true righteousness of primitive Confucianism is the "Changdao" of Confucian culture, which is "advocating morality, taking the people as the basis, loving spirit, being faithful and forgiving, and harmonious society".
【作者單位】: 曲阜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歷代孔府檔案文獻集成及全文數(shù)據(jù)庫建設”(13&ZD108)
【分類號】:B22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榮慶,范松仁;儒學的生存困境與發(fā)展可能[J];江西社會科學;2003年08期

2 陳奉林;儒學在臺灣[J];世界知識;2005年19期

3 李承貴;現(xiàn)代背景下的儒學開展方向——百年來儒學開展方向主要論說及評論[J];江西社會科學;2005年01期

4 方同義;;儒學社會價值功能的歷史考察和前景展望[J];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2006年01期

5 徐德莉;;論宋恕對理學的批判及其改造儒學的思想[J];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6 彭耀光;;儒學的當代詮釋——讀《教化的哲學:儒學思想的一種新詮釋》[J];天津社會科學;2006年05期

7 秦鋒祥;;儒學的發(fā)展前景與反思[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1年08期

8 辛鳴;;儒學與現(xiàn)代化同構闡幽[J];東岳論叢;1989年04期

9 阮才書;儒學的價值觀與21世紀的越南新人[J];哲學研究;1994年11期

10 牟鐘鑒;二十世紀儒學的衰落與復蘇(上)[J];孔子研究;1998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陳衛(wèi)平;;今天應當如何普及儒學[A];《與孔子對話——儒家文化與現(xiàn)代生活》第四集——上海文廟第四屆儒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2 徐水生;;儒學與日本現(xiàn)代化新論[A];文化現(xiàn)代化的戰(zhàn)略思考——第七期中國現(xiàn)代化研究論壇論文集[C];2009年

3 沈小勇;;浙江儒學的知識傳統(tǒng)及其現(xiàn)代價值[A];2011年浙江省社會學學會年會論文集[C];2011年

4 夏乃儒;;儒學與中華民族的凝聚力[A];《與孔子對話——新世紀全球文明中的儒學》——上海文廟第二屆儒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5 李承貴;;活在生活中的儒學[A];“臥龍人生”文化講演錄(第一輯)[C];2011年

6 施炎平;;從“成人之道”看儒學核心理念及其價值[A];《與孔子對話——儒家文化與現(xiàn)代生活》第四集——上海文廟第四屆儒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7 鞠曦;;段正元儒學思想論略及其哲學反思[A];《國學論衡》第二輯——甘肅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會學術論文集[C];2001年

8 郭榮麗;;儒學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構建中的作用[A];創(chuàng)新思想·科學發(fā)展·構建和諧——黑龍江省首屆社會科學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上冊[C];2008年

9 鞠曦;;讀楊子彬先生《為〈孔教論〉正名》有感[A];《國學論衡》第二輯——甘肅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會學術論文集[C];2001年

10 施忠連;;儒學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實踐性[A];《與孔子對話——論儒學的現(xiàn)代生命力》——上海文廟第三屆儒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北京大學儒學研究院院長 湯一介;期待21世紀儒學有新的發(fā)展[N];社會科學報;2010年

2 馬來平;儒學創(chuàng)新的著力點[N];聯(lián)合日報;2014年

3 左岸;“百姓儒學”,掌聲之后貴在堅持[N];中國藝術報;2014年

4 林桂榛;儒學的世界性與世界性的儒學[N];光明日報;2004年

5 湯擁華;儒學何以獲得當代價值?[N];中華讀書報;2008年

6 陳多旭;教化與工夫——解讀儒學的一個獨特視角[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7 蔡報文;儒學與現(xiàn)代民主[N];珠海特區(qū)報;2010年

8 記者郭爍;重建儒學整體融通模式[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9 越南河內國家大學教授 阮金山;越南儒學[N];光明日報;2009年

10 葉楚炎;儒學在全球化趨勢中的歷史責任[N];光明日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夏雪;近三十年儒學發(fā)展思潮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2 魏彩霞;全球化時代中的儒學創(chuàng)新[D];浙江大學;2003年

3 周紅;儒學宗教性問題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0年

4 沈小勇;現(xiàn)代新儒家儒學現(xiàn)代化思想論衡[D];蘇州大學;2011年

5 張朝松;儒學早期近代轉型的一個側面[D];上海師范大學;2008年

6 董愛玲;馬克思主義與儒學的會通與融合研究[D];蘭州大學;2014年

7 王寶峰;儒教社會中的獨行者:李贄儒學思想研究[D];西北大學;2007年

8 沈尚武;葉適儒學思想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9 THEO A. COPE;儒學中的“誠”及其在心理學和心理分析中的意義[D];華南師范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益斐;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觀與孔孟儒學實踐性的比較研究[D];中國青年政治學院;2015年

2 盧珊;儒學與西學的交融互釋:嚴復核心觀念疏解[D];云南師范大學;2015年

3 張維娜;劉少奇儒學觀的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5年

4 韓晨;王通及其儒學思想研究[D];南昌大學;2016年

5 孔霞;略論儒學在中唐時期的演進[D];山東大學;2009年

6 劉春;漢初儒學的發(fā)展及其對政治的影響[D];南昌大學;2010年

7 黃偉;反思與回歸—梁啟超儒學思想的嬗變[D];河北大學;2008年

8 左康華;儒學傳播實現(xiàn)路徑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1年

9 黃昀;略論儒學與少數(shù)民族的相互關系[D];云南師范大學;2004年

10 吳金亮;儒學在日本的傳播及其特點[D];山東大學;2008年

,

本文編號:1886935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zhexuezongjiaolunwen/1886935.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c28aa***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