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哲學論文 >

革命的多重邏輯——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日常生活批判

發(fā)布時間:2018-04-17 08:17

  本文選題:日常生活 + 西方馬克思主義 ; 參考:《理論視野》2017年02期


【摘要】:20世紀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日常生活批判自始至終都圍繞著革命這一核心范疇展開。在近一個世紀的發(fā)展中,革命作為核心主調(diào)雖未改變,其內(nèi)在邏輯卻在時間綿延中幾次轉(zhuǎn)換。早期盧卡奇、葛蘭西等人觸及微觀日常是為了政治革命張目。二戰(zhàn)后,東歐學者將日常生活由革命手段轉(zhuǎn)化為革命目的,西歐學者則在日常生活被深度異化的情勢下尋求革命的新可能性。隨著后現(xiàn)代主義的延展,德·塞托等人又力圖重新發(fā)掘日常生活的革命潛能。而日常生活批評的開創(chuàng)者列斐伏爾幾乎與20世紀所有流派都有交融呼應(yīng)。因此,日常生活批判與革命在動態(tài)歷史演變中始終保持著一種復雜的張力關(guān)系。
[Abstract]:The criticism of the daily life of Marxism in the 20 th century revolved around the core category of revolution.In the development of nearly a century, the inner logic of revolution as the core tone has not changed, but its internal logic has changed several times in the course of time.Early Lukacs, Gramsci, and others touched on the micro-day-to-day for the political revolution.After World War II, Eastern European scholars transformed daily life from revolutionary means to revolutionary purposes, while Western European scholars sought new possibilities of revolution under the condition that daily life was deeply alienated.With the extension of postmodernism, de Seto and others tried to rediscover the revolutionary potential of daily life.The founder of everyday life criticism, Lefeivoll, echoed almost every school in the 20 th century.Therefore, the criticism of daily life and revolution in the dynamic evolution of history has always maintained a complex tension relationship.
【作者單位】: 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
【分類號】:B5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汪行福;;西方馬克思主義并未終結(jié)[A];當代視野下的馬克思主義——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四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2006年度)(馬克思主義研究學科卷)[C];2006年

2 鄭憶石;;馬克思社會發(fā)展根本動力論重解——論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相關(guān)思想[A];當代視野下的馬克思主義——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四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2006年度)(馬克思主義研究學科卷)[C];2006年

3 陳祥勤;金瑤梅;;西方馬克思主義關(guān)于人的概念的爭論[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馬克思主義研究學科卷)[C];2008年

4 仰海峰;;改革開放以來國內(nèi)的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A];科學發(fā)展:文化軟實力與民族復興——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論文集(上卷)[C];2009年

5 孟鑫;;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的熱點問題[A];“后國際金融危機時代的世界社會主義”學術(shù)研討會暨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專業(yè)委員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6 李青宜;;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與世界社會主義[A];“后國際金融危機時代的世界社會主義”學術(shù)研討會暨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專業(yè)委員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7 姚大志;;朝向21世紀的西方馬克思主義[A];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第一輯)[C];2000年

8 張峰;;21世紀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發(fā)展趨勢[A];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第一輯)[C];2000年

9 向楠;;西方馬克思主義發(fā)展淺析[A];吉林省行政管理學會“提高政府執(zhí)行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吉林政報》2009·理論專刊)[C];2009年

10 鄭青;;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經(jīng)典馬克思主義的特征評述[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2007年度)(馬克思主義研究學科卷)[C];2007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賀翠香;焦點與爭鳴:當代中國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6年

2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陳學明;我們該怎樣研究“西方馬克思主義”[N];北京日報;2010年

3 張劍 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的轉(zhuǎn)向[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

4 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楊樂強;原型學視域中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啟蒙思想[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

5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鄭吉偉;重新發(fā)現(xiàn)經(jīng)濟學:西方馬克思主義中被遮蔽的領(lǐng)域[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

6 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楊樂強;西方馬克思主義啟蒙思想的批判特質(zhì)[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

7 沈宗武;研究西方馬克思主義形成的又一佳作[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4年

8 ;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N];光明日報;2002年

9 上海社會科學院 馬馳;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文化轉(zhuǎn)向[N];社會科學報;2004年

10 王鳳才;“西方馬克思主義”是什么?[N];學習時報;2004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祁程;西方馬克思主義烏托邦思想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3年

2 李輝;西方馬克思主義消費文化理論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3 劉壇茹;異化與抵抗:西方馬克思主義身體話語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2年

4 魯紹臣;反思與重構(gòu)[D];復旦大學;2008年

5 孫盛濤;政治與美學的變奏[D];山東師范大學;2005年

6 郭劍仁;福斯特的生態(tài)學馬克思主義思想研究[D];武漢大學;2004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史海軍;論西方馬克思主義及其當代價值[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6年

2 郭海龍;西方馬克思主義“總體的人”學說及其啟示[D];首都師范大學;2002年

3 李博宇;西方馬克思主義剝削理論評析[D];東北師范大學;2013年

4 鄭寅軍;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的自我闡釋[D];東北師范大學;2013年

5 朱紅;早期西方馬克思主義整體性問題研究[D];西安科技大學;2013年

6 紀成;西方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理論比較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5年

7 孫q,

本文編號:1762801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zhexuezongjiaolunwen/1762801.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a8794***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