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納米顆粒用于腦部腫瘤治療的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4-20 11:24
腦部腫瘤(如腦膠質瘤、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淋巴瘤等)治療難度大,死亡率高,嚴重威脅國民健康。腦部存在血腦屏障(BBB)這一天然障礙,大大影響了藥物遞送至腦部的效率,降低了化療的療效。不僅如此,腦部腫瘤還表現(xiàn)出獨特的免疫微環(huán)境,導致腫瘤免疫療法效果受限。針對上述問題,本論文構建了兩種angiopep-2(ANG)鍵接的納米顆粒,可以與腦毛細血管內(nèi)皮細胞(BCECs)表面高表達的低密度脂蛋白受體相關蛋白1(LRP1)結合從而穿過BBB,并分別通過遞送化療藥物阿霉素(DOX)和誘導免疫原性細胞死亡(ICD)效應,對原發(fā)性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淋巴瘤和腦膠質瘤進行化療和免疫治療,具體研究內(nèi)容如下:1.制備了ANG多肽修飾的聚(乙二醇)-b-聚(ε-己內(nèi)酯)(PEG-b-PCL)載DOX納米顆粒APP@DOX,通過主動靶向的方式克服BBB,提高原發(fā)性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淋巴瘤治療效果。該納米顆粒由PEG-b-PCL自組裝形成,其疏水內(nèi)核可以裝載DOX分子。本章對顆粒的粒徑、形貌以及藥物釋放等進行了表征。載藥納米顆粒APP@DOX通過ANG與BCECs的LRP1受體相互作用,提高了顆粒對BCECs的靶向結合能力,促進其通過...
【文章來源】:華南理工大學廣東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7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腦部腫瘤及治療現(xiàn)狀
1.1.1 腦部腫瘤現(xiàn)狀
1.1.2 腦部腫瘤臨床治療進展
1.2 血腦屏障
1.2.1 血腦屏障概述
1.2.2 克服血腦屏障的策略
1.2.3 納米顆?缭紹BB的策略
1.3 基于納米顆粒的腦部腫瘤免疫治療研究進展
1.3.1 腦部腫瘤免疫微環(huán)境
1.3.2 基于納米顆粒的腦部腫瘤免疫療法
1.4 論文的選題目的及主要研究內(nèi)容
第二章 靶向納米顆粒裝載阿霉素治療原發(fā)性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淋巴瘤
2.1 引言
2.2 材料和儀器
2.2.1 主要材料
2.2.2 主要儀器
2.2.3 細胞及動物
2.3 實驗方法
2.3.1 合成PEG-b-PCL
2.3.2 合成Mal-PEG-b-PCL
2.3.3 合成angiopep-2-PEG-b-PCL(ANG-PEG-b-PCL)
2.3.4 制備空白顆粒
2.3.5 制備載藥顆粒
2.3.6 測DOX釋放曲線
2.3.7 細胞攝取
2.3.8 細胞毒性
2.3.9 體內(nèi)分布
2.3.10 原位腦淋巴瘤模型的構建
2.3.11 抗腫瘤治療
2.3.12 統(tǒng)計性分析
2.4 結果與討論
2.4.1 材料結構分析
2.4.2 顆粒表征
2.4.3 細胞攝取
2.4.4 細胞毒性
2.4.5 體內(nèi)分布
2.4.6 體內(nèi)抗腫瘤效果
2.5 本章小結
第三章 靶向納米材料介導免疫原性細胞死亡改善腦膠質瘤治療的初步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和儀器
3.2.1 主要材料
3.2.2 主要儀器
3.2.3 細胞及動物
3.3 實驗方法
3.3.1 合成D47
3.3.2 合成ANG-PEG-D47
3.3.3 合成D47-RhB
3.3.4 合成ANG-PEG-D47-Rh B
3.3.5 制備D47和ANG-PEG-D47(APD)納米顆粒
3.3.6 制備D47-Rh B和 APD-Rh B納米顆粒
3.3.7 細胞表面CRT外翻
3.3.8 細胞毒性
3.3.9 GL261 細胞轉染luciferin基因
3.3.10 原位腦膠質瘤模型的構建
3.3.11 體內(nèi)分布
3.3.12 納米顆?鼓[瘤治療
3.4 結果與討論
3.4.1 材料合成與結構分析
3.4.2 顆粒表征
3.4.3 細胞表面CRT外翻
3.4.4 細胞毒性
3.4.5 構建GL261-Luc細胞
3.4.6 構建腦膠質瘤荷瘤小鼠模型
3.4.7 體外分布
3.4.8 納米顆粒的抗腦膠質瘤治療效果
3.5 本章小結
結論與展望
參考文獻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謝
附件
本文編號:3149587
【文章來源】:華南理工大學廣東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7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腦部腫瘤及治療現(xiàn)狀
1.1.1 腦部腫瘤現(xiàn)狀
1.1.2 腦部腫瘤臨床治療進展
1.2 血腦屏障
1.2.1 血腦屏障概述
1.2.2 克服血腦屏障的策略
1.2.3 納米顆?缭紹BB的策略
1.3 基于納米顆粒的腦部腫瘤免疫治療研究進展
1.3.1 腦部腫瘤免疫微環(huán)境
1.3.2 基于納米顆粒的腦部腫瘤免疫療法
1.4 論文的選題目的及主要研究內(nèi)容
第二章 靶向納米顆粒裝載阿霉素治療原發(fā)性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淋巴瘤
2.1 引言
2.2 材料和儀器
2.2.1 主要材料
2.2.2 主要儀器
2.2.3 細胞及動物
2.3 實驗方法
2.3.1 合成PEG-b-PCL
2.3.2 合成Mal-PEG-b-PCL
2.3.3 合成angiopep-2-PEG-b-PCL(ANG-PEG-b-PCL)
2.3.4 制備空白顆粒
2.3.5 制備載藥顆粒
2.3.6 測DOX釋放曲線
2.3.7 細胞攝取
2.3.8 細胞毒性
2.3.9 體內(nèi)分布
2.3.10 原位腦淋巴瘤模型的構建
2.3.11 抗腫瘤治療
2.3.12 統(tǒng)計性分析
2.4 結果與討論
2.4.1 材料結構分析
2.4.2 顆粒表征
2.4.3 細胞攝取
2.4.4 細胞毒性
2.4.5 體內(nèi)分布
2.4.6 體內(nèi)抗腫瘤效果
2.5 本章小結
第三章 靶向納米材料介導免疫原性細胞死亡改善腦膠質瘤治療的初步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和儀器
3.2.1 主要材料
3.2.2 主要儀器
3.2.3 細胞及動物
3.3 實驗方法
3.3.1 合成D47
3.3.2 合成ANG-PEG-D47
3.3.3 合成D47-RhB
3.3.4 合成ANG-PEG-D47-Rh B
3.3.5 制備D47和ANG-PEG-D47(APD)納米顆粒
3.3.6 制備D47-Rh B和 APD-Rh B納米顆粒
3.3.7 細胞表面CRT外翻
3.3.8 細胞毒性
3.3.9 GL261 細胞轉染luciferin基因
3.3.10 原位腦膠質瘤模型的構建
3.3.11 體內(nèi)分布
3.3.12 納米顆?鼓[瘤治療
3.4 結果與討論
3.4.1 材料合成與結構分析
3.4.2 顆粒表征
3.4.3 細胞表面CRT外翻
3.4.4 細胞毒性
3.4.5 構建GL261-Luc細胞
3.4.6 構建腦膠質瘤荷瘤小鼠模型
3.4.7 體外分布
3.4.8 納米顆粒的抗腦膠質瘤治療效果
3.5 本章小結
結論與展望
參考文獻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謝
附件
本文編號:314958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zlx/314958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