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胃腸道間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消化道最常見的間葉組織腫瘤,起源于消化道Cajal細胞或其前體。外科手術依然是原發(fā)局限性GIST的首選治療方法。2010年,NCCN指南首次將直徑≤2cm的胃間質瘤定義為胃小間質瘤(Small gastric stromal tumor,SGST)。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們體檢意識的增強,以及內鏡、影像學檢查的普及,SGST的檢出率不斷提高,對于SGST是積極早期手術還是進行定期隨訪觀察,尚存爭議。本文回顧性分析268例胃間質瘤患者的一般資料、臨床病理及預后隨訪資料,旨在對SGST的臨床特點、生物學行為進行分析和外科治療的意義進行探討。方法:回顧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6年2月在河北醫(yī)科大學第四醫(yī)院外三科行手術治療且術后病理證實為胃間質瘤患者268例的臨床資料。根據腫瘤直徑分為研究組(d≤2cm,共90例患者)和對照組(d2cm,共178例患者)。納入標準:(1)有完整的臨床資料和完整的隨訪資料;(2)同期不合并其他惡性腫瘤;(3)無循環(huán)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等方面重大疾病。對比分析兩組患者在基線特征(性別、年齡、臨床表現(xiàn)、腫瘤部位)、腫瘤病理特征(免疫組化結果、基因突變特點、核分裂象、危險度分級)、治療情況(手術方式、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排便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圍手術期并發(fā)癥、住院費用)及術后復發(fā)轉移等方面的差異。使用SPSS21.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處理,對于計量資料用t檢驗或獨立樣本非參數(shù)秩和檢驗進行統(tǒng)計分析。對于計數(shù)資料,用卡方檢驗進行統(tǒng)計分析,復發(fā)率采用Kaplan-Meier方法進行分析,P0.05認為有統(tǒng)計學差異。結果:1基線特征:研究組和對照組在患者性別比例、年齡、臨床表現(xiàn)、腫瘤部位等方面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2腫瘤直徑:研究組腫瘤直徑0.5-2cm,中位直徑1.5cm,d≤1cm者35例,1cmd≤2cm者55例。對照組腫瘤直徑2.5-15cm,中位直徑5cm。3免疫組化結果:研究組CD117、CD34、DOG-1的陽性率分別為98.89%(89/90)、97.78%(88/90)、100%(90/90)。對照組CD117、CD34、DOG-1的陽性率分別是97.19%(173/178)、93.82%(167/178)、96.07%(171/178),兩組間比較無明顯統(tǒng)計學差異(P0.05)。4基因檢測結果:研究組中C-kit基因第11外顯子突變率77.78%,C-kit基因第9外顯子突變率4.44%,無PDGFRA基因突變的患者,野生型占17.78%。對照組中C-kit基因第11外顯子突變率84.27%,C-kit基因第9外顯子突變率3.93%,PDGFRA基因第18外顯子突變率1.69%,野生型占10.11%。兩組在基因突變類型和比例上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5核分裂計數(shù):研究組核分裂象5/50HPF患者比例低于對照組,d≤1cm組核分裂象5/50HPF患者比例低于1cmd≤2cm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6危險度分級:研究組中、高危險度患者比例低于對照組,d≤1cm組中、高危險度患者比例低于1cmd≤2cm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7治療情況:研究組在腹腔鏡手術比例、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排便時間、術后住院時間、住院費用上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在圍手術期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上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8隨訪情況:隨訪至2017年2月,中位隨訪時間為54.0個月,未出現(xiàn)失訪患者,隨訪率為100%。研究組3年、5年復發(fā)轉移率均為1.11%,對照組3年、5年復發(fā)轉移率分別為11.80%、12.92%。研究組3年、5年復發(fā)轉移率均小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1 SGST患者多發(fā)生在50歲以上人群,男女比例無差別,多發(fā)生在胃底、胃體,多無癥狀或無特殊的臨床表現(xiàn)。2 SGST核分裂象5/50HPF比例較低,中、高危險度比例較低,復發(fā)轉移率較低,預后較好。3 d≤1cm的SGST可認為是良性,可以定期隨訪;對于1cmd≤2的SGST盡管多數(shù)生物學行為呈惰性表現(xiàn),但也有惡性的潛能,應早期的進行外科干預。4對SGST早期進行外科干預,腹腔鏡手術比例高、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
[Abstract]:......
【學位授予單位】:河北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R735.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吳龍云;彭春艷;呂瑛;張曉琦;凌亭生;張以洋;王雷;余德才;楊天;沈珊珊;鄒曉平;;原發(fā)性胃小間質瘤的臨床處理及評價:一項單中心的回顧性研究[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16年07期
2 Ashish Jakhetiya;Pankaj Kumar Garg;Gaurav Prakash;Jyoti Sharma;Rambha Pandey;Durgatosh Pandey;;Targeted therapy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urs[J];World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2016年05期
3 Tsutomu Namikawa;Kazuhiro Hanazaki;;Laparoscopic endoscopic cooperative surgery as a minimally invasive treatment for gastric submucosal tumor[J];World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2015年14期
4 彭春艷;呂瑛;徐桂芳;凌亭生;王雷;余德才;沈珊珊;鄒曉平;張曉琦;;術前超聲內鏡對胃間質瘤的診斷及侵襲危險性評估價值研究[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15年06期
5 高曉東;薛安慰;方勇;束平;凌佳倩;胡健衛(wèi);侯英勇;沈坤堂;秦凈;孫益紅;秦新裕;;小胃腸間質瘤的臨床病理特征[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15年04期
6 李子禹;邢兆東;王警;吳齊;蘇向前;季加孚;;腹腔鏡在胃間質瘤手術治療中應用價值研究[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5年04期
7 沈琳;李健;秦叔逵;王堅;葉穎江;周燁;張波;吳欣;張信華;;中國胃腸間質瘤診斷治療共識(2013年版)[J];臨床腫瘤學雜志;2013年11期
8 Zi-Yu Li;Lei Tang;Shuang-Xi Li;Fei Shan;Zhao-De Bu;Jia-Fu Ji;;Imatinib mesylate in clinically suspected gastric stromal tumors[J];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2013年05期
9 陳林鶯;任彩虹;陳祥娜;張聲;;直徑小于2cm的胃腸道間質瘤是腫瘤還是瘤樣病變[J];中國腫瘤臨床;2012年18期
10 楊弘鑫;陳秀峰;張波;陳海寧;陳志新;陳佳平;;217例胃間質瘤的臨床特點與診治[J];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2012年09期
,
本文編號:
227696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zlx/2276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