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質瘤乳酸脫氫酶-A亞基和異檸檬酸脫氫酶1與突變型p53蛋白表達的關系及意義
本文選題:膠質瘤 + 膠質母細胞瘤 ; 參考:《南方醫(yī)科大學》2017年碩士論文
【摘要】:研究背景與目的膠質瘤是顱內最常見腫瘤,其生長速度快,術后易復發(fā),預后差,嚴重危害人類的生命健康。膠質瘤的組織學分型和分級則是獨立的腫瘤預后影響因素,對術后患者治療方案的選擇和療效評估均有重要價值。近年來,有關膠質瘤的診斷和治療的研究已深入到分子水平。LDH是糖酵解過程的關鍵酶。眾所周知,腦膠質瘤細胞主要采取糖酵解代謝方式,在此過程中必須有LDH參與。LDHA為LDH的一種同工酶,在多種人類腫瘤中均可檢測到LDHA蛋白高表達。但是在膠質瘤中的表達情況及其對膠質瘤的診斷價值較少研究。P53基因在腫瘤的調控中起重要作用,突變型P53可促進了腫瘤的發(fā)生。在腦膠質瘤中,P53突變發(fā)生在腫瘤形成早期,并與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方向密切相關。IDH1是三羧酸循環(huán)過程中的關鍵酶,在膠質瘤的診斷及預測患者預后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通過檢測膠質瘤中LDHA、IDH1及突變型p53蛋白的表達狀態(tài),探討它們與膠質瘤組織學分型和分級的關系。并且進一步分析兩者與膠質瘤患者預后的關系。材料和方法1.實驗材料和分組:組織來自廣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病理科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明確診斷膠質瘤石蠟包埋標本68例,所有病例均由2位病理醫(yī)師根據2016WHO中樞神經系統(tǒng)腫瘤分類標準回顧性復習閱片,均獲得相同的診斷結果。所有患者在手術前均未行放、化療干預。2.實驗方法:(1)用免疫組織化學EnVision二步法檢測LDHA、IDH1和突變型p53蛋白表達狀態(tài),并分析其與患者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用Imageproplus圖像分析技術測試LDHA和突變型p53蛋白的陽性單位(Positive Unit,PU),分析不同WHO分型與分級中LDHA和突變型p53蛋白表達強度的變化規(guī)律及與膠質瘤臨床病理特征之間的關系。(2)用免疫組織化學方法結合圖像定量分析技術及陽性單位測試方法對膠質母細胞瘤組織中LDHA蛋白及突變型p53蛋白表達的強度進行定量分析,通過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receiver operation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 LDHA蛋白及突變型p53蛋白用于膠質母細胞瘤診斷及鑒別診斷的閾值。(3)對IDH1的免疫組織化學檢測結果為陰性的膠質瘤組織樣本進行PCR檢測。(4)分別對68例膠質瘤患者進行電話隨訪。(5)用SPSS16.0統(tǒng)計分析軟件進行數(shù)據處理。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平均值±標準差(x±s)表示;用方差齊性分析檢驗相應樣本總體方差,方差齊者,多組間PU值的比較采用單向方差分析(One-Way ANOVA),組間多重比較采用LSD或S-N-K法;方差不齊者,多組間PU值的比較采用近似F檢驗Welch法,組間多重比較采用Dunnett's法。兩組間PU值的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配對樣本間PU值的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方法。應用診斷試驗四格表求得不同的截斷值和診斷參數(shù),試者工作特征曲線。單因素不同水平的生存時間比較采用Kaplan-Meier方法,顯著性檢驗采用Log-rank;多因素不同水平的生存時間比較使用Cox逐步回歸模型分析。P0.05表示差異具有顯著性。結果一、膠質瘤組織中異檸檬酸脫氫酶1(IDH1)的免疫組化檢測結果不同組織學類型及不同WHO分級的膠質瘤組織IDH1突變均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05)。彌漫性星形細胞腫瘤、少突膠質細胞腫瘤IDH1突變率明顯高于膠質母細胞瘤。二、膠質瘤組織中IDH1的基因檢測結果PCR方法檢測膠質瘤組織中IDH1的突變情況,共有41例病例存在IDH1突變。31例膠質母細胞瘤病人中有20例為原發(fā)性GBM,11例為繼發(fā)性GBM。三、膠質瘤組織中LDHA及突變型p53蛋白表達的免疫組化檢測結果68例膠質瘤中,LDHA蛋白高表達率為51.5%(35/68),突變型p53高表達率為44.1%(30/68)。LDHA與突變型p53共表達者占29.4%(20/68)。單獨LDHA高表達在高級別膠質瘤中較為顯著。進一步分析,膠質瘤組織中LDHA蛋白表達的與患者的年齡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30)。突變型p53蛋白高表達則多位于膠質母細胞瘤病例中。LDHA/p53共表達者在膠質母細胞瘤中比例顯著增高(P=0.005),WHO Ⅳ級腫瘤中 LDHA/p53 共表達增多(P=0.002)。膠質母細胞瘤組織LDHA蛋白及突變型p53蛋白表達的PU值均明顯高于非膠質母細胞瘤組織,差異均具有顯著性(P0.05)。LDHA蛋白表達的PU值與性別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8.329,P=0.005)。原發(fā)性GBM與繼發(fā)性GBM組織LDHA蛋白表達的PU值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四、膠質瘤組織中LDHA及突變型p53蛋白表達的診斷意義分析當LDHA蛋白表達的PU值等于25.89時,特異度最高,為100%;當PU值等于2.27時,敏感度最高。突變型p53蛋白表達的PU值等于33.81時,特異度最高,為100%;當PU值等于2.84時,敏感度最高,為100%。五、LDHA蛋白、突變型p53蛋白、IDH1與膠質瘤患者預后的關系相比LDHA蛋白高表達者,LDHA蛋白低表達患者中位生存時間延長,總體生存曲線反映了隨著LDHA蛋白表達的增強生存時間逐漸下降的趨勢。IDH1突變的患者預后優(yōu)于IDH1野生型的患者。結論1.膠質瘤中IDH1突變與與膠質瘤的病理組織學類型、WHO分級以及患者的年齡有關。IDH1突變主要見于彌漫性星形細胞腫瘤及少突膠質細胞腫瘤。2.膠質瘤組織中存在IDH1基因突變。IDH1突變型主要見于彌漫性星形細胞腫瘤和少突膠質細胞腫瘤。膠質母細胞瘤中,原發(fā)性GBM占的比率較高。3.LDHA/p53共表達有助于膠質瘤的組織學分級和高級別膠質瘤的診斷,對組織學分型,特別是膠質母細胞瘤也具有一定的提示作用,對膠質瘤及術后輔助治療方案的擬定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原發(fā)性GBM與繼發(fā)性GBM之間,LDHA蛋白表達的PU值有顯著性差異。LDHA蛋白的表達對原發(fā)性GBM與繼發(fā)性GBM的鑒別診斷有參考價值。4.當LDHA蛋白表達的PU值≥25.89時,特異度為100%,可診斷為膠質母細胞瘤;當PU值2.27時,可診斷為非膠質母細胞瘤;當2.27PU值25.89,診斷結果不能排除為膠質母細胞瘤病變。當突變型p53蛋白表達的PU值≥33.81時,特異度為100%,診斷為膠質母細胞瘤;當PU值2.84時,則診斷為非膠質母細胞瘤;當2.82PU值33.81時,診斷結果不能排除為膠質母細胞瘤病變。5.膠質母細胞瘤患者的預后較非膠質母細胞瘤患者的預后差;膠質瘤患者的年齡越大,患者的中位生存期越短。本研究未發(fā)現(xiàn)IDH1、LDHA及突變型p53蛋白的表達與患者的預后有關,這與以往報道的IDH1的分型與膠質瘤患者的預后有關有分歧。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 the expression of LDHA , IDH1 and p53 protein in glioma has been studied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xpression of IDH1 in human glioma tissue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by using Cox stepwise regression model ( P = 0.005 ) . The expression of LDHA protein in human glioma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IDH1 wild type .
【學位授予單位】:南方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R739.4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于濤;李華棟;卞齊龍;劉耀華;;膠質瘤代謝異常對表觀遺傳的影響[J];中國微侵襲神經外科雜志;2016年09期
2 羅秀萍;陳茂君;楊前美;方丹;彭洪春;;不同病理類型及分級膠質瘤細胞IDH1基因突變臨床研究[J];陜西醫(yī)學雜志;2016年07期
3 崔曉敏;林寧;劉彥偉;李瑞;尤永平;顏偉;;基于IDH1/2和p53突變的初診惡性腦膠質瘤預后分型[J];中國微侵襲神經外科雜志;2016年01期
4 鄧宇周佳;蔣煬;;IDH1突變在神經膠質瘤中的研究進展[J];中國醫(yī)學工程;2015年02期
5 卞春安;李忠佑;許有濤;王潔;許林;沈洪兵;;突變型P53蛋白在肺腺癌中的表達及其臨床意義[J];中國肺癌雜志;2015年01期
6 王國良;賽克;高寒;王卓才;楊群英;陳忠平;;不同病理類型和級別膠質瘤細胞IDH1基因突變情況分析[J];中國微侵襲神經外科雜志;2014年08期
7 楊燕武;謝飛;湯俊佳;劉雙;王翔;劉艷輝;毛慶;;IDH1基因突變對膠質瘤診斷及預后意義[J];中國現(xiàn)代神經疾病雜志;2012年06期
8 雷斌;徐小艷;申洪;;蘇木素復染對組織切片免疫組化定量分析的影響[J];中國體視學與圖像分析;2012年03期
9 丁昊;鄧琳;陳岷輝;藍美銳;游潮;;乳酸脫氫酶-A亞基在人膠質瘤中的表達與意義[J];中國微侵襲神經外科雜志;2012年03期
10 萬里燕;白曉燕;李笑;申洪;;四種人肺癌細胞株的滴片與石蠟切片HE染色色度學定量分析[J];中國體視學與圖像分析;2011年04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欒世海;MiRNA-126和miRNA-34a在膠質瘤細胞中功能的實驗研究[D];復旦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郅程;肺癌組織中PTEN和PIK3CA的表達及臨床意義[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99114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zlx/1991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