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移性前列腺癌ADT治療后影響PSA變化的相關因素分析
發(fā)布時間:2018-05-05 17:49
本文選題:轉移性前列腺癌 + 雄激素剝奪治療; 參考:《大連醫(yī)科大學》2017年碩士論文
【摘要】:背景: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在全世界范圍內(nèi)是老年男性常見的泌尿系統(tǒng)惡性腫瘤之一,其中80% 90%的患者在確診時已經(jīng)伴有遠處轉移,行根治性治療相對有禁忌,主要治療方式為系統(tǒng)的全身綜合治療,其中雄激素剝奪治療(androgen deprivation therapy,ADT)是對于激素敏感前列腺癌(hormone sensitive prostate cancer,HSPC)疾病最有效的治療方法之一,而在轉移性前列腺癌經(jīng)ADT治療后PSA的變化被認為是患者獨立的預后因素。目的:通過分析轉移性前列腺癌ADT治療期間的相關臨床資料,探討影響PSA變化的獨立危險因素,指導臨床診療策略,對于高危患者盡早聯(lián)合其他治療,減少腫瘤相關并發(fā)癥,改善患者生存質(zhì)量,延長腫瘤無進展生存期。方法:本文回顧性分析2008年06月至2016年06月于大連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泌尿外科確診為轉移性前列腺腺癌并行規(guī)律ADT治療、且臨床及隨訪資料完整的112例患者資料。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分別比較前列腺癌患者發(fā)病年齡、體重指數(shù)(BMI)、血紅蛋白水平(Hb)、血清堿性磷酸酶水平(ALP)、前列腺體積(Prostate volume,PV)、初始的血清前列腺特異性抗原(t PSA)、腫瘤臨床T分期、Gleason評分、遠處轉移(NM)情況等臨床數(shù)據(jù),根據(jù)ADT治療后PSA最低值能否低于閾值0.2 ng/ml,將患者分為PSA達標組和PSA未達標組,對于連續(xù)計量資料均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組間比較采用非參數(shù)檢驗。將單因素分析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因素納入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進一步來評估轉移性前列腺癌在ADT治療后PSA不能達標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采用ROC曲線分析兩種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連續(xù)計量資料因素對ADT治療后PSA能否達標的鑒別效能,并分別計算曲線下面積,以及在合適的閾值時預測PSA達標的靈敏度、特異度。結果: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血紅蛋白水平(Hb)(P=0.009)、堿性磷酸酶(ALP)(P=0.002)、初始的血清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SA(P0.001)、腫瘤臨床T分期(P0.001)、Gleason評分(P=0.008)、遠處轉移(P=0.002)等因素對轉移性前列腺癌患者ADT治療后PSA能否達標均具有顯著影響(P0.05),而腫瘤發(fā)病年齡(P=0.216)、BMI(P=0.162)、前列腺體積(PV)(P=0.481)等因素對ADT治療之后PSA能否達標無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多因素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初始血清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SA(OR=2.30)、腫瘤臨床T分期(OR=6.23)、骨轉移合并內(nèi)臟或遠處淋巴結轉移(OR=8.69)是影響ADT治療轉移性前列腺癌后PSA能否達標的獨立危險因素。組間非參數(shù)檢驗提示:PSA≥50 ng/ml、腫瘤臨床T分期≥T3、骨轉移伴內(nèi)臟或遠處淋巴結轉移時,患者PSA最低值未達到0.2 ng/ml均明顯多于對照組,其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1、在轉移性前列腺患者中接受ADT治療后,血清PSA動態(tài)變化受多種臨床因素影響,其中初始PSA、臨床T分期、骨轉移同時伴或不伴內(nèi)臟或遠處淋巴結轉移是患者PSA最低值能否達到0.2 ng/ml的主要獨立影響因素。2、當轉移性前列腺癌患者ADT初始t PSA≥50ng/ml、臨床T分期≥T3、骨轉移同時伴內(nèi)臟或遠處淋巴結轉移時,與對照組相比,其PSA達到0.2 ng/ml比率較低,此類患者應常規(guī)定期密切隨訪,病情進展時盡早聯(lián)合其他治療。
[Abstract]:鑳屾櫙:鍓嶅垪鑵虹檶(prostate cancer,PCa)鍦ㄥ叏涓栫晫鑼冨洿鍐呮槸鑰佸勾鐢鋒,
本文編號:184869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zlx/184869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