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患者術后感染及危險因素探討
本文選題:乳腺癌 切入點:治療 出處:《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7年19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目的探究乳腺癌患者在手術治療后的臨床感染情況及危險因素。方法回顧醫(yī)院2013年6月-2016年6月期間收治的1080例乳腺癌手術治療患者治療情況,分析患者在術后的臨床感染情況,病原菌的分布及發(fā)生感染的危險因素進行分析。結果 1080例患者中,出現感染的患者為37例,感染率3.43%,37例患者送檢標本中共分離出病原菌49株,其中革蘭陽性菌18株占36.73%,革蘭陰性菌為23株占46.94%,真菌為8株占16.33%,37例感染患者以呼吸道感染為主,對革蘭陽性菌進行耐藥實驗顯示,金黃色葡萄球菌以及溶血葡萄球菌對萬古霉素的耐藥性最低,均為0,革蘭陽性菌對萬古霉素的耐藥性較低,對革蘭陰性菌進行耐藥實驗顯示,銅綠假單胞菌對頭孢他啶及美羅培南耐藥率最低,為0,鮑氏不動桿菌對氨芐西林及美羅培南耐藥率最低為0,大腸埃希菌對氨芐西林、舒巴坦、環(huán)丙沙星及美羅培南耐藥率最低為0,肺炎克雷伯菌對美羅培南耐藥率最低,為0,患者年齡、住院時間、是否聯合放化療等因素均是患者感染的危險因素(P0.05)。結論乳腺癌患者術后感染主要以呼吸道感染為主,并且多數的病原菌均存在各種程度的耐藥性,在對患者治療的過程中應遠離可能造成患者感染的各種危險因素。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infection and risk factors of breast cancer patients after surgical treatment. The clinical infection, the distribution of pathogenic bacteria and the risk factors of infection were analyzed. Results among 1080 patients, 37 were infected. The infection rate was 3.430.A total of 49 pathogenic bacteria were isolated from 37 patients, of which 18 were Gram-positive bacteria (36.73cm), 23 Gram-negative bacteria (46.94), and 8 fungi (16.3333) were mainly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The drug resistance test of Gram-positive bacteria showed that Staphylococcus aureus and Staphylococcus haemolyticus had the lowest resistance to vancomycin, and Gram-positive bacteria were less resistant to vancomycin, and Gram-negative bacteria were resistant to vancomycin. Pseudomonas aeruginosa showed the lowest resistance to ceftazidime and meropenem (0),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to ampicillin and meropenem (0), Escherichia coli to ampicillin and sulbactam. The lowest resistance rate of ciprofloxacin and meropenem was 0, and the resistance rate of Klebsiella pneumoniae to meropenem was the lowest (0). Conclusion postoperative infection of breast cancer patients is mainly caused by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and most of the pathogens have various drug resistance. In the course of treatment of patients should be away from the risk factors that may lead to infection.
【作者單位】: 新鄉(xiāng)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普外科;
【基金】:河南省衛(wèi)生廳科技攻關基金資助項目(201303104)
【分類號】:R737.9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鋼新 ,賈素文,鮑亞莉;乳腺癌手術后區(qū)域性美容指導[J];現代護理;2001年12期
2 張磊;乳腺癌患者手術前后實施健康教育的臨床意義[J];齊魯護理雜志;2001年05期
3 劉煜,韓承新,朱曉丹,張紀華,潘惠娟,王沁德;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在乳腺癌組織中的表達[J];武警醫(yī)學;2001年04期
4 余淑坤,董明新,趙彤,劉金,劉淑芹,馮燕;乳腺癌治療策略與實施[J];北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年04期
5 任書偉,張鋒,楊富斌;乳腺癌鎖骨上淋巴結轉移的綜合治療[J];陜西腫瘤醫(yī)學;2002年01期
6 陳海湖;參芪延生湯配合西醫(yī)治療乳腺癌100例療效分析[J];廣東醫(yī)學;2004年09期
7 ;乳腺癌手術可能觸發(fā)遠處腫瘤生長[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05年20期
8 武志恒;馮冬花;;乳腺癌的外科治療[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綜合版);2005年13期
9 呂青 ,尹海寧;周期素D、E、A在乳腺癌中的表達及其意義[J];臨床腫瘤學雜志;2005年02期
10 郝天偉;弭春珍;張健;;乳腺癌的臨床治療[J];中國實用醫(yī)藥;2008年2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許銳;;乳腺癌患者的生育問題[A];第十一屆全國中醫(yī)及中西醫(yī)結合乳腺病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9年
2 任國勝;;乳腺癌的診斷和治療進展[A];第十三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第18分會場-癌癥流行趨勢和防控策略研究研討會論文集(補充)[C];2011年
3 張東云;;乳腺癌的飲食指導及康復鍛煉[A];腫瘤研究新進展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8年
4 李泉水;;乳腺癌超聲研究的現狀與展望[A];中國超聲醫(yī)學工程學會第二次全國淺表器官及外周血管超聲醫(yī)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9年
5 盛立軍;;乳腺癌的診斷和治療[A];山東省第四屆“CSCO——山東”首屆腫瘤化療學習班論文匯編[C];2009年
6 朱雅群;田野;季永領;李先明;劉景杰;余德;;中國東南沿海地區(qū)可手術乳腺癌治療模式:1999年和2006年的抽樣調查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放射腫瘤治療學分會六屆二次暨中國抗癌協(xié)會腫瘤放療專業(yè)委員會二屆二次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9年
7 李泉水;;乳腺癌超聲研究的現狀與展望[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次全國超聲醫(yī)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9年
8 趙祥生;唐金海;蔣謙;徐曉明;龔建平;;從我院乳腺癌收治情況談乳腺癌“三早”的重要性[A];2000全國腫瘤學術大會論文集[C];2000年
9 孫燕;;乳腺癌內科治療進展[A];中國臨床腫瘤學教育專輯(2001)——中國抗癌協(xié)會臨床腫瘤學協(xié)作中心(CSCO)第五屆年會論文集[C];2001年
10 肖勝洛;程靜霞;;綜合治療46例乳腺癌的體會[A];第一屆全國中西醫(yī)結合乳腺疾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黃馨;乳腺癌術后手臂常舉抬[N];保健時報;2007年
2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東方醫(yī)院腫瘤科 曹陽;乳腺癌不同時期飲食有別[N];保健時報;2007年
3 姚敏;乳腺癌治療發(fā)布最新研究成果[N];中國消費者報;2007年
4 李洪濤;乳腺癌患者注意調整飲食結構[N];中國消費者報;2008年
5 李清晨;治乳腺癌一定要毀形嗎?[N];科技日報;2009年
6 洪宋貞 廣東省中醫(yī)院乳腺科副主任醫(yī)師羅秀麗 湖北省中醫(yī)院腫瘤科副主任醫(yī)師李明琪 鄭州市第二中醫(yī)院乳腺科主任林毅 廣東省中醫(yī)院乳腺科主任醫(yī)師張豈凡 哈醫(yī)大第四附屬醫(yī)院腫瘤中心主任;乳腺癌不是女人專利[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9年
7 北京大學第三醫(yī)院腫瘤科主任醫(yī)師 李惠平;乳腺癌患者的誤區(qū)[N];光明日報;2009年
8 孫理 張長鑫 本報記者 趙琳;乳腺癌越來越“年輕”[N];哈爾濱日報;2011年
9 本報記者 慕欣;治療年輕乳腺癌,應考慮得更多[N];醫(yī)藥經濟報;2011年
10 解放軍307醫(yī)院乳腺腫瘤科主任 江澤飛 普外科主任 尉承澤;乳腺癌不是跟美麗說再見[N];光明日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健;中藥活性成分姜黃素對乳腺癌細胞自噬和內質網應激通路的影響研究[D];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4年
2 郝爽;三陰性乳腺癌預后因子的驗證及探索[D];復旦大學;2014年
3 霍慧萍;基于分子影像技術的光學靶向納米探針診斷和微波消融治療三陰性乳腺癌的實驗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醫(yī)學院;2016年
4 王學晶;環(huán)乳暈切口保留乳頭的乳房切除術聯合延遲即刻重建術在早期乳腺癌治療中的臨床應用[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6年
5 胡薇;乳腺癌N-乙酰氨基葡萄糖轉移酶V的活性和粘蛋白1的表達及意義[D];第二軍醫(yī)大學;2008年
6 苗瑞政;乳腺癌血管生成因子的表達和臨床意義[D];山東大學;2005年
7 李海平;乳腺癌和區(qū)域淋巴結中腎上腺髓質素表達及干預治療的實驗研究[D];河北醫(yī)科大學;2006年
8 張子豹;人工流產與乳腺癌關系的病例對照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9 胡躍;蛋白質指紋圖譜和生物信息學在乳腺癌中的研究[D];浙江大學;2005年
10 王紅;鈣化型乳腺癌基于蛋白質組學技術的血清診斷模型的建立和鈣化機制的研究[D];復旦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春春;乳腺癌術后局部復發(fā)研究進展[D];蚌埠醫(yī)學院;2013年
2 林曉萌;早期乳腺癌超象限切除同期背闊肌皮瓣轉移乳房重建術的臨床研究[D];河北大學;2015年
3 孔祥忠;乳腺癌患者圍手術、化療期細胞免疫狀態(tài)的研究[D];泰山醫(yī)學院;2014年
4 李紅梅;“Y”型整復法治療乳腺癌術后腋窩瘢痕攣縮療效觀察[D];泰山醫(yī)學院;2014年
5 韓慧娜;乳腺癌術后放療與否對亞型和預后關系影響分析[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5年
6 殷蕾;ATP檸檬酸裂解酶在乳腺癌中的表達及治療應用[D];蘇州大學;2015年
7 霍強;大氣環(huán)境可吸入顆粒物污染對山東省人群乳腺癌流行發(fā)展影響的研究[D];山東大學;2015年
8 李寧;乳腺癌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臨床分析[D];山東大學;2015年
9 呂文遠;乳腺癌患者手術前后凝血變化的臨床研究[D];山東大學;2015年
10 王陽;乳腺癌手術對心肌損傷標志物影響的臨床研究[D];山東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162831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zlx/1628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