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痛穴平衡針法治療急性期肩周炎的臨床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9-02 04:28
本文關鍵詞:肩痛穴平衡針法治療急性期肩周炎的臨床研究
【摘要】:肩周炎是臨床上的多發(fā)病,是40歲以上人群中的常見病,急性期疼痛難忍,嚴重影響著人們的身體健康,對日常工作、學習及生活也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目前,西方醫(yī)學在治療急性期的肩周炎上,主要以口服消炎止痛藥為主,治標不治本,且副作用明顯;而針灸則有著明顯的鎮(zhèn)痛作用,且在治療不同時期的肩周炎上都有著明顯的療效,無毒副作用而簡便,但存在選穴繁多、零亂的現(xiàn)象,操作也欠缺一定的規(guī)范性。因此,規(guī)范操作及優(yōu)化治療方案,對針灸治療急性期肩周炎有著重要的意義。 目的: 探討肩痛穴平衡針法治療急性期肩周炎的臨床療效性及特異性,為針灸治療急性期肩周炎提供臨床依據(jù),規(guī)范選穴及操作,優(yōu)化治療方案。 方法: 從臺灣的明醫(yī)中醫(yī)診所選擇符合觀察條件的急性期肩周炎患者90例,按1:1:1隨機分成三組,即治療組Ⅰ(傳統(tǒng)針刺組:在患側常規(guī)選取十四經(jīng)穴進行針刺,采用傳統(tǒng)的針刺手法)、治療組Ⅱ(肩痛穴組:取健側肩痛穴,采用平衡針刺法)及治療組Ⅲ(綜合治療組:肩痛穴平衡針刺法后,按照傳統(tǒng)針刺法進行治療),每組30例。三組均每天進行治療,7天為一個療程,連續(xù)治療2個療程,每個療程中間休息2天,治療結束后隨訪1個月。比較三組不同時期肩部疼痛和肩關節(jié)活動功能評定指標、疼痛測評量表MPQ及生存質量評價的變化,分析三組病例的近期及遠期臨床療效,建立數(shù)據(jù)庫,運用SPSS17.0進行統(tǒng)計分析。 結果: 1.治療前一般資料的比較 本研究共收集完整病例90例,年齡最小45歲,最大73歲;病程最短1天,最長達10天;男性43例,女性47例。入選患者中只有1例存在雙側肩關節(jié)同時發(fā)病者,其余均為單側發(fā)病。治療前,三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病情嚴重程度、肩部功能活動、MPQ積分及生存質量簡表(WHO QOL-BREF)積分上,均無顯著差異(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 2.治療后臨床療效的比較 經(jīng)治療,治療組Ⅰ共痊愈4例(13.33%),顯效6例(20.00%),有效12例(40.00%),無效8例(26.67%),總有效率73.33%;治療組Ⅱ共痊愈12例(40.00%),顯效7例(23.33%),有效9例(30.00%),無效2例(6.67%)總有效率93.33%;治療組Ⅲ共痊愈20例(66.67%),顯效8例(26.67%),有效1例(3.33%),無效1例(3.33%),總有效率96.67%。三種治療方法均有明確的療效,但治療組Ⅱ及治療組Ⅲ的療效明顯優(yōu)于治療組Ⅰ,治療組Ⅲ的療效也優(yōu)于治療組Ⅱ,綜合療法可體現(xiàn)出療效疊加、強化治療的效果。 3.肩部疼痛程度的比較(MPQ量表) 1療程及2療程結束后,三組患者的MPQ總積分均有明顯的下降,P=0.000.01,差異非常顯著?梢娙N治療方法對緩解肩周炎患者急性期的疼痛均有有明顯的作用。隨訪1個月后,患者的MPQ積分未見明顯回升,P0.05,無明顯差異,故可認為,三組的遠期療效明確,停止治療后未見病情的反復。 1療程結束后,組間經(jīng)q檢驗(Newman-Keuls法),均得P0.01,差異非常顯著,其中,治療前后的差值最大為治療組Ⅲ,其次是療組Ⅱ,最小為治療組Ⅰ?梢,經(jīng)治療,三種治療方法對緩解肩周炎患者急性期的疼痛均有有明顯的作用,其中采用肩痛穴平衡針法配合傳統(tǒng)針刺法的綜合治療方法的療效更加明顯,兩組治療方法配合治療可起到療效疊加的結果;同時,在治療的早期,在緩解肩周炎急性期疼痛的效果上,針刺肩痛穴比傳統(tǒng)針刺的效果稍好。 2療程結束后,組間經(jīng)q檢驗(Newman-Keuls法),治療組Ⅰ與治療組Ⅱ治療組Ⅰ與療組Ⅲ均得P0.01,差異非常顯著,即治療組Ⅱ及療組Ⅲ的療效比治療組Ⅰ更好。而治療組Ⅱ與療組Ⅲ比較得P0.05,無明顯差異,即經(jīng)2個療程治療后,治療組Ⅱ與療組Ⅲ的療效無明顯差異。 4.疼痛性質的比較 本研究所納入病例中,疼痛性質主要集中在痙攣牽扯痛、脹痛及觸痛,且經(jīng)檢驗,在治療前,痙攣牽扯痛、脹痛及觸痛的病例分布不存在差異(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 在改善患者脹痛的感覺上,三組的療效經(jīng)比較無明顯差異(P=0.690.05);在改善患者痙攣牽扯痛上,三組間經(jīng)比較得P=0.040.05,組間存在明顯差異,其中治療組Ⅰ與治療組Ⅱ比較得P=0.040.05,組間差異顯著;治療組Ⅰ與療組Ⅲ比較得P=0.020.05,組間差異顯著;治療組Ⅱ與療組Ⅲ比較得P=0.100.05,組間無明顯差異;在改善患者觸痛的感覺上,三組的療效經(jīng)比較無明顯差異(P=0.870.05)。提示:三種治療方法在緩解肩周炎脹痛及觸痛上不存在差異,但在緩解肩部痙攣牽扯痛上,治療組Ⅱ及治療組Ⅲ的療效無明顯差異,而且均優(yōu)于治療組Ⅰ 5.肩關節(jié)功能活動的比較 每個療程結束后,三組患者的肩關節(jié)活動功能積分均有明顯的下降,P=0.000.01,差異非常顯著?梢娙N治療方法對改善患者肩關節(jié)活動功能均有有明顯的作用。隨訪1個月后,患者的肩關節(jié)活動功能積分未見明顯回升,P0.05,無明顯差異,故可認為,三組的遠期療效明確,停止治療后未見病情的反復。 1療程結束后,組間經(jīng)q檢驗(Newman-Keuls法),均得P0.01,差異非常顯著,其中,治療前后的差值最大為治療組Ⅲ,其次是治療組Ⅱ,最小為治療組Ⅰ。可見,經(jīng)治療,三種治療方法對改善患者肩關節(jié)活動功能均有有明顯的作用,其中綜合療法治療可起到療效疊加的結果;同時,在治療的早期,在改善患者肩關節(jié)活動功能的效果上,針刺肩痛穴比傳統(tǒng)針刺的效果稍好。 兩個療程結束后,組間經(jīng)9檢驗(Newman-Keul s法),治療組Ⅰ與治療組Ⅱ、治療組Ⅰ與療組Ⅲ均得P0.01,差異非常顯著,即治療組Ⅱ及療組Ⅲ的療效比治療組Ⅰ更好。而治療組Ⅱ與療組Ⅲ比較得P0.05,無明顯差異,即經(jīng)兩個療程治療后,治療組Ⅱ與療組Ⅲ的療效無明顯差異。 6.生存質量的變化(WHO QOL-BREF量表) 經(jīng)治療,三組患者生存質量總分,在治療前后組內比較均得P0.01,差異非常顯著。故可認為三組患者的生存質量在治療后均有明顯改善。其中,治療組Ⅰ只有在生存質量主觀感覺、健康狀況主觀感覺、生理領域及心理領域上有所改善(P0.05),當中又以生理領域的改善最為明顯(P0.01),而社會關系及環(huán)境領域在治療前后并為發(fā)生變化(P0.05)。治療組Ⅱ則同樣在社會關系及環(huán)境領域上無明顯改善(P0.05),但在健康狀況主觀感覺及生理領域上有著非常顯著的改善(P0.01)。治療組Ⅲ除了在環(huán)境領域上無明顯差異外(P0.05),其余5個領域在治療后均有明顯的改善(P0.05),而當中又以生存質量主觀感覺、健康狀況主觀感覺及生理領域的改善最為明顯(P0.01)。 結論: 1.傳統(tǒng)針刺、肩痛穴平衡針法與綜合療法均對急性期肩周炎有明顯的治療效果,三種療法不但可以緩解急性期肩周炎患者的疼痛,改善肩關節(jié)的活動功能,而且可以從整體上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此外,針刺治療肩周炎的遠期療效明顯,復發(fā)率低。 2.在傳統(tǒng)針刺的治療基礎上,加以肩痛穴平衡針刺法可以加強療效,肩痛穴對肩周炎有明顯的治療作用,且配合傳統(tǒng)針刺治療,可起到療效疊加的作用。 3.肩痛穴及傳統(tǒng)針刺均可治療肩周炎,且療效明確。但肩痛穴在改善患者疼痛程度、關節(jié)活動功能上,見效相對較快。其中,針刺肩痛穴對減輕患者肩部痙攣牽扯痛的效果優(yōu)于傳統(tǒng)針刺。 4.肩痛穴平衡針法對急性期肩周炎有特殊的治療作用,在臨床治療中應加以推廣應用。
【關鍵詞】:肩周炎 肩痛穴 平衡針 針刺療法
【學位授予單位】:廣州中醫(yī)藥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R246.9
【目錄】:
- 中文摘要3-6
- Abstract6-9
- 目錄9-11
- 引言11-13
- 第一部分 文獻研究13-34
- 第一節(jié) 中醫(yī)對肩周炎的認識13-16
- 一、病名及癥狀的記載13
- 二、病因病機13-14
- 三、辯證分型14-16
- 第二節(jié) 現(xiàn)代醫(yī)學對肩周炎的研究概況16-22
- 一、流行病學16-17
- 二、病因及發(fā)病機制17-20
- 三、病理變化20-21
- 四、診斷標準21
- 五、臨床分期21-22
- 第三節(jié) 肩周炎的治療概況22-33
- 一、西醫(yī)治療22-25
- 二、中醫(yī)療法25-33
- 第四節(jié) 小結與展望33-34
- 第二部分 臨床研究34-53
- 第一節(jié) 研究對象34-35
- 一、病例來源34
- 二、診斷標準34-35
- 三、納入標準35
- 四、排除標準35
- 五、剔除及脫落標準35
- 第二節(jié) 研究方法35-39
- 一、病例分組方法35-36
- 二、治療方案36-37
- 三、意外情況處理37
- 四、觀察項目療效指標37-38
- 五、療效評價方法38
- 六、病人依從性保證38-39
- 七、統(tǒng)計分析39
- 第三節(jié) 結果與分析39-48
- 一、病例中斷及脫落情況39
- 二、一般資料分析39-40
- 三、治療后總臨床療效的評定及分析40-41
- 四、各時期三組患者疼痛程度及疼痛性質的比較(觀察MPQ積分的變化)41-43
- 五、各時期三組患者肩關節(jié)活動功能的比較43-45
- 六、治療前后三組患者生存質量的變化(WHO QOL-BREF量表)45-46
- 七、不良反應觀察46
- 八、小結46-48
- 第四節(jié) 討論48-53
- 一、理論依據(jù)48-51
- 二、結果分析51
- 三、研究中存在問題51-52
- 四、設想與展望52-53
- 結語53-54
- 參考文獻54-60
- 附錄60-68
- 致謝68
【引證文獻】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馬詩凝;針刀治療肩關節(jié)周圍炎的隨機對照臨床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77639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zhxiyjh/77639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