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西醫(yī)結合辨治惡性淋巴瘤
本文選題:惡性淋巴瘤 + 中西醫(yī)結合療法 ; 參考:《新中醫(yī)》2007年01期
【摘要】:正惡性淋巴瘤是原發(fā)于淋巴結或結外淋巴組織或器官的一種惡性腫瘤,來源于淋巴或組織細胞的惡變。根據臨床和病理特點分為兩大類:霍奇金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在我國以非霍奇金淋巴瘤多見。近年來,隨著經驗的積累和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的發(fā)展,無論近期和遠期療效都有了明顯改善,并在相當程度上已成為一類可以治愈的疾病。對惡性淋巴瘤病人進行放、化療治療仍為目前主要治療方案。但放、化療對正常組織細胞也有損傷,雖能緩急,卻不能阻止該病的復發(fā),而且還可使患者的
[Abstract]:Malignant lymphoma is a malignant tumor that originates in lymph node or extranodal lymphoid tissue or organ, and comes from malignant transformation of lymph node or histiocytic cells. According to 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features, there are two categories: Hodgkin's disease and non-Hodgkin's lymphoma. Non-Hodgkin 's lymphoma is more common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accumulation of experienc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te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both short-term and long-term results have been improved, and to a certain extent has become a curable disease. Chemotherapy is still the main treatment for malignant lymphoma patients. However, radiotherapy and chemotherapy also have damage to normal tissue and cells. Although they can be prioritized, they can not prevent the recurrence of the disease, and can also make the patient's
【作者單位】: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二腫瘤科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二腫瘤科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二腫瘤科
【分類號】:R733.1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Neiman RS ,周克平;類似白血性網狀內皮細胞增生癥的惡性淋巴瘤:10例臨床病理研究[J];國際輸血及血液學雜志;1980年02期
2 陳式琦;余昌敏;徐平;;Burkitt氏淋巴瘤一例[J];廣西醫(yī)學;1980年01期
3 周錫武;徐永春;汪振源;蔡云華;王成良;馮旭;;惡性淋巴瘤230例臨床分析[J];黑龍江醫(yī)學;1980年01期
4 涂蓮英;喬思杰;;213例胃腸道惡性淋巴瘤病理組織學分類、命名及病理形態(tài)診斷標準[J];臨床醫(yī)學;1980年01期
5 吳惠如;曹定知;邱學芬;顏海嬰;牟啟偉;陳新貴;;惡性淋巴瘤100例臨床分析[J];瀘州醫(yī)學院學報;1980年01期
6 張道鑄;小兒以皮膚為首發(fā)癥狀的惡性淋巴瘤一例報告[J];重慶醫(yī)學;1981年02期
7 吳惠如,曹定知,邱學芬,顏海嬰,牟啟偉,陳新貴;惡性淋巴瘤100例臨床分析[J];重慶醫(yī)學;1981年04期
8 ;東北三省召開惡性淋巴瘤學術會議[J];腫瘤;1981年01期
9 陳述嫦;周緒堂;陳聲波;;惡性淋巴瘤179例分析[J];江西醫(yī)藥;1981年06期
10 莊硯田;;治療惡性淋巴瘤合并胸、腹水一例報告[J];錦州醫(yī)學院學報;1981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吉文;肖培;李延國;;喉惡性淋巴瘤伴鱗癌1例[A];中華醫(yī)學會全國第五次急診醫(yī)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1994年
2 張建成;張洪杰;;35例惡性淋巴瘤臨床分析[A];2000國際暨第六屆全國頭頸腫瘤外科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0年
3 梁平江;章禾;韓亮;;頭頸部惡性淋巴瘤的臨床分析[A];2000國際暨第六屆全國頭頸腫瘤外科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0年
4 黃慧強;管忠震;何友兼;姜文奇;劉冬耕;孫曉菲;;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支持下BEAC方案治療晚期復發(fā)惡性淋巴瘤[A];2000全國腫瘤學術大會論文集[C];2000年
5 唐迪紅;劉保安;;卵巢及子宮惡性淋巴瘤10例臨床分析[A];2000全國腫瘤學術大會論文集[C];2000年
6 蘇中華;;惡性淋巴瘤誤診分析[A];2000全國腫瘤學術大會論文集[C];2000年
7 謝春;溫玉明;李龍江;劉流;陳錫玲;;原發(fā)于頭頸部惡性淋巴瘤[A];第三屆中國國際暨第六屆全國口腔頜面外科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2年
8 龔淑芳;;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惡性淋巴瘤30例[A];全國危亦林學術思想及現代臨床診療技術發(fā)展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9 宋向群;匡志鵬;李志革;于起濤;曾愛屏;韋勁松;吳英德;;多藥耐藥基因在惡性淋巴瘤患者中的檢測[A];第七屆廣西腫瘤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3年
10 李志革;陳軍;于起濤;曾愛屏;韋勁松;宋向群;吳英德;;P-糖蛋白在惡性淋巴瘤組織中的表達[A];第七屆廣西腫瘤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解放軍總醫(yī)院教授 紀小龍;今天我給您診病[N];健康報;2000年
2 中國毒理學會常務理事 尹松年;白血病與家庭裝修有關嗎[N];健康報;2001年
3 記者 李德元 通訊員 霍仕俊 閆敬華;微量元素與惡性淋巴瘤關系密切[N];健康報;2001年
4 付海香;干燥綜合征的治療[N];遼寧日報;2001年
5 副主任醫(yī)師 唐石初;頸部腫瘤為何做腹部B超?[N];大眾衛(wèi)生報;2002年
6 李劍 李麗萍 彭程;全國首例“醫(yī)”“患”聯手保險詐騙案審結[N];工人日報;2002年
7 石遠凱;惡性淋巴瘤的規(guī)范化治療[N];健康報;2002年
8 李建新 李麗萍 彭程;無病化療“治癌” 騙保美夢終破碎[N];健康報;2002年
9 許永杰;小兒何以也患癌[N];保健時報;2003年
10 艾永春 記者丁秀偉;上海為一位癌癥女孩立碑[N];中國婦女報;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魏立強;一種新的Bcl-2反義硫代磷酸寡脫氧核苷酸(F951)治療人惡性淋巴瘤的藥效學和藥代動力學實驗研究[D];福建醫(yī)科大學;2002年
2 陸地;過氧化氫抑制三氧化二砷誘導惡性淋巴瘤細胞凋亡的機制研究[D];第一軍醫(yī)大學;2004年
3 李莉;新型腫瘤乏氧顯像劑的設計、合成及活性研究[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02年
4 周愛萍;非霍奇金淋巴瘤自體外周血干細胞移植過程中微量腫瘤細胞的檢測[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01年
5 黃燕萍;EB病毒與T細胞淋巴瘤關系的研究[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01年
6 劉立新;惡性淋巴瘤患者多藥耐藥的研究[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1994年
7 吳冠青;自體骨髓移植治療惡性淋巴瘤[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1991年
8 應作霖;蕈樣肉芽腫的端粒酶及P53與細胞增殖機制的研究[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01年
9 李萌;CD20分子模擬表位肽的篩選及其疫苗構建[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6年
10 艾斌;惡性腫瘤患者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后的生活質量[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聶林;三氧化二砷對惡性淋巴瘤細胞凋亡的研究[D];暨南大學;2000年
2 王笑蕾;VEGF在惡性淋巴瘤的表達及與PCNA、MVD的相關性研究[D];青島大學;2000年
3 藍建平;nm23、CD_44和Ki-67在惡性淋巴瘤中的表達及臨床意義[D];浙江大學;2001年
4 曹文楓;EB病毒的潛伏感染及其編碼的癌基因的表達與鼻咽惡性淋巴瘤細胞增殖和凋亡關系的初步研究[D];天津醫(yī)科大學;2002年
5 初曉霞;淋巴瘤樹突狀細胞的表達與臨床分期、惡性度及預后的相關性研究[D];青島大學;2002年
6 黃文陽;Bcl-2和Ki-67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表達及在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惡性淋巴瘤中的作用[D];天津醫(yī)科大學;2003年
7 陳喜林;淋巴瘤寡核苷酸芯片的制備及其在淋巴瘤細胞系基因表達譜研究中的應用[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yī)學科學院;2003年
8 姜之馨;應用流式細胞儀檢測惡性淋巴瘤骨髓受累的研究[D];天津醫(yī)科大學;2004年
9 李崢;惡性淋巴瘤與NQO1 C609T、TS5'-UTR及MTHFR C677T基因多態(tài)性的研究[D];河北醫(yī)科大學;2004年
10 曾東風;SDF-1/CXCR4與VEGF在急性白血病和惡性淋巴瘤中的表達及其臨床意義[D];第三軍醫(yī)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180689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zhxiyjh/1806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