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目的:對麥冬類中藥的名稱、產(chǎn)地、基原進行本草考證。闡明麥冬藥用的歷史沿革及品種;研究不同來源的湖北麥冬、川麥冬、福建麥冬多糖的結(jié)構特征,并比較體外抗糖尿病作用及其降糖機理,為臨床合理應用提供實驗依據(jù)。實驗方法:通過考證歷代本草著作,并結(jié)合資源調(diào)查及現(xiàn)代文獻比較分析古今中藥麥冬的基原、產(chǎn)地及藥用的異同。在相同實驗條件下,對不同來源的湖北麥冬、川麥冬、福建麥冬多糖進行提取、分離與純化。采用蒽酮-硫酸法測定總多糖含量;氣相色譜法分析單糖組成;凝膠滲透色譜法測定多糖分子量;甲基化、高碘酸氧化-Smith降解法分析糖殘基的取代位置及鏈接順序;FT-IR、NMR進一步確證多糖的基本結(jié)構與構型。最后運用HepG2細胞和3T3-L1細胞胰島素抵抗模型考察3種多糖LSP、LMP、OJP對細胞葡萄糖消耗的影響,并通過RT-PCR及免疫蛋白印記法探討改善胰島素抵抗的作用機理。實驗結(jié)果:本草考證結(jié)果表明,麥冬的別名雖多,但并未流傳成常用名,藥材名只有“麥門冬”和“麥冬”。根據(jù)主要產(chǎn)地、原植物形態(tài)和藥用情況分析,可以斷定麥冬主要產(chǎn)于我國浙江建德、福建泉州、四川綿陽、湖北襄陽及周邊地區(qū),來源為百合科沿階草屬(Ophiopogon)和山麥冬屬(Liriope)植物的塊根,古今用藥基本一致。湖北麥冬、川麥冬和福建麥冬多糖的提取率分別為53.2±0.78%、55.2±1.86%和54.7±0.76%,均高于之前的報道?偺呛糠謩e為92.7±3.5%(LSP)、90.1±4.7%(LMP)、91.1±5.1%(OJP)。LSP、LMP、OJP的平均分子量分別為4742 Da、4138 Da、4925 Da,分散度分別為1.14(LSP)、1.20(LMP)、1.12(OJP)。3種多糖均由葡萄糖、果糖兩種單糖組成,多糖中果糖與葡萄糖的摩爾比例分別為28:1(LSP)、29:1(OJP)、24:1(LMP),以果糖為主。高碘酸氧化-Smith降解反應推測出氧化的主產(chǎn)物為丙三醇,該結(jié)果證明單糖3、4位羥基沒有被取代,說明多糖的糖苷鍵主要由1,2,6位羥基形成。甲基化分析表明3種多糖的糖殘基為Fru-(2→、→2)-Fru-(6→、→6)-Glc-(1→、→1,2)-Fru-(6→,比例分別為4.99:18.16:1.0:5.28(LSP)、6.84:15.75:1.0:5.80(OJP)、8.26:12.29:1.0:3.87(LMP),且在→1,2)-Fru-(6→果糖單元的1位羥基有一個β-Fructose支鏈。紅外光譜在3400 cm~(-1)附近均有一個很強的寬單峰,說明糖鏈中有大量羥基存在。~1H-NMR和~(13)C-NMR分別證實葡萄糖為α-D-構型,果糖為β-D-構型。三種多糖均能夠增加HepG2和3T3-L1胰島素抵抗細胞的糖消耗量,與模型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不同多糖的降糖活性差異不顯著。多糖組細胞InsR、PI3K、AKT、PPARγ的mRNA及蛋白表達量較模型組增加,且InsR、PPARγ較模型組差異顯著,而PTP1B的表達量較模型組顯著下降,說明3種多糖均能通過改善胰島素抵抗促進葡萄糖吸收。結(jié)論:川麥冬、杭麥冬、福建麥冬和湖北麥冬的來源與產(chǎn)地古今用藥基本一致,均作中藥麥冬使用。三種多糖均由葡萄糖和果糖組成,單糖比例及相對分子量存在較小的差異,糖鏈基本連接方式一致,但比例不同;均具有體外降糖活性,且三者沒有顯著性差異。本論文成果為不同來源麥冬的品質(zhì)評價和作為治療糖尿病的潛在性藥物提供了依據(jù)。
【學位授予單位】:華中科技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R281;R285
【圖文】:
192-2 A. LSP, B. LMP, C. OJPFig. 2-2 HPGPC profiles of polysaccharides A. LSP, B. LMP, C. OJP3.2 含糖量的測定濃度-吸光度標準曲線如圖 1-3 所示,線性范圍為 3.4~17 μg/mL。得到線性回

293-4 HPGPC-ELSD . a. LSP b. LMPc. OJP 1. 4.Fig. 3-4 HPGPC-ELSD chromatograms of hydrolyzates from LSP (a),LMP (b) and OJP (c). 1. Fructose, 4. Glucose從圖 3-4 中可以看出在該色譜條件下,單糖得以很好的分離,3 種多糖的水產(chǎn)物均為葡萄糖和果糖,且果糖含量遠大于葡萄糖。但 ELSD 對果糖及葡萄糖響應度不一致,即使相同濃度的兩種單糖,峰面積也相差很大,故該方法難以確定量。3.2.3 GC 法分析結(jié)果糖類無紫外吸收官能團,也不具有揮發(fā)性,故需要對水解后的多糖進行衍后再進行氣相分析。單糖標準品及水解后的多糖衍生物氣相色譜圖如圖3-5所示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于學康;;麥冬的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天津藥學;2012年04期
2 王冠梁;劉甲寒;李迪;王琳;朱德增;;熊果酸通過PPARα/γ改善HepG2細胞胰島素抵抗模型糖代謝的機制[J];中藥藥理與臨床;2012年04期
3 張杰;李春艷;李勁平;潘娟;向大雄;;蒽酮硫酸法與苯酚硫酸法測定竹節(jié)參多糖含量的比較研究[J];中南藥學;2012年06期
4 苗宇船;李明磊;劉楊;郭繼龍;曾群;韓德五;趙元昌;;脂多糖對HepG2細胞胰島素抵抗的影響[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2年04期
5 刁玉林;姜威;朱婷;孟大利;單俊杰;;天然植物多糖抗糖尿病研究進展[J];國際藥學研究雜志;2011年04期
6 孫健;蔡淼;;山麥冬的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中國藥物警戒;2010年11期
7 遲毓婧;李晶;管又飛;楊吉春;;PI3K-Akt信號傳導通路對糖代謝的調(diào)控作用[J];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報;2010年10期
8 李海萍;苗在京;李海珍;李波;陳海華;;NMR技術在多糖研究中的應用[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9年30期
9 劉霞;曹秀榮;陳科力;詹亞華;;湖北麥冬的研究進展[J];醫(yī)藥導報;2008年10期
10 徐曉霞;李炎;劉華;徐燕;;高效凝膠色譜法測定多花黃精多糖分子量與分子量分布[J];四川生理科學雜志;2008年03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馬海波;麥冬化學成分的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
280589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zhongyaolw/2805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