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盞乙素苷元4′-氨甲基苯甲酸酯-7-煙酸酯衍生物的設計、合成及體外活性研究
本文關鍵詞:燈盞乙素苷元4′-氨甲基苯甲酸酯-7-煙酸酯衍生物的設計、合成及體外活性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目的:設計、合成燈盞乙素苷元4′-氨甲基苯甲酸酯-7-煙酸酯類衍生物,改善燈盞乙素苷元的理化性質(zhì),提高其抗氧化活性及血腦屏障通透性。方法:(1)燈盞乙素經(jīng)過硫酸水解、純化制備燈盞乙素苷元,后者經(jīng)縮酮化保護后與N,N-雙取代氨甲基苯甲酸縮合、并經(jīng)脫縮酮保護基得到燈盞乙素苷元4′-N-氨甲基苯甲酸酯類衍生物,所得產(chǎn)物與取代煙酸縮合制備燈盞乙素苷元4′-N-氨甲基苯甲酸酯與煙酸/6-取代煙酸酯化獲得目標化合物。(2)用HPLC對合成的化合物進行PBS緩沖液(p H=2.0,7.4)及溶解度的測定。(3)采用PC12細胞氧化損傷模型,評價化合物對氧化損傷細胞的保護作用,通過細胞形態(tài)學,LDH釋放率、細胞內(nèi)MDA和SOD含量評價目標化合物抗氧化作用。(4)采用Caco-2細胞轉(zhuǎn)運模型,測定目標化合物從AP側(cè)→BL側(cè)和BL側(cè)→AP側(cè)轉(zhuǎn)運量,計算化合物的表觀滲透系數(shù)(Papp(AP-BL)、Papp(BL-AP))和外排率ER(ER=Papp(BL-AP)/Papp(AP-BL))。(5)采用原代細胞(BMEC-AS-BMPC)三元共培養(yǎng)模型考察了目標化合物體外血腦屏障通透性。結果:(1)合成燈盞乙素苷元4′-氨甲基苯甲酸酯-7-煙酸酯類衍生物14個(6a-6f,7a-7c,6m,6n,6w,6y,6x),經(jīng)1H-NMR、UV、ESI-MS和ESI-HRMS等手段對獲得化合物進行結構確證,證實所得化合物與目標產(chǎn)物結構一致。(2)理化性質(zhì)研究中發(fā)現(xiàn)合成的燈盞乙素苷元取代煙酸酯類部分衍生物水溶性提高,最大值達到779.1μg·m L-1(燈盞乙素苷元為65.93μg·m L-1)。(3)抗氧化活性研究顯示,與SC相比,化合物6b、6c、6d、6e、6f、6m、6n及6w能夠減少PC12細胞形態(tài)學損傷、顯著提高氧化損傷的PC12細胞存活率和降低LDH釋放率(64.31-89.01);化合物6b、6c、6d、6e、6f、6m、6n及6w能夠顯著降低細胞內(nèi)MDA的含量、升高細胞內(nèi)SOD含量(P0.05)。(4)在Caco-2細胞轉(zhuǎn)運研究中,化合物6b、6c、6d、6n及6w的轉(zhuǎn)運量(1.47-3.11×10-6cm·s-1)顯著高于SC(0.53×10-6 cm·s-1)和SC-GA(0.83×10-6 cm·s-1),其中以6c(3.11×10-6 cm·s-1)的轉(zhuǎn)運量最高。(5)體外BBB模型對化合物通透性研究顯示,化合物6b、6c、6d及6n從AP側(cè)到BL側(cè)通透量(0.59-1.65×10-6cm·s-1)顯著高于SC(0.17×10-6 cm·s-1)和SC-GA(0.18×10-6 cm·s-1)。提示燈盞乙素苷元4′-N-氨甲基苯甲酸酯衍生物結構中引入煙酸片段,能通過增加化合物的水溶性、穩(wěn)定性,使化合物抗氧化活性增強,細胞通透性增加,具有進一步研究開發(fā)的價值。結論:合成了未見文獻報道的14個結構確證的燈盞乙素苷元4′-氨甲基苯甲酸酯-7-煙酸酯類衍生物,理化性質(zhì)以及發(fā)現(xiàn)目標化合物的水溶性和體外穩(wěn)定性得到有效的改善;活性研究發(fā)現(xiàn),煙酸片段的引入提高了化合物對PC12細胞氧化損傷的保護活性,增加了Caco-2細胞轉(zhuǎn)運能力和體外BBB的通透能力,綜合以上結果表明,化合物(6b、6c、6d、6n)具有較陽性對照燈盞乙素及其苷元更優(yōu)的理化與生物學活性,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
【關鍵詞】:燈盞乙素苷元 氨甲基苯甲酸酯 煙酸酯 體外活性
【學位授予單位】:貴陽醫(yī)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R91;R914.5
【目錄】:
- 中文摘要4-6
- 英文摘要6-10
- 英文縮略詞表10-12
- 引言12-15
- 第一部分 目標化合物的設計與合成15-33
- 1.1 目標化合物的設計思路15-19
- 1.1.1 N, N-雙取代氨甲基苯甲酸前藥特點15
- 1.1.2 單羧酸轉(zhuǎn)運體(monocarboxylate transporters,MCTs)介導的煙酸衍生物轉(zhuǎn)15-17
- 1.1.3 本論文研究目的17-18
- 1.1.4 目標化合物的總體路線設計18-19
- 1.2 目標化合物的合成19-33
- 1.2.1 材料與儀器19
- 1.2.2 合成與結果19-31
- 1.2.3 實驗小結31-33
- 第二部分 目標化合物的理化性質(zhì)研究33-43
- 2.1 實驗方法與結果33-42
- 2.1.1 性狀的觀察及熔點的測定33-34
- 2.1.2 分析方法的建立34-40
- 2.1.3 溶解度的測定40
- 2.1.4 緩沖液中穩(wěn)定性研究40-42
- 2.2 實驗小結42-43
- 第三部分 目標化合物的活性研究43-52
- 3.1 目標化合物PC12細胞抗氧化活性研究43-47
- 3.2 目標化合物Caco-2 細胞細胞轉(zhuǎn)運研究47-49
- 3.4 體外血腦屏障通透性研究49-50
- 3.5 實驗小結50-52
- 第四部分 總結與討論52-53
- 參考文獻53-58
- 附錄A58-64
- 綜述64-76
- 參考文獻72-76
- 作者簡歷76-77
- 致謝77-78
- 學位論文數(shù)據(jù)集78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徐倩;鄧丹丹;曹志娟;謝瓊;梁建英;盧建忠;;熒光法和分子對接研究4種黃酮與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J];分析化學;2010年04期
2 盛永莉,宋永生;催化劑在乙酸叔丁酯合成中的應用研究[J];化學世界;2000年09期
3 張小偉;張會敏;石俊英;;近五年黃芩藥理學研究進展[J];齊魯藥事;2008年03期
4 周慶頌;蔣學華;李珂佳;樊新星;;不同分子量燈盞乙素-PEG酯的合成、性質(zhì)及小腸吸收研究[J];生物醫(yī)學工程學雜志;2006年02期
5 楊麗梅;顧軍;李建宇;代皓;李靈芝;;燈盞乙素衍生物的合成及抗大鼠心肌缺血活性研究[J];天津中醫(yī)藥;2010年03期
6 張轉(zhuǎn),孫曼春,汪暉,樂江,王智勇;燈盞花注射液對小鼠腸缺血再灌注肝損傷的保護作用[J];衛(wèi)生研究;2001年02期
7 尤海生;張海鳳;董亞琳;陳思穎;王茂義;董衛(wèi)華;邢建峰;;野黃芩苷和野黃芩素在Caco-2細胞模型中的吸收轉(zhuǎn)運特性[J];中西醫(yī)結合學報;2010年09期
8 馬麗,朱邦豪,陳健文,丘欽英,周家國,關永源;燈盞花素對糖尿病大鼠腎臟氧化應激的影響[J];中國藥理學通報;2004年09期
9 葉海;張燦;沈文斌;盛龍生;;燈盞乙素聚乙二醇前藥的合成與表征[J];中國天然藥物;2006年04期
10 葛慶華,周臻,支曉瑾,馬麗麗,陳秀華;燈盞花素在犬體內(nèi)的藥動學和絕對生物利用度研究[J];中國醫(yī)藥工業(yè)雜志;2003年12期
本文關鍵詞:燈盞乙素苷元4′-氨甲基苯甲酸酯-7-煙酸酯衍生物的設計、合成及體外活性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42244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yxlw/422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