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生地霉體內(nèi)及體外藥物敏感性研究
本文關(guān)鍵詞:林生地霉體內(nèi)及體外藥物敏感性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目的:林生地霉(Geotricum sivicola)作為地霉屬中較罕見的一個種,是新近發(fā)現(xiàn)的條件致病菌。自2002年及2005年,我科先后從一例膿癬患者皮損處,及一例中毒性表皮壞死松解癥患者血液中分離出林生地霉后,首次證實了林生地霉可以感染人類甚至引起系統(tǒng)感染[1-2]。據(jù)報道,近年來條件致病菌引起人類感染的病例逐年增加,這一現(xiàn)象緣于免疫低下宿主群體數(shù)目的逐漸龐大、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放化療技術(shù)的廣泛應用和各種侵入性檢查及外科手術(shù)的發(fā)展,所以條件致病菌,尤其是罕見條件致病菌引起的感染事件應引起足夠重視。在臨床工作中條件致病菌感染的治療效果欠佳,雖然目前藥品市場上有多種抗真菌藥物可供選擇,但各類藥物對不同真菌的敏感性差異較大,耐藥菌株的報道亦逐年增多。所以,及時發(fā)現(xiàn)條件致病菌種,并研究尋找對其敏感的藥物,以指導日后相關(guān)臨床工作顯得尤為重要。我科已將林生地霉的生物學特性、致病性等進行了較詳盡的研究,但關(guān)于林生地霉感染的敏感性藥物,在國內(nèi)及國際上尚無相關(guān)依據(jù)。本研究一方面采用動物實驗的方法,通過比較各用藥組小鼠脾臟組織真菌逆培養(yǎng)陽性率的變化及脾臟組織載菌量的變化,以分析在動物體內(nèi)林生地霉對臨床常用抗真菌藥物的敏感性。另一方面,采用了美國臨床實驗室標準化委員會(NCCLS)于2002年修訂完成的M27-A2方案推薦的肉湯稀釋法[3]對各抗真菌藥物,即特比萘芬(TER)、兩性霉素B(Am B)、氟胞嘧啶(5-FC)、氟康唑(FCZ)和伊曲康唑(ICZ)對林生地霉的最低抑菌濃度(MIC值)進行測定。林生地霉屬酵母樣真菌,可用NCCLS推薦的抗真菌藥物對酵母樣真菌敏感性的界定標準來對實驗所得結(jié)果進行評判,從而得到林生地霉在體外對該五種抗真菌藥物的敏感性。此方法為目前世界上公認的最具權(quán)威性的藥敏實驗方法。本實驗對林生地霉的藥物敏感性進行深化研究,對臨床上林生地霉感染的治療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方法:1動物體內(nèi)的藥敏實驗1.1林生地霉感染動物模型的制作將小鼠隨機分為特比萘芬治療組、兩性霉素B治療組、5-氟胞嘧啶治療組、氟康唑治療組、伊曲康唑治療組和未治療組,每一小組又分為逆培養(yǎng)陽性率觀察組和組織載菌量觀察組,通過給小鼠腹腔注射環(huán)磷酰胺的方法,制作免疫低下小鼠模型,后將菌懸液通過腹腔注射的途徑接種到小鼠體內(nèi),制作成為林生地霉感染的動物模型[4]。1.2給藥途徑及給藥量各抗真菌藥物因為不同給藥途徑會導致在動物體內(nèi)吸收率不同,所以選擇其吸收率最高的給藥途徑,結(jié)合藥典給出的用藥劑量,自菌懸液接種2小時后給藥,1天1次,連續(xù)5天[5]。1.3組織真菌逆培養(yǎng)給藥結(jié)束后將小鼠處死,分離其脾臟組織,行組織真菌逆培養(yǎng),計算其各組逆培養(yǎng)陽性率,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1.4組織載菌量測定將各組小鼠處死后解剖,將脾臟于組織研磨器中研碎,行組織載菌量測定,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2抗真菌藥物對林生地霉MIC值的測定2.1菌懸液的制備將菌種復蘇并轉(zhuǎn)種后在無菌條件下,用生理鹽水沖洗平面,在血細胞計數(shù)板上計數(shù),再用RPMI-1640液體培養(yǎng)基稀釋,最終得到濃度為1~5×105cfu/ml的林生地霉菌懸液及質(zhì)控菌株菌懸液作為接種物。2.2抗真菌藥物接種液的制備根據(jù)NCCLS M27-A2方案,將各抗真菌藥物分別溶解,配成各藥物的貯存液,保存于-20℃冰箱里備用,使用時常溫下解凍并用RPMI-1640液體培養(yǎng)基倍比稀釋為10個遞減濃度為藥物的接種濃度。2.3藥液及菌懸液的接種將遞減濃度的各組藥液依次加入96孔板的1~10列,將不含藥物的培養(yǎng)基加入11~12列,后將菌懸液依次加入1~11列中,同時在第12列再加入液體培養(yǎng)基,即96孔板中1~10列為藥物實驗組,11列為生長對照組,12列為空白對照組。在37℃恒溫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5天后讀取數(shù)據(jù)。2.4結(jié)果判讀結(jié)合NCCLS M27-A2方案給出的建議,判讀5種抗真菌藥物對受試菌及質(zhì)控菌的MIC值,將測得的質(zhì)控菌的MIC值與其參考范圍進行對比,在參考范圍內(nèi)才可認為實驗有效,并將實驗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結(jié)果:1動物體內(nèi)藥敏實驗1.1組織真菌逆培養(yǎng)陽性率比較特比萘芬治療組、兩性霉素B治療組及5-氟胞嘧啶治療組與未治療組比較均有明顯差異(P0.05),而氟康唑治療組及伊曲康唑治療組的逆培養(yǎng)陽性率與未治療組比較無明顯差(P0.05);其中,特比萘芬組陽性率較其他組均低,兩兩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Table 3)。1.2組織載菌量比較特比萘芬治療組、兩性霉素B治療組、5-氟胞嘧啶治療組及氟康唑治療組與未治療組脾臟載菌量比較,載菌量均較低,有明顯差異(P0.05),而伊曲康唑治療組與未治療組載菌量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特比萘芬治療組與5-氟胞嘧啶治療組、氟康唑治療組比較,載菌量最低,有明顯差異(P0.05);5-氟胞嘧啶治療組與氟康唑治療組小鼠脾臟載菌量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Table 4)。2抗真菌藥物對林生地霉的MIC值(μg/ml)特比萘芬:0.01、兩性霉素B:0.4、5-氟胞嘧啶:2、氟康唑:2.69、伊曲康唑:0.25。林生地霉對它們的敏感性分別為:對特比萘芬、兩性霉素B、5-氟胞嘧啶、氟康唑均為敏感,對伊曲康唑為劑量依賴性敏感(Table5)。結(jié)論:1特比萘芬、兩性霉素B及5-氟胞嘧啶均可有效降低林生地霉感染的脾臟組織逆培養(yǎng)陽性率,其中以特比萘芬效果最強,而氟康唑和伊曲康唑則無明顯作用。2特比萘芬、兩性霉素B、5-氟胞嘧啶及氟康唑均可顯著降低林生地霉感染的脾臟組織載菌量,其中以特比萘芬效果最為顯著,而伊曲康唑在降低脾臟組織載菌量方面無明顯作用。3在體外藥敏實驗中,林生地霉對特比萘芬、兩性霉素B、5-氟胞嘧啶及氟康唑均敏感,而對伊曲康唑則表現(xiàn)為劑量依賴性敏感。
【關(guān)鍵詞】:林生地霉 動物體內(nèi)藥敏實驗 肉湯稀釋法 最低抑菌濃度 敏感性
【學位授予單位】:河北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R96
【目錄】:
- 中文摘要4-8
- 英文摘要8-12
- 英文縮寫12-13
- 前言13
- 材料與方法13-20
- 結(jié)果20-22
- 附圖22-28
- 附表28-31
- 討論31-35
- 結(jié)論35
- 參考文獻35-39
- 綜述 林生地霉的生物學特性與致病性的實驗室研究39-50
- 參考文獻47-50
- 致謝50-51
- 個人簡歷51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朱研研;王耀耀;付美紅;劉云清;郝惠云;王亞莉;;真菌分類鑒定研究進展[J];河北化工;2010年04期
2 謝湘平;;論真菌耐藥性的發(fā)展與研究[J];淮海醫(yī)藥;2010年02期
3 趙薇,匡湘宗,李鴻國,李若瑜,王曉紅,王端禮;國內(nèi)首見草本枝孢所致暗色絲孢霉病1例[J];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2001年02期
4 朱敬先;朱海軍;高順強;林元珠;;林生地霉皮損分離株和血液分離株致病性的實驗研究[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08年04期
5 呂桂霞,沈永年,陳偉,秦春玲,劉維達,吳紹熙;長穗離蠕孢引起暗色絲孢霉病一例[J];中華皮膚科雜志;2001年05期
6 王家俊,李莉,肖經(jīng)傟,朱敏,章強強;國內(nèi)首見棒狀彎孢所致的皮膚暗色絲孢霉病[J];中華皮膚科雜志;2004年08期
7 李希清;席麗艷;魯長明;李軍;張軍民;;艾滋病合并馬爾尼菲青霉病11例臨床分析[J];中華皮膚科雜志;2006年08期
8 趙俊英,王增芳,李若瑜,王端禮,白彥平;天皰瘡合并肺部奔馬赭霉暗色絲孢霉病一例的診斷及治療[J];中華醫(yī)學雜志;2002年19期
9 尹瑞瑞;朱敬先;唐旭華;林元珠;高順強;吳國祥;;林生地霉所致小鼠系統(tǒng)感染的形態(tài)學研究[J];中國真菌學雜志;2007年04期
10 燕勇;李衛(wèi)平;高雯潔;沈志英;王恒輝;陳黎霞;;rDNA-ITS序列分析在真菌鑒定中的應用[J];中國衛(wèi)生檢驗雜志;2008年10期
本文關(guān)鍵詞:林生地霉體內(nèi)及體外藥物敏感性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5378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yxlw/353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