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病灶內炎癥反應對血管結構的影響及其與冠心病猝死的關系
【學位授予單位】:貴州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D919
【圖文】:
外膜可見結締組織增生及少量淋巴細胞浸潤(圖 1A~H)。形態(tài)學檢測指標顯示,對照組內膜平均厚度為 1.52 mm,未見脂紋形成、纖維組織增生等病理變化,血管腔面積較大,無血流運行障礙。與對照組比較,實驗組冠狀動脈內膜厚度、壞死灶厚度均升高,纖維帽厚度、血管腔面積分數(shù)降低;纖維帽厚度在發(fā)生繼發(fā)病變的 L3 組中,厚度減少,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組內上述指標兩兩比較,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 4)。
義(P<0.05)。病灶內炎癥細胞 CD45、CD68 及 CD19 蛋白在對照組、L1、L2、L3 組呈遞增的趨勢,而 NCAM 在 L3 組中表達量降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圖 2A~D)。
注:A~G 依次為 CD45、CD68、CD19、NCAM、ICAM-1、MCP-1、TNF-α 因子的免疫組化圖像;A~G(1)-A~G(4)依次為對照組、L1 組、L2 組、L3 組。圖 3 炎癥相關因子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病變中的表達Fig. 3 The expression of inflammation-related factors in 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lesions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亞玲;李雙;;冠心病猝死的法醫(yī)學鑒定[J];法制博覽;2016年27期
2 郭妍;;冠心病猝死能預防嗎?[J];祝您健康;2017年02期
3 翟盛煜;梁建峰;經(jīng)廣鑫;;冠心病猝死4例法醫(yī)學分析[J];廣東公安科技;2014年01期
4 任立權;高列花;周敏;李智紅;歐陽慶武;張莉;;冠心病猝死的相關危險因素[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年05期
5 吳美鳳;;老年冠心病猝死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J];海南醫(yī)學;2009年06期
6 曹保衛(wèi);;28例青壯年冠心病猝死臨床分析[J];當代醫(yī)學;2009年13期
7 謝先奇;金玉石;;駕駛車輛時冠心病猝死一例[J];廣東公安科技;2008年01期
8 譚業(yè)文;周衛(wèi)國;林端瑜;;冠心病猝死一例淺析[J];廣東公安科技;2007年01期
9 楊科;老年人冠心病猝死28例臨床分析[J];社區(qū)醫(yī)學雜志;2005年04期
10 陳華飛;10例冠心病猝死病人的臨床特點及護理[J];現(xiàn)代醫(yī)藥衛(wèi)生;2004年17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余娜;胡春林;黃燕梅;;3例非典型冠心病猝死患者救治的臨床體會[A];中華醫(yī)學會急診醫(yī)學分會第17次全國急診醫(yī)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4年
2 張文軒;;淺談老年人冠心病猝死的有關因素(摘要)[A];'96全國急診醫(yī)學和重癥搶救護理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1996年
3 郭郢;單亞明;王廣川;;青少年冠心病猝死2例[A];全國第六次法醫(yī)學術交流會論文摘要集[C];2000年
4 陶立華;陶佳南;王燕;吳法堯;李從仁;;無心臟病史的9例冠心病猝死的討論[A];第四次全國法醫(yī)學術交流會論文集(上卷)[C];1991年
5 隋官杰;益西加措;曲珍;羅含歡;德吉;;高原缺氧誘發(fā)冠心病猝死的病理學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病理學分會2005年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5年
6 陳新山;胡俊;;冠心病猝死心肌肌動蛋白缺失的免疫組化定量研究[A];第五次全國法醫(yī)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1996年
7 王基鋒;陳新山;張毓鏘;;房間隔缺損合并肺心病、冠心病猝死1例[A];全國第七次法醫(yī)學術交流會論文摘要集[C];2004年
8 陳新山;黃光照;秦啟生;胡俊;;冠心病猝死的病理學研究——(附128例尸檢分析)[A];第四次全國法醫(yī)學術交流會論文集(上卷)[C];1991年
9 黃瑞亭;;介紹二種冠狀動脈阻塞程度的檢測方法[A];第五次全國法醫(yī)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1996年
10 廖國營;;老年猝死86例臨床分析[A];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第八次全國心血管病學術會議匯編[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葉子;人過中年冠心病猝死易發(fā)[N];保健時報;2005年
2 賈建軍;中年男性警惕冠心病猝死[N];中國醫(yī)藥報;2004年
3 張 禹;冠心病猝死可預防[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2年
4 涂曉文;預防冠心病猝死“寶典”[N];家庭醫(yī)生報;2006年
5 北京軍區(qū)總醫(yī)院主任醫(yī)師 張禹;冠心病猝死可防[N];光明日報;2001年
6 徐澄;50歲前多吃肥魚[N];健康時報;2008年
7 徐澄;50歲前多吃肥魚[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8年
8 本報記者 傅悅 吳天飛;成威脅健康“三大殺手”[N];哈爾濱日報;2008年
9 蒲昭和;導致猝死的原因有哪些?[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5年
10 本報記者 王凱;什么是健康生活方式[N];中國婦女報;200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張予;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相關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玉;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病灶內炎癥反應對血管結構的影響及其與冠心病猝死的關系[D];貴州醫(yī)科大學;2019年
2 張慧;369例冠心病猝死的法醫(yī)學回顧性研究[D];鄭州大學;2018年
3 鄧英松;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猝死患者冠脈造影特點分析[D];廣西醫(yī)科大學;2009年
4 曾強;proBNP、NTproBNP及sST2在冠心病猝死者體內的表達[D];山西醫(yī)科大學;2017年
5 葉永維;影響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院內猝死患者復蘇效果的相關因素分析[D];廣西醫(yī)科大學;2009年
6 付立平;類胰蛋白酶和類糜蛋白酶表達在過敏性反應死亡與冠心病猝死中的法醫(yī)學意義[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2年
7 孫鑫;冠心病猝死的法醫(yī)病理學研究[D];鄭州大學;2015年
8 岳霞;冠心病猝死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C-反應蛋白表達的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9 吳華;冠狀動脈內膜和內彈力膜病變與冠心病猝死關系的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10 劉愷怡;冠心病猝死者冠狀動脈與心肌中性激素受體表達的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280340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yundongyixue/2803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