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河南省部分食品中真菌毒素污染狀況分析
本文選題:食品污染 + 黃曲霉毒素; 參考:《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15年21期
【摘要】:目的了解河南省食品中真菌毒素污染狀況。方法在全省18個省轄市采集5大類1 875份食品樣品,按照國家標準及相關檢測方法檢測食品中黃曲霉毒素B1、B2、G1、G2、M1和玉米赤霉烯酮的含量,檢測結果按照GB2761-2011《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進行評價。結果茶葉、乳制品、谷物及其制品、堅果及籽類和植物油中有不同程度的黃曲霉毒素檢出,但均未超過我國限量標準;玉米面、通用小麥粉、專用小麥粉中玉米赤霉烯酮的檢出率分別為24.4%、24%和13.64%,其中玉米面和通用小麥粉超標率分別為10.54%和1.23%。結論我省食品中黃曲霉毒素污染水平總體較低,但是部分食品中玉米赤霉烯酮污染情況較為嚴重,應采取針對措施,以提高食品安全性。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ontamination of mycotoxins in food in Henan Province. Methods 1 875 food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18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the province, and the content of aflatoxin B1OB2B1G1G2G2OM1 and zearalenone in food was determin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national standard and related detection methods. The results were evaluated according to GB2761-2011 (Food Safety Standard Food toxin limit). Results different levels of aflatoxin were detected in tea, dairy products, cereals and their products, nuts and seeds, and vegetable oil, but all of them did not exceed the limit standard of our country. The detection rates of zearalenone in special wheat flour were 24.440% and 13.64% respectively, among which the exceeding rates of corn flour and general wheat flour were 10.54% and 1.23%,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he level of aflatoxin contamination in food in our province is low, but in some foods the contamination of zearalenone is more serious, so som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improve the food safety.
【作者單位】: 河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wèi)生檢測檢驗中心理化室;
【分類號】:R155.5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7條
1 黃天培;何佩茹;潘潔茹;關雄;;食品常見真菌毒素的危害及其防止措施[J];生物安全學報;2011年02期
2 謝麗偉;孔維軍;楊美華;歐陽臻;;體內(nèi)真菌毒素生物標記物檢測方法的研究進展[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yī)藥現(xiàn)代化;2013年03期
3 王君,劉秀梅;食品中真菌毒素危險性分析的方法及現(xiàn)狀[J];中華預防醫(yī)學雜志;2005年06期
4 王允田;;食品中真菌毒素的污染與檢測[J];職業(yè)與健康;2010年14期
5 陳志飛;王元凱;嚴亞賢;李樹清;于翠;楊翠云;孫建和;;真菌毒素的污染狀況及毒性研究[J];檢驗檢疫學刊;2012年05期
6 楊世亞;邱景富;;食品中真菌毒素的污染狀況與檢測方法研究進展[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12年22期
7 朱群英;索莉莉;胡美華;;液質聯(lián)用同位素內(nèi)標法同時測定小麥粉中7種真菌毒素[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14年2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文麗;譚婧;鄭潤生;徐暉;;產(chǎn)毒真菌的分子生物學鑒定方法研究進展[J];廣東農(nóng)業(yè)科學;2012年10期
2 吳海文;王茂華;任嘉嘉;唐茂芝;;基于風險分析方法的食品中天然毒素污染防控[J];食品科學技術學報;2013年01期
3 熊正英;任偉東;張倩;朱佳;;維生素pp對運動能力影響的生物化學機制及其補充[J];安康學院學報;2014年02期
4 武利平;陳西平;;光纖生物傳感器快速檢測沙門菌的方法研究[J];環(huán)境衛(wèi)生學雜志;2014年02期
5 彭容;魏小平;梁小華;陳潔;劉友學;張霆;李廷玉;;重慶市巴南區(qū)學齡前兒童膳食維生素A攝入量與血漿維生素A的關系[J];北京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4年03期
6 楊柳;李遠珍;何圣紅;費小蕓;周全;;農(nóng)村2型糖尿病患者91例膳食狀況調(diào)查[J];長江大學學報(自科版);2014年18期
7 曹寧;劉艷斌;趙惠子;趙桐蔭;李忠民;;吉林省農(nóng)村地區(qū)居民硒攝入量與高血壓的相關性[J];吉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4年05期
8 于穎慧;徐正龍;夏威;;2009-2012年張家港市食品污染物監(jiān)測狀況分析[J];中國公共衛(wèi)生管理;2014年04期
9 婁建嶺;叢黎明;麻若鵬;王亞峰;;某部駐地2009-2013年食品污染物監(jiān)測中鉛的結果分析[J];公共衛(wèi)生與預防醫(yī)學;2014年05期
10 蔡俊秀;;天然抗氧化劑對食用油氧化穩(wěn)定性的研究[J];福建輕紡;2014年09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丁小霞;中國產(chǎn)后花生黃曲霉毒素污染與風險評估方法研究[D];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2011年
2 吳世嘉;基于上轉換熒光納米探針的高靈敏微生物毒素檢測方法研究[D];江南大學;2013年
3 鄭櫻;肺結核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攝食因子leptin/ghrelin水平以及能量代謝特征研究[D];青島大學;2014年
4 張宇;兒童鐵吸收和利用率研究[D];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012年
5 馬慧慧;寄生曲霉菌在不同飼料原料中產(chǎn)生黃曲霉毒素B_1的差異性及其機制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馮璐璐;伏馬菌素B_1和黃曲霉毒素B_1聯(lián)合誘導Vero細胞凋亡的研究[D];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2 王文龍;小麥籽粒中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及鐮刀菌菌絲分布研究[D];內(nèi)蒙古農(nóng)業(yè)大學;2008年
3 馬易怡;上海市城市居民膳食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危險性評估[D];復旦大學;2008年
4 段素欣;T-2毒素酶聯(lián)免疫檢測方法的研究[D];天津科技大學;2010年
5 韓艷萍;孕期增重過多的孕婦脂肪酸水平與巨大兒發(fā)生風險的相關性研究[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2年
6 蘇冠民;莒南縣人群血清礦物質與原發(fā)性高血壓等疾病及生活行為關系的研究[D];山東大學;2012年
7 崔麗靜;玉米揮發(fā)性物質及氣味指紋技術研究[D];河南工業(yè)大學;2011年
8 杜元正;啤酒釀造過程中黃曲霉毒素B_1的初步研究[D];江南大學;2012年
9 唐曉倩;玉米赤霉烯酮單克隆抗體研制[D];湖北大學;2012年
10 王文麗;15種中藥材表面污染真菌的分離鑒定及產(chǎn)毒性能分析[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3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勞文艷;林素珍;;黃曲霉毒素對食品的污染及危害[J];北京聯(lián)合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年01期
2 王曉云;于雅琴;俞瓊;;2005年中國居民膳食DON污染調(diào)查及暴露評估[J];長治醫(yī)學院學報;2007年02期
3 周曉菲;馮曉聲;張乃生;周昌芳;馮曉群;;T-2毒素及其對關節(jié)軟骨和心肌毒性研究進展[J];動物醫(yī)學進展;2006年12期
4 鄧友田;袁慧;;玉米赤霉烯酮毒性機理研究進展[J];動物醫(yī)學進展;2007年02期
5 趙飛;焦彥朝;連賓;劉晶;;黃曲霉毒素檢測方法的研究進展[J];貴州農(nóng)業(yè)科學;2006年05期
6 蔡其洪;;黃曲霉毒素檢測方法的應用及進展[J];現(xiàn)代食品科技;2006年02期
7 陳麗星;;真菌毒素研究進展[J];河北工業(yè)科技;2006年02期
8 王少康;伏馬菌素污染情況及其毒性研究進展[J];環(huán)境與職業(yè)醫(yī)學;2003年02期
9 周曉;謝體三;劉運龍;;ELISA技術在食品真菌毒素檢測中的應用[J];糧食與食品工業(yè);2007年05期
10 尹青崗;王鋒;陳井旺;;糧食中真菌毒素污染現(xiàn)狀及控制[J];糧食與油脂;2009年04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胡娜;基因芯片技術在黃曲霉毒素生物合成相關基因檢測中的應用研究[D];南昌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馮義志;遼寧、山東和河南三省玉米籽粒中伏馬毒素B_1和B_2污染情況研究[D];河北農(nóng)業(yè)大學;2011年
2 謝剛;糧食污染主要真菌毒素的研究[D];四川大學;2005年
3 談敦芳;我國6省區(qū)糧谷類食品中赭曲霉毒素A污染水平調(diào)查與我國居民膳食暴露評估的研究[D];河北醫(yī)科大學;2006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榮啟;范自營;張紅云;秦學磊;;糧食中黃曲霉毒素污染[J];糧食與油脂;2006年08期
2 朱聰英;應永飛;韋敏玨;陳慧華;陸春波;周文海;林仙軍;羅成江;;液相色譜-串聯(lián)質譜法測定飼料中黃曲霉毒素的研究[J];質譜學報;2010年04期
3 鄭燕;王遠興;李瑾瑾;;液相色譜串聯(lián)質譜法檢測食品中的黃曲霉毒素[J];食品科學;2010年24期
4 董藺萌;;科學認識“黃曲霉毒素”[J];食品安全質量檢測學報;2011年06期
5 ;農(nóng)產(chǎn)品中黃曲霉毒素的分析[J];食品與發(fā)酵工業(yè);1975年03期
6 陳思Y,
本文編號:184162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yufangyixuelunwen/1841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