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紫外輻射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及其統(tǒng)計預報模型
本文關鍵詞: 紫外輻射 人體健康 氣象因子 預報模型 出處:《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年05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利用2005-2011年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鐵塔分部的輻射觀測資料和北京3所三級甲等醫(yī)院2008-2011年皮膚病及眼部疾病急診人數資料,對紫外輻射和相關疾病進行分析.選取與紫外輻射相關系數通過α=0.05顯著性檢驗的氣象要素作為預報因子,利用逐步回歸方法分月建立紫外輻射強度預報方程.結果表明:紫外輻射與皮膚病的相關系數為0.367,與眼部疾病的相關系數為0.265,均通過α=0.001的顯著性檢驗.不同月份紫外輻射的日變化規(guī)律不同,對人體產生傷害的時間段有所差異;紫外輻射強度與總云量、低云量、能見度、風向、風速、氣壓、相對濕度、氣溫等有關,其中與總云量、低云量、能見度的相關性最顯著;1-11月預報方程歷史回代檢驗的平均評分為82.8,試預報的平均評分為82.7;預報模型的擬合能力和推廣能力較好,為實際業(yè)務提供了指導意義.
[Abstract]:The use of radiation data of China Science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 2005-2011 years tower segment and Beijing 3 three hospitals for 2008-2011 years and the number of skin disease emergency eye disease data analysis on ultraviolet radiation and related diseases. Through the meteorological elements of alpha =0.05 significant test as predictors of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selection and ultraviolet radiation using the monthly establishment, UV radiation intensity prediction equation of stepwise regression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ultraviolet radiation and skin diseases was 0.367,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nd the eye disease is 0.265, through the significant test of a =0.001. The diurnal variation of UV radiation in different months in different period of time, have hurt the difference of human body; ultraviolet radiation intensity and the total cloud and low cloud, visibility, wind direction, wind speed, air pressure, relative humidity, temperature and so on, with the total cloud and low cloud, visibility The correlation is the most significant. The average score of the 1-11 month forecast equation is 82.8, and the average score of the trial forecast is 82.7. The fitting ability and generalization ability of the prediction model are better, which provides guidance for the actual business.
【作者單位】: 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氣象環(huán)境與人體健康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大氣邊界層物理和大氣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大氣科學學院;
【基金】:國家公益性行業(yè)(氣象)專項項目(GYHY201106034) 國家人口與健康科學數據共享平臺“氣象環(huán)境與健康”專題服務建設項目和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2012BAJ18B08)
【分類號】:R122.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王繁強,宋百春,周阿舒,李業(yè)明,萬克利;近地面太陽紫外線輻射強度分析與預報[J];干旱氣象;2005年02期
2 胡波;王躍思;劉廣仁;;北京城市紫外輻射變化特征及經驗估算方程[J];高原氣象;2007年03期
3 吉廷艷,杜正靜,雷云;貴陽地區(qū)太陽紫外線輻射及其預報方法研究[J];貴州氣象;2001年05期
4 叢菁;孫立娟;蔡冬梅;;大連市紫外線輻射強度分析和預報方法研究[J];氣象與環(huán)境學報;2009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苑文華;張艷紅;張立文;張玉潔;;棗莊市紫外線輻射強度分析與分月預報方程[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0年31期
2 黃梅玲;江洪;朱求安;余樹全;周國模;;1961~2000年中國生態(tài)區(qū)紫外輻射的時空演變特征[J];地理科學;2009年03期
3 張興華;胡波;王躍思;張武;何永濤;孫維;;拉薩紫外輻射特征分析及估算公式的建立[J];大氣科學;2012年04期
4 趙小蘭;聶飛;馬國欣;丁志華;陳旭;;太陽光紫外線強度檢測技術研究[J];電子測量技術;2008年01期
5 何清;金莉莉;楊興華;艾力·買買提明;;塔中紫外輻射與氣象要素的關系[J];干旱區(qū)研究;2011年06期
6 梁俊寧;丁榮;賈曉龍;;張掖市紫外線輻射特征的初步分析[J];干旱氣象;2008年03期
7 武輝芹;;石家莊市紫外線與氣象因子的相關分析及等級預報方程的建立[J];干旱氣象;2010年04期
8 吉廷艷;王紅麗;胡躍文;楊通禮;;貴陽地區(qū)太陽紫外輻射變化特征及主要影響因子分析[J];高原氣象;2011年04期
9 李亮;張宏;胡波;劉廣仁;劉子銳;王躍思;;不同土壤類型的熱通量變化特征[J];高原氣象;2012年02期
10 廖波;熊平;;貴陽市紫外線輻射強度變化特征分析[J];貴州氣象;2011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9條
1 康邵鈞;徐鳳梅;寧德峰;陳新民;;商丘紫外線輻射變化特征及與若干氣象因子相關分析[A];中國氣象學會2006年年會“大氣成分與氣候、環(huán)境變化”分會場論文集[C];2006年
2 陳炳洪;熊亞麗;肖偉軍;周亞軍;謝建標;;廣州市紫外線輻射資料分析與預報模型的建立[A];中國氣象學會2007年年會大氣成分觀測、研究與預報分會場論文集[C];2007年
3 文小航;呂世華;尚可政;;太陽總輻射與云和能見度的相關分析研究[A];第26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氣候資源應用研究分會場論文集[C];2009年
4 張慧嵐;;烏魯木齊市紫外線輻射強度指數特征分析[A];第28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S7城市氣象精細預報與服務[C];2011年
5 張慧嵐;;烏魯木齊紫外線強度及對人體影響的分析[A];S7 氣候環(huán)境變化與人體健康[C];2012年
6 劉慧;胡波;王式功;尚可政;;北京市紫外輻射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及其統(tǒng)計預報模型[A];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 提高氣象災害防御能力——S15氣候環(huán)境變化與人體健康[C];2013年
7 肖冰霜;馬玉霞;劉暢;施金海;;中國大陸紫外線時空分布及對人體健康的影響[A];第32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S13 氣候環(huán)境變化與人體健康[C];2015年
8 于立;李繼祥;劉慧;王嘉媛;尚可政;王式功;;一種計算北京城市紫外輻射方法的研究[A];第32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S10 大氣物理學與大氣環(huán)境[C];2015年
9 董妍;楊艷超;李星敏;陳闖;趙娜;彭艷;;秋季西安地區(qū)紫外太陽輻射特征及模擬[A];第32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S10 大氣物理學與大氣環(huán)境[C];201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王曉青;海水浴場環(huán)境安全評價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6年
2 胡健;貴陽市大氣—水體—土壤環(huán)境中多環(huán)芳烴的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學研究所);2005年
3 李鵬飛;主要生態(tài)因素和烘烤對烤煙致香物質含量的影響[D];湖南農業(yè)大學;2009年
4 杜嘉林;基于林火時間序列的災變研究[D];東北林業(yè)大學;2014年
5 黃梅玲;近50年中國亞熱帶地表紫外輻射時空格局及其對碳收支影響模擬[D];南京大學;2011年
6 雷雨滋;降解汽車尾氣與緩減城市熱島效應的瀝青混合料研究[D];長安大學;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金莉莉;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紫外輻射特征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10年
2 韋惠紅;我國臭氧和紫外線的分布特征及未來變化預測[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05年
3 蒲愛萍;環(huán)境紫外線對黑素細胞的影響及人群防護現況調查[D];寧夏醫(yī)學院;2005年
4 文小航;中國大陸太陽輻射及其與氣象要素關系的研究[D];蘭州大學;2008年
5 王梅;人體眼部紫外線暴露定量的數學模型研究[D];中國醫(yī)科大學;2010年
6 趙瑞;鄭州市夏季中長波紫外線強度及防紫外線傘對紫外線的遮蔽作用[D];鄭州大學;2012年
7 于妮娜;UV-B增強對設施桃碳氮營養(yǎng)分配和果實品質的影響[D];山東農業(yè)大學;2012年
8 張興華;基于輻射傳輸模式的紫外輻射重構研究[D];蘭州大學;2013年
9 李靜;鄭州市紫外線強度及其醫(yī)學意義[D];鄭州大學;2013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周允華;中國地區(qū)的太陽紫外輻射[J];地理學報;1986年02期
2 王普才,吳北嬰,章文星;紫外輻射傳輸模式計算與實際測量的比較[J];大氣科學;1999年03期
3 卞林根,陸龍驊,逯昌貴,陳彥杰,高志球,劉輝志,張宏升,陳家宜;1998年夏季青藏高原輻射平衡分量特征[J];大氣科學;2001年05期
4 白建輝,王庚辰,胡非;近20年北京晴天紫外輻射的變化趨勢[J];大氣科學;2003年02期
5 呂達仁,李衛(wèi),李福田,唐玉國,馬海濤;長春地區(qū)紫外光譜(UV—A,UV—B)輻射觀測和初步分析[J];大氣科學;1996年03期
6 白建輝,王庚辰;1979~1996年期間北京地區(qū)太陽紫外總輻射的變化趨勢[J];大氣科學;1998年05期
7 劉晶淼,丁裕國,黃永德,黃磊;太陽紫外輻射強度與氣象要素的相關分析[J];高原氣象;2003年01期
8 馬偉強,馬耀明,胡澤勇,李茂善,王介民,錢澤雨;藏北高原地面輻射收支的初步分析[J];高原氣象;2004年03期
9 李韌,季國良,楊文;五道梁地區(qū)總輻射的年際變化[J];高原氣象;2005年02期
10 江灝,季國良,呂蘭芝;HEIFE綠洲區(qū)的太陽紫外輻射[J];高原氣象;1994年03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G.Seckmeyer;孫陽;;總紫外輻射變率的分光譜測量[J];氣象科技;1991年03期
2 顏景義;簡慰民;楊小利;;紫外輻射增加對農業(yè)影響問題的綜述[J];新疆氣象;1991年09期
3 張保洲,蔣靜芬,趙偉瑞;紫外輻射測量的方法、儀器及存在的主要問題[J];照明工程學報;1996年04期
4 郭秀林,王睿文;紫外輻射增加對植物生長及某些生理代謝的影響[J];生物學雜志;2001年01期
5 周平;陳宗瑜;;云南高原紫外輻射強度變化時空特征分析[J];自然資源學報;2008年03期
6 姜峻;都全勝;曹慶玉;;安塞黃土丘陵區(qū)紫外輻射分布變化特征[J];陜西氣象;2009年05期
7 何清;金莉莉;楊興華;艾力·買買提明;;塔中紫外輻射與氣象要素的關系[J];干旱區(qū)研究;2011年06期
8 季國良,陳有虞;青藏高原的紫外輻射[J];高原氣象;1985年S2期
9 劉曉暄;陸志剛;;國產聚砜用于計量紫外輻射的研究[J];汕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0年02期
10 顏景義,鄭有飛,楊志敏,,陸許鳳;地表太陽紫外輻射強度變化對小麥影響的初步研究[J];南京氣象學院學報;1995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郝允祥;;太陽的紫外輻射[A];新世紀 新機遇 新挑戰(zhàn)——知識創(chuàng)新和高新技術產業(yè)發(fā)展(下冊)[C];2001年
2 胡波;王躍思;劉廣仁;;中國紫外輻射的時空分布變化[A];中國氣象學會2006年年會“首屆研究生年會”分會場論文集[C];2006年
3 徐智廣;高坤山;;陽光紫外輻射對不同磷濃度培養(yǎng)下龍須菜的生長和光合無機碳利用的影響[A];慶祝中國藻類學會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五次學術討論會摘要集[C];2009年
4 王炳忠;姚萍;湯潔;;紫外輻射的測量及其模擬計算研究[A];首屆氣象儀器與觀測技術交流和研討會學術論文集[C];2001年
5 靳月華;杜英君;;遠紫外輻射誘發(fā)紫杉膜脂過氧化與活性氧的產生[A];第五屆全國自由基生物學與自由基醫(yī)學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0年
6 徐軍田;高坤山;;陽光紫外輻射對龍須菜和石莼的影響[A];中國海洋湖沼學會藻類學分會第七屆會員大會暨第十四次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07年
7 薛育龍;;水下不同深度紫外輻射能的測試研究[A];全國第六屆土工合成材料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4年
8 白建輝;王庚辰;;建立紫外輻射觀測網 加強紫外輻射的研究[A];首屆氣象儀器與觀測技術交流和研討會學術論文集[C];2001年
9 關萬春;高坤山;;陽光紫外輻射對赤潮藻類光合作用影響的研究[A];中國海洋湖沼學會藻類學分會第七屆會員大會暨第十四次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07年
10 張仲謀;陳濟;陳培仁;;空間紫外輻射環(huán)境的探測[A];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空間探測專業(yè)委員會第十一次學術會議論文集[C];199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2條
1 記者 羅霞;云南農大紫外輻射研究國內領先[N];云南日報;2007年
2 ;揭開紫外輻射的面紗[N];中國質量報;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永鑫;西藏地表生物有效紫外輻射觀測研究[D];西藏大學;2015年
2 張興華;基于輻射傳輸模式的紫外輻射重構研究[D];蘭州大學;2013年
3 金莉莉;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紫外輻射特征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10年
4 逄圣慧;發(fā)菜對紫外輻射的響應[D];山東輕工業(yè)學院;2012年
5 刁麗軍;北京地面紫外輻射觀測分析與衛(wèi)星反演[D];南京氣象學院;2002年
6 周亞莉;高溫和太陽紫外輻射對螺旋藻和節(jié)旋藻生長和生理影響的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7年
7 何雨紅;紫外輻射變化對麥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影響[D];南京氣象學院;2002年
8 喬子霞;紫外輻射對腐殖酸分子結構及其混凝過程的影響規(guī)律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3年
9 高光;硅藻中肋骨條藻對陽光紫外輻射響應的生理學研究[D];汕頭大學;2007年
10 張靜;紫外輻射增強對新疆棉花生理特性及產量、品質的影響[D];石河子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54095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yufangyixuelunwen/1540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