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營養(yǎng)價值及綜合開發(fā)利用
本文關鍵詞:甘薯營養(yǎng)價值及綜合開發(fā)利用
更多相關文章: 甘薯 營養(yǎng)價值 綜合利用
【摘要】:營養(yǎng)價值的研究能為產品的綜合開發(fā)利用提供重要參考。介紹了我國甘薯中所含有的膳食纖維、多糖、黃酮、DHEA、綠原酸、黏液蛋白等營養(yǎng)成分,對甘薯在燃料乙醇、保健飲料、休閑食品、酸奶及甘薯淀粉開發(fā)做了較為詳細的分析,對科學引導今后甘薯加工產業(yè)轉型升級提供參考。
【作者單位】: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農業(yè)與生物技術學院;
【關鍵詞】: 甘薯 營養(yǎng)價值 綜合利用
【基金】:湖南人文科技學院青年項目(3401402) 湖南省大學生創(chuàng)新性項目(5411411)
【分類號】:S531;R151
【正文快照】: 甘薯又名番薯、地瓜、紅苕等,是我國四大糧食作物之一[1]。我國古代就有關于甘薯食療保健作用的記載。據(jù)《本草綱目》記載,甘薯有“補虛乏、益氣力、健脾胃、強腎陰”的功效。日本癌癥研究院通過對26個人的飲食調查發(fā)現(xiàn):熟、生甘薯的抑癌率分別為98.7%和94.4%,分別位居第一位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戎新祥,王慶南,趙荷娟;江蘇省甘薯育種進展和展望[J];南京農專學報;2000年03期
2 余華,黃敬浩,蔡南通;特用甘薯的開發(fā)與產業(yè)化[J];江西農業(yè)大學學報;2001年05期
3 盧新建,許朝輝,呂美琴,何文中;甘薯菜用品種的篩選與利用研究初報[J];福建農業(yè)科技;2002年01期
4 陳越;陜西甘薯育種的現(xiàn)狀及未來發(fā)展[J];陜西農業(yè)科學;2002年12期
5 鄭小江,李求文;恩施州選育并經審(認)定的甘薯品種[J];湖北農業(yè)科學;2002年06期
6 辛國勝,王建玲,韓俊杰;優(yōu)質甘薯品種“煙薯18”[J];北京農業(yè);2004年01期
7 支勇平;彩色甘薯在陜西問世[J];農村百事通;2004年07期
8 ;彩色甘薯市場前景廣闊[J];西北園藝;2004年03期
9 陳越;關于彩色甘薯[J];中國蔬菜;2004年01期
10 蔣梅巧,張尚法,孔向軍;特色甘薯應用簡介[J];四川農業(yè)科技;2004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阮龍;高正良;;甘薯的新用途及在我國發(fā)展前景[A];現(xiàn)代農業(yè)理論與實踐——安徽現(xiàn)代農業(yè)博士科技論壇論文集[C];2007年
2 趙波;張青;張曉宇;謝皓;陳學珍;;菜用甘薯品種產量及品質性狀分析[A];2010中國作物學會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0年
3 趙玖華;尚佑芬;楊崇良;李長松;路興波;;甘薯無毒苗的培育、檢測及應用研究[A];“植物保護21世紀展望”——植物保護21世紀展望暨第三屆全國青年植物保護科技工作者學術研討會文集[C];1998年
4 崔廣琴;楊中萃;林祖軍;劉學慶;王建玲;辛國勝;孫紀霞;;甘薯太空誘變育種研究[A];西部大開發(fā) 科教先行與可持續(xù)發(fā)展——中國科協(xié)2000年學術年會文集[C];2000年
5 李玉鑾;;不同復混肥在甘薯上的肥效比較[A];第八屆全國青年土壤暨第三屆全國青年植物營養(yǎng)與肥料科學工作者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2年
6 劉慶昌;翟紅;王玉萍;;甘薯細胞工程與分子育種的研究現(xiàn)狀[A];2003年全國作物遺傳育種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7 高峰;畢瑞明;陳永文;林忠平;王小佳;;轉玉米醇溶蛋白基因的甘薯植株的獲得及性狀表現(xiàn)[A];中國的遺傳學研究——中國遺傳學會第七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3年
8 劉慶昌;;甘薯在我國糧食和能源安全中的重要作用[A];中國糧食安全戰(zhàn)略——第九十次中國科協(xié)青年科學家論壇文集[C];2004年
9 劉慶昌;翟紅;王玉萍;;甘薯細胞工程與分子育種研究進展[A];中國作物學會2005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5年
10 郭小丁;謝一芝;尹晴紅;;甘薯種質資源的創(chuàng)新與利用[A];全國蔬菜和薯類種質資源研究與利用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省農科院昌黎果樹所 郭恩才 韓繼成 章德明;怎樣選脫毒的甘薯品種[N];河北科技報(農村版);2001年
2 河北省農科院糧油作物所 張松樹;甘薯專用品種介紹[N];河北科技報;2006年
3 程洪花;甘薯栽后巧管護[N];河南科技報;2007年
4 本報記者 黃橙;轉基因甘薯:在更大的空間中“收獲”能源[N];科技日報;2009年
5 ;春甘薯如何提高產量和品質[N];山西科技報;2010年
6 安平縣農牧局 王貴霞;甘薯要高產 把握這幾點[N];河北科技報;2010年
7 記者馬永剛;30余種優(yōu)質甘薯在威海試種[N];中國食品報;2010年
8 記者 高傳立;共商甘薯產業(yè)發(fā)展大計[N];徐州日報;2010年
9 記者 高傳立;徐州甘薯在沙漠地區(qū)種植成功[N];徐州日報;2010年
10 本報記者 田力;甘薯增產不是夢[N];黃石日報;201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郭晉雅;紫心甘薯查爾酮異構酶基因的克隆及其功能分析[D];西南大學;2011年
2 梁婧婧;甘薯水溶性糖蛋白的提取純化及降血脂機理的研究[D];沈陽農業(yè)大學;2009年
3 孫敏杰;甘薯蛋白的營養(yǎng)特性研究[D];中國農業(yè)科學院;2012年
4 柳哲勝;甘薯莖線蟲病抗性的分子標記及相關基因片段的克隆[D];中國農業(yè)大學;2005年
5 程瑞鋒;水培甘薯連續(xù)生產系統(tǒng)構建及根系功能分離機理研究[D];中國農業(yè)科學院;2008年
6 蔣盛軍;甘薯胚性懸浮細胞的遺傳轉化和轉基因植株的有效再生[D];中國農業(yè)大學;2003年
7 陳觀水;甘薯抗病相關基因的克隆與分析[D];福建農林大學;2007年
8 陸國權;甘薯重要品質性狀的基因型差異及其環(huán)境效應研究[D];浙江大學;2002年
9 張超凡;湖南甘薯品種遺傳多樣性分析[D];中南大學;2010年
10 袁照年;甘薯抗蔓割病突變體的離體篩選及幾丁質酶基因導入研究[D];福建農林大學;200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許家磊;基于甘薯徐781和徐薯18轉錄組測序的SNP標記開發(fā)[D];中國農業(yè)科學院;2015年
2 寇旭超;甘薯育苗技術與推廣模式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5年
3 齊鶴鵬;不同施鉀量對甘薯干物質的積累和鉀效率的影響[D];海南大學;2015年
4 時曉東;紫心甘薯品種遺傳多樣性分析[D];西南大學;2011年
5 蔡輝儒;甘薯膨大生長相關基因的初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09年
6 甘學德;49份甘薯種質資源在海南的試驗評價[D];海南大學;2010年
7 孫榕;甘薯的組織培養(yǎng)及耐鹽誘變育種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8 許育彬;不同施肥條件下干旱對甘薯生長發(fā)育及生理的影響[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4年
9 任韻;觀賞甘薯的培育和應用研究[D];浙江大學;2005年
10 趙豐玲;優(yōu)質甘薯品種魯薯8號的特性與推廣研究[D];山東農業(yè)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00298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yufangyixuelunwen/1002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