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性起源與“四氣”藥理說嬗變的醫(yī)史學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4-26 10:28
本文研究的內容為中藥傳統(tǒng)的藥性理論。文中前言部分對文題關鍵詞進行了界定和分析。鑒于古代“藥性”一詞有廣義、狹義之分,含義復雜,實際用法多變,因此本文將所研究的“藥性”局限于狹義范圍,即由藥物內在物質所決定的,與藥物產生效應相關的藥物毒性及寒熱之性等。其中“四氣”藥理說是本文研究的重點內容之一。“四氣”一詞作為藥性寒熱理論總稱,原始出處明確,含義鮮明。本文文題中,將“四氣”所包含的藥物理論視為一種“藥理說”!八幚怼痹谖闹兴傅氖侵兴巶鹘y(tǒng)的藥理說。雖然當今普遍將“藥理”一詞特指西藥藥理學,但由于該詞在歷史上就是中醫(yī)藥固有名詞,本文屬于探討中藥藥理歷史的專論,所以尊重歷史事實,在文題中仍使用“藥理”一詞!八臍狻彼幚碚f在歷史上的發(fā)展并非直線性地由少到多、由簡到繁。金元時期的“四氣”藥理已經(jīng)被賦予《神農本草經(jīng)》所言之外的內容。正由于這樣的變化,本文使用了“嬗變”一詞,意在提示“四氣”藥理具有比較特殊的演變過程。在完成“四氣”相關研究的文獻綜述之后,本人發(fā)現(xiàn)目前該研究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是缺乏嚴謹?shù)氖穼W研究,主要表現(xiàn)在:忽視史料的甄別,史料年代不明;忽視搜集年代相對比較明確的文史資料;忽視對藥性理論發(fā)展...
【文章來源】: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北京市
【文章頁數(shù)】:222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獻綜述
參考文獻
1 前言
1.1 "藥性"出處、含義及古今用法
1.2 "四氣"藥理術語的含義及爭議
1.3 關于"藥理"一詞的出處與含義
1.4 "四氣"藥理說"嬗變"的解釋
1.5 本文主要研究方法及論文結構
2 藥性的早期體察與"四氣"歸納——先秦至魏晉時期
2.1 早期藥性的孕育與名實演進
2.1.1 藥物毒性發(fā)現(xiàn)期——春秋以前
2.1.2 藥性寒熱孕育期——春秋戰(zhàn)國
2.1.3 藥性寒熱有實無名期——秦漢之際
2.1.4 藥性寒熱名實俱備期——西漢末及其以后
2.2 《本經(jīng)》"四氣"起源與早期藥性
2.2.1 "四氣"起源與被引入本草的時代
2.2.2 《本經(jīng)》與"別錄"藥性之比較
2.2.3 《本經(jīng)》"四氣"與《素問》"氣、味"
3 藥性成因初探與"四氣"理論擴展——南北朝至隋唐五代
3.1 陶弘景對藥"氣"(性)理論的探討與闡發(fā)
3.1.1 首論藥性成因
3.1.2 陶弘景論藥之"氣"
3.1.3 陶氏"三性"說辨析
3.2 隋唐五代本草論藥之"氣"(性)
3.2.1 藥性含義之擴展
3.2.2 注重藥物性、效呼應
3.2.3 藥物性、效四大關聯(lián)
3.2.4 四氣之"涼"性補缺
3.3 "四氣"理論運用之拓展
3.3.1 寒熱治法運用的新境界
3.3.2 用藥"四畏"與氣味結合分治六淫
3.3.3 法象陰陽與氣味厚薄
4 "四氣"修正與藥類法象——宋金元時期
4.1 宋代藥性訂正與理論探討
4.1.1 藥性甄別與修止
4.1.2 沈括"英精氣味"說
4.1.3 寇宗爽藥理研究新見解
4.1.4 《圣濟經(jīng)》中法象與氣臭說
4.1.5 性味、法象二說之運用與評論
4.2 金元"四氣"概念嬗變與運用
4.2.1 藥類法象中的"四氣"
4.2.2 氣味厚薄及升降
4.2.3 甘溫除大熱
5 "四氣"及相關藥性的界定與理論總結——明清時期
5.1 "四氣"及相關藥性概念的界定
5.1.1 性、氣、臭三分說
5.1.2 氣、形、性、能、力五分說
5.2 藥性理論的匯集與總結
5.3 藥性訂正及辨性依據(jù)
5.4 氣、毒關系
5.5 常理不能解釋之藥性專長
5.6 "升降在物亦在人"
6 討論
6.1 確定"四氣"理論起源時代及影響因素的要點
6.2 關于金元時期"四氣"理論嬗變的思考
6.3 藥物"四氣"的確定方法與影響因素
6.4 關于"四氣"理論運用發(fā)展的思考
6.5 藥性理論若干爭論焦點問題的初步意見
7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
附錄一:宋以前諸家本草中關于"藥性"及藥"性"的論述
附錄二:《證類本草》所引諸家本草論藥物之"氣"
附錄三:《吳普本草》所載諸家藥物氣(性)
附錄四:《神農本草經(jīng)》與《名醫(yī)別錄》藥物氣(性)差別比較表
致謝
個人簡歷
中醫(yī)藥科研項目查新報告書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中藥藥性影響因素研究——炮制的調控作用[J]. 張永清,王鵬,紀玉佳,王振國. 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學報. 2011(01)
[2]中藥藥性與物質基礎關系的研究進展[J]. 周正禮,李峰,王文炳,李靜文. 遼寧中醫(yī)雜志. 2010(04)
[3]中藥四性研究的現(xiàn)狀與展望[J]. 茍薇,管冬元,方肇勤. 四川中醫(yī). 2010(04)
[4]中藥四性研究概述[J]. 代春美,肖小河,彭成,孫玉琦. 中成藥. 2010(03)
[5]中藥四氣理論現(xiàn)代研究概況及思考[J]. 秦旭華,唐怡,胡榮,鮑薈竹,李祖?zhèn)? 當代醫(yī)學. 2010(03)
[6]中藥四性理論形成發(fā)展源流述要[J]. 王鵬,王振國. 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學報. 2010(01)
[7]平性藥有效成分與藥性相關性研究[J]. 張亞超,李夢龍,郭延芝,文志寧,高楠莎,覃潔萍,鄧家剛. 化學研究與應用. 2010(01)
[8]中藥四性研究的新進展[J]. 周正禮,李峰,王薇,馮帥. 中醫(yī)藥信息. 2010(01)
[9]論自然環(huán)境因子變化對中藥藥性形成的影響[J]. 唐仕歡,楊洪軍,黃璐琦. 中國中藥雜志. 2010(01)
[10]熱性中藥高良姜對大鼠能量代謝的影響[J]. 漆曉瓊,黃麗萍,蒙曉芳. 時珍國醫(yī)國藥. 2009(12)
博士論文
[1]中藥四性理論構建及其現(xiàn)代研究方法學探討[D]. 王鵬.山東中醫(yī)藥大學 2008
[2]常用中藥四性變化規(guī)律的文獻研究[D]. 王春燕.山東中醫(yī)藥大學 2007
碩士論文
[1]中藥寒熱藥性代謝組學判別模式的建立研究[D]. 王韻.復旦大學 2010
[2]辛熱藥性的系統(tǒng)文獻整理研究[D]. 游琴.北京中醫(yī)藥大學 2009
[3]中藥藥性量化研究[D]. 李永然.中國中醫(yī)科學院 2009
[4]中藥四氣理論形成與發(fā)展的文獻研究[D]. 康歡.遼寧中醫(yī)藥大學 2008
[5]丹參等十味活血化瘀藥四性的文獻研究[D]. 郭增平.山東中醫(yī)藥大學 2008
[6]中藥四性理論的表述及黃連、梔子、干姜、附子對正常大鼠效應的實驗研究[D]. 張斌.山東中醫(yī)藥大學 2008
[7]中藥寒熱藥性生理生化評價指標的初步研究[D]. 趙興業(yè).北京中醫(yī)藥大學 2007
[8]《傷寒雜病論》用藥四性規(guī)律研究[D]. 張引強.山東中醫(yī)藥大學 2007
[9]中藥方劑性味的多維宏觀量化表達方法研究[D]. 胡波.成都中醫(yī)藥大學 2005
本文編號:3161256
【文章來源】: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北京市
【文章頁數(shù)】:222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獻綜述
參考文獻
1 前言
1.1 "藥性"出處、含義及古今用法
1.2 "四氣"藥理術語的含義及爭議
1.3 關于"藥理"一詞的出處與含義
1.4 "四氣"藥理說"嬗變"的解釋
1.5 本文主要研究方法及論文結構
2 藥性的早期體察與"四氣"歸納——先秦至魏晉時期
2.1 早期藥性的孕育與名實演進
2.1.1 藥物毒性發(fā)現(xiàn)期——春秋以前
2.1.2 藥性寒熱孕育期——春秋戰(zhàn)國
2.1.3 藥性寒熱有實無名期——秦漢之際
2.1.4 藥性寒熱名實俱備期——西漢末及其以后
2.2 《本經(jīng)》"四氣"起源與早期藥性
2.2.1 "四氣"起源與被引入本草的時代
2.2.2 《本經(jīng)》與"別錄"藥性之比較
2.2.3 《本經(jīng)》"四氣"與《素問》"氣、味"
3 藥性成因初探與"四氣"理論擴展——南北朝至隋唐五代
3.1 陶弘景對藥"氣"(性)理論的探討與闡發(fā)
3.1.1 首論藥性成因
3.1.2 陶弘景論藥之"氣"
3.1.3 陶氏"三性"說辨析
3.2 隋唐五代本草論藥之"氣"(性)
3.2.1 藥性含義之擴展
3.2.2 注重藥物性、效呼應
3.2.3 藥物性、效四大關聯(lián)
3.2.4 四氣之"涼"性補缺
3.3 "四氣"理論運用之拓展
3.3.1 寒熱治法運用的新境界
3.3.2 用藥"四畏"與氣味結合分治六淫
3.3.3 法象陰陽與氣味厚薄
4 "四氣"修正與藥類法象——宋金元時期
4.1 宋代藥性訂正與理論探討
4.1.1 藥性甄別與修止
4.1.2 沈括"英精氣味"說
4.1.3 寇宗爽藥理研究新見解
4.1.4 《圣濟經(jīng)》中法象與氣臭說
4.1.5 性味、法象二說之運用與評論
4.2 金元"四氣"概念嬗變與運用
4.2.1 藥類法象中的"四氣"
4.2.2 氣味厚薄及升降
4.2.3 甘溫除大熱
5 "四氣"及相關藥性的界定與理論總結——明清時期
5.1 "四氣"及相關藥性概念的界定
5.1.1 性、氣、臭三分說
5.1.2 氣、形、性、能、力五分說
5.2 藥性理論的匯集與總結
5.3 藥性訂正及辨性依據(jù)
5.4 氣、毒關系
5.5 常理不能解釋之藥性專長
5.6 "升降在物亦在人"
6 討論
6.1 確定"四氣"理論起源時代及影響因素的要點
6.2 關于金元時期"四氣"理論嬗變的思考
6.3 藥物"四氣"的確定方法與影響因素
6.4 關于"四氣"理論運用發(fā)展的思考
6.5 藥性理論若干爭論焦點問題的初步意見
7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
附錄一:宋以前諸家本草中關于"藥性"及藥"性"的論述
附錄二:《證類本草》所引諸家本草論藥物之"氣"
附錄三:《吳普本草》所載諸家藥物氣(性)
附錄四:《神農本草經(jīng)》與《名醫(yī)別錄》藥物氣(性)差別比較表
致謝
個人簡歷
中醫(yī)藥科研項目查新報告書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中藥藥性影響因素研究——炮制的調控作用[J]. 張永清,王鵬,紀玉佳,王振國. 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學報. 2011(01)
[2]中藥藥性與物質基礎關系的研究進展[J]. 周正禮,李峰,王文炳,李靜文. 遼寧中醫(yī)雜志. 2010(04)
[3]中藥四性研究的現(xiàn)狀與展望[J]. 茍薇,管冬元,方肇勤. 四川中醫(yī). 2010(04)
[4]中藥四性研究概述[J]. 代春美,肖小河,彭成,孫玉琦. 中成藥. 2010(03)
[5]中藥四氣理論現(xiàn)代研究概況及思考[J]. 秦旭華,唐怡,胡榮,鮑薈竹,李祖?zhèn)? 當代醫(yī)學. 2010(03)
[6]中藥四性理論形成發(fā)展源流述要[J]. 王鵬,王振國. 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學報. 2010(01)
[7]平性藥有效成分與藥性相關性研究[J]. 張亞超,李夢龍,郭延芝,文志寧,高楠莎,覃潔萍,鄧家剛. 化學研究與應用. 2010(01)
[8]中藥四性研究的新進展[J]. 周正禮,李峰,王薇,馮帥. 中醫(yī)藥信息. 2010(01)
[9]論自然環(huán)境因子變化對中藥藥性形成的影響[J]. 唐仕歡,楊洪軍,黃璐琦. 中國中藥雜志. 2010(01)
[10]熱性中藥高良姜對大鼠能量代謝的影響[J]. 漆曉瓊,黃麗萍,蒙曉芳. 時珍國醫(yī)國藥. 2009(12)
博士論文
[1]中藥四性理論構建及其現(xiàn)代研究方法學探討[D]. 王鵬.山東中醫(yī)藥大學 2008
[2]常用中藥四性變化規(guī)律的文獻研究[D]. 王春燕.山東中醫(yī)藥大學 2007
碩士論文
[1]中藥寒熱藥性代謝組學判別模式的建立研究[D]. 王韻.復旦大學 2010
[2]辛熱藥性的系統(tǒng)文獻整理研究[D]. 游琴.北京中醫(yī)藥大學 2009
[3]中藥藥性量化研究[D]. 李永然.中國中醫(yī)科學院 2009
[4]中藥四氣理論形成與發(fā)展的文獻研究[D]. 康歡.遼寧中醫(yī)藥大學 2008
[5]丹參等十味活血化瘀藥四性的文獻研究[D]. 郭增平.山東中醫(yī)藥大學 2008
[6]中藥四性理論的表述及黃連、梔子、干姜、附子對正常大鼠效應的實驗研究[D]. 張斌.山東中醫(yī)藥大學 2008
[7]中藥寒熱藥性生理生化評價指標的初步研究[D]. 趙興業(yè).北京中醫(yī)藥大學 2007
[8]《傷寒雜病論》用藥四性規(guī)律研究[D]. 張引強.山東中醫(yī)藥大學 2007
[9]中藥方劑性味的多維宏觀量化表達方法研究[D]. 胡波.成都中醫(yī)藥大學 2005
本文編號:316125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yiyuanguanlilunwen/316125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