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醫(yī)學論文 > 眼科論文 >

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臨床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11-19 07:18

  本文關鍵詞: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臨床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先天性上斜肌麻痹 計算機體層掃描 最大橫截面積 FDA 比值


【摘要】:目的: 研究手術對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的療效,并將單側和雙側患者進行比較;觀察并比較單側和雙側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上斜肌的影像學形態(tài)變化,計算上斜肌最大橫截面積及雙眼的比值,探討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發(fā)病原因。 方法: 選取2012年2月至2012年12月間于天津市眼科醫(yī)院就診的資料完整的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39例(51眼),其中單側患者27例(27眼),雙側患者12例(24眼);年齡3-38歲,平均10.36歲,將有眼底像資料的17例正常人作為眼底FDA研究的對照組。觀察其術前、術后垂直斜度、代償頭位以及眼底FDA的矯正情況并進行組間比較分析。將其中有CT資料的26例(34眼)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設為病例組,其中單側患者18例(18眼),雙側患者8例(16眼);有CT資料的17例(34眼)正常人作為對照組。使用日本Cannon眼底照相機拍攝眼底像,CorelDraw12.0繪圖軟件測量黃斑-視乳頭夾角度數(forea-disc angle, FDA);應用計算機體層掃描(CT)技術和CT圖像測量方法對病例組和對照組的上斜肌進行冠狀位掃描檢查,測量并計算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和正常人的上斜肌最大橫截面積并進行比較,計算單側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雙眼上斜肌最大橫截面積的比值,并與正常對照組雙眼間的比值進行比較。采用SPSS16.0統(tǒng)計分析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 結果: 1.術后27例單側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治愈22例,改善5例;12例雙側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治愈10例,改善1例,余1例隱蔽型上斜肌麻痹患者于二次手術取得治愈。術前有代償頭位者32例(占82.05%),術后原有代償頭位消失或基本消失26例(占81.25%),好轉5例(占15.63%),1例患者頭歪向對側,診為隱蔽型上斜肌麻痹,二次矯正術后頭正位。術前Bielschowsky陽性者30例(單側26例,雙側4例),術后轉陰18例,改善12例。 2.單側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中,13例(48.15%)表現為麻痹眼的外旋,4例(14.81%)表現為非麻痹眼的外旋,余10例(37.04%)患者雙眼均存在外旋。單側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麻痹眼組術前眼底FDA為(12.23±6.44)。,非麻痹眼組眼底FDA為(11.94±5.08)°,雙側患者眼底FDA為(19.10±8.19)。,正常對照組眼底FDA為(6.57±2.70)°,單側麻痹眼組與非麻痹眼組比較,FDA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單側麻痹眼組、非麻痹眼組與雙側上斜肌麻痹患者比較,前兩者的FDA均明顯小于后者(P0.05);單側麻痹眼組、單側非麻痹眼組及雙側麻痹組患者眼底FDA均顯著大于正常對照組(P0.05)。 3.單側麻痹患者麻痹眼組術后眼底FDA為(7.15±5.06)°,非麻痹眼組術后眼底FDA為(8.66±6.90)°,雙側患者術后眼底FDA為(9.34±5.78)°,正常對照組眼底FDA為(6.57+2.70)°,上述四組患者兩兩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單側麻痹眼組、單側非麻痹眼組和雙側麻痹組各組術前與術后眼底FDA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4.正常對照組上斜肌的最大橫截面積為(9.98±1.08)mm2,單側麻痹眼組上斜肌的最大橫截面積為(6.05±3.29)mm2,單側非麻痹眼組上斜肌的最大橫截面積為(10.52±1.61)mm2,雙側患者上斜肌的最大橫截面積均值為(8.67±2.08)mm2;單側麻痹眼組上斜肌的最大橫截面積與正常對照組及單側非麻痹眼組相比明顯減少(P0.05);雙側患者上斜肌的最大橫截面積小于正常對照組(P0.05):單側非麻痹眼組上斜肌的最大橫截面積與正常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5.正常對照組雙眼上斜肌最大橫截面積的比值:右眼/左眼為1.00±0.08,95%的可信區(qū)間為0.97~1.05;左眼/右眼為0.99±0.08,95%的可信區(qū)間為0.98-1.03;雙眼比值的均值為1.00±0.08,95%的可信區(qū)間為0.98-1.03。單側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的麻痹眼與非麻痹眼上斜肌最大橫截面積比值為0.55±0.26,麻痹側的上斜肌肌肉寬度約為對側的50%;單側患者比值的95%可信區(qū)間為0.42-0.68,遠小于正常對照組,且低于正常對照組可信區(qū)間的下限。 結論: 1.手術可有效矯正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的垂直斜視及眼球的外旋斜視,并對改善代償頭位起積極作用。如果最大垂直斜視度位于上斜肌作用方向,且術中其牽拉試驗上斜肌肌腱松弛,可考慮行上斜肌折疊術。 2.單側及雙側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均存在眼球外旋,雙側患者外旋程度比單側患者重;單側患者麻痹側與非麻痹側的外旋度比較,無明顯差別;單側上斜肌麻痹患者的眼球外旋不僅表現在麻痹眼,也可以表現在非麻痹眼或雙眼。 3.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的上斜肌橫截面積在CT冠狀位影像上可明顯縮小;單側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雙眼上斜肌明顯不對稱,麻痹側的上斜肌較對側明顯纖細,其橫截面積平均約為對側的50%。影像學檢查是診斷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重要輔助手段。
【學位授予單位】:天津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R777.4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黃永健;于淑娟;;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手術方式分析[J];國際眼科雜志;2006年04期

2 王雪;劉雙珍;;先天性麻痹性斜視眼外肌形態(tài)改變的研究[J];國際眼科雜志;2007年05期

3 王淑霞;李心瑤;李洪陽;邱輝;王欣玲;;采用OCT測量正常人視盤-黃斑中心凹夾角[J];國際眼科雜志;2010年05期

4 張方華;;滑車神經麻痹[J];國外醫(yī)學.眼科學分冊;1992年02期

5 趙毅凱;楊振海;尹智;薛鴻祥;;定量眼眶冠狀位CT測量在甲狀腺相關眼病中的應用[J];實用放射學雜志;2008年12期

6 石榮先;方亞非;張建華;連黎紅;;先天性上斜肌麻痹38例臨床分析[J];眼科新進展;2010年04期

7 盧煒;3124例各類斜視手術的分布調查[J];眼科;1999年04期

8 林楠,盧煒,王京輝;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手術后正位者的臨床分析[J];眼科;2004年01期

9 孫建寧,倪焰,趙平遠;先天性麻痹性斜視眼肌的形態(tài)學改變及臨床意義[J];江蘇醫(yī)藥;2004年09期

10 李月平,趙堪興,張云亭,李亞軍;MRI在上斜肌麻痹中的應用研究[J];眼科研究;2004年06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梁明;MRI在先天性上斜肌麻痹中的應用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

本文編號:1202744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yank/1202744.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9a3fb***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