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背景和目的: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死亡率近年來在我國呈上升趨勢,其發(fā)病特點日益趨向“年輕化”、“老年化”和“農村化”。AMI以其發(fā)病兇險,病死率高,預后差等特點現已成為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極其危重的表現類型之一。在AMI現有的再灌注治療方式中,急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rimary pere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PCI)已成為首選方式。雖然現代科技及醫(yī)療水平不斷提升,但AMI的死亡率卻并未呈現下降趨勢,研究表明pPCI術后的再發(fā)急性心肌梗死(再梗),是導致AMI高病死率的原因之一。引起AMI患者再梗的因素包含很多,其中包括血栓形成、血管內膜增生及血管牽張及重構等,同時還受患者的遺傳學因素、自身基礎疾病、患者生活習慣、冠脈病變血管特征、植入支架數量和類型、術后用藥情況等因素的影響。本文回顧性分析對AMI pPCI術后患者進行一年的隨訪,按照是否再發(fā)心梗分為再;颊呓M和未再發(fā)心;颊呓M的病例對照研究資料,探討AMI患者pPCI術后再梗的相關影響因素,從而為降低AMI患者pPCI術后的再梗的發(fā)生率提供依據。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顧性分析的方法,選擇2015年7月至2018年4月,就診于河南省人民醫(yī)院診斷為AMI并接受pPCI患者共1195例,初步篩選出1112例(93.05%),對其進行為期1年的隨訪,其中217例(19.51%)患者因資料不全或失訪等其他原因排除在外,最終共895例患者入組。其中再發(fā)心梗的患者共42例。根據年齡、性別按l:3個體匹配的原則選擇同一時期(一周內)行pPCI手術且性別相同但未再;颊吖126例設置為對照組。使用Graphpad Prism5、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從心率、舒張壓、收縮壓、心功能(Killip)分級、高血壓病史、糖尿病病史、吸煙史、飲酒史、家族心血管病遺傳史,白細胞、中性粒細胞、血紅蛋白、血小板、入院血糖、尿酸、肌酐、血鉀濃度、肌鈣蛋白I、肌酸激酶同工酶、甘油三酯、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纖維蛋白原、國際標準化比值、左室舒張末期內徑、左室射血分數,病變血管支數、植入支架數量、支架總長度、支架最小直徑及類型,術后規(guī)律用藥、梗死后心絞痛、規(guī)律的體育鍛煉方面,建立Logistic回歸模型,對AMI患者pPCI術后再發(fā)心梗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結果:一、單因素分析1、患者一般臨床資料再發(fā)心梗組與未再發(fā)心梗組相比,在吸煙史、心功能(Killip)分級≥2等方面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然而,兩組間心率、舒張壓水平、收縮壓水平、飲酒史、糖尿病病史、高血壓病史和家族心血管病遺傳史等指標,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輔助檢查再發(fā)心梗組與未再發(fā)心梗組相比,在白細胞、中性粒細胞、血小板、入院肌酸激酶同工酶、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國際標準化比值等方面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然而,兩組間血紅蛋白、入院肌鈣蛋白I、甘油三酯、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纖維蛋白原、尿酸、肌酐、血鉀濃度、入院血糖、左室舒張末期內徑、左室射血分數等指標,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3、介入手術情況再發(fā)心梗組與未再發(fā)心梗組相比,在植入支架數量≥2、支架總長度、支架最小直徑等方面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然而,兩組間病變血管支數、支架類型等指標,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4、術后情況再發(fā)心梗組與未再發(fā)心梗組相比,在梗死后心絞痛、規(guī)律的體育鍛煉等方面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然而,兩組間術后規(guī)律用藥等指標,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二、多因素回歸心功能(Killip)分級≥2、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植入支架個數≥2、植入支架總長度、梗死后心絞痛是AMI患者pPCI術后再發(fā)心梗的的獨立危險因素,其中比值比值比(Odds Ratio,OR)依次為4.344(95%CI=1.585-11.905,P=0.004)、1.884(95%CI=1.125-3.153,P=0.016)、8.580(95%CI=1.254-59.687,P=0.028)、1.083(95%CI=1.032-1.137,P=0.001)、14.453(95%CI=5.023-41.587,P=0.000);而支架最小直徑和AMI患者pPC I術后再發(fā)心梗之間呈負相關性,OR值為0.093(95%CI=0.022-0.383,P=0.001)。結論:心功能(Killip)分級≥2、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植入支架個數≥2、植入支架總長度、支架最小直徑、梗死后心絞痛可能是AMI患者pPCI術后再發(fā)心梗的獨立影響因素。
【學位授予單位】:河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R542.2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9條
1 宋杰麗;曾錦培;陳次濱;;血漿總膽紅素濃度與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后支架內再狹窄的研究[J];嶺南心血管病雜志;2014年03期
2 劉文衛(wèi);江華;劉永勝;李婷;王萍;王煒娜;趙玉勤;周登明;朱通建;;冠心病PCI術后再狹窄患者IL-18基因多態(tài)性的研究[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3年23期
3 殷宇剛;王濱;;瑞舒伐他汀對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后再狹窄以及血脂和炎癥因子的影響[J];第二軍醫(yī)大學學報;2011年02期
4 喬亞京;張素清;高愛玲;;靜脈內溶栓和冠狀動脈內溶栓治療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106例療效觀察[J];中國醫(yī)藥;2007年07期
5 朱建國;楊新春;王樹巖;陳瑾;那開憲;;心肌梗死后患者再發(fā)心梗的臨床分析[J];中國醫(yī)刊;2007年07期
6 張潤懷;急性心肌梗塞的QT離散度與再發(fā)性心肌梗塞的關系[J];哈爾濱醫(yī)藥;2004年01期
7 ;不穩(wěn)定性心絞痛診斷和治療建議[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0年06期
8 陳紀林,關婷,陳玨,高潤霖,姚康寶,楊躍進,秦學文,喬樹賓;梗死后心絞痛臨床類型及與血管病變的關系[J];中華內科雜志;2000年09期
9 陳韻岱,呂樹錚,張金榮,劉文嫻,柳弘,朱小玲,張維東;冠狀動脈支架再狹窄預測因素的探討[J];中國介入心臟病學雜志;2000年01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韓杰;35例PCI術后再狹窄患者的臨床特點分析[D];新鄉(xiāng)醫(yī)學院;2014年
,
本文編號:
268812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xxg/2688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