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肺動脈栓塞后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動脈高壓的發(fā)病率及危險因素分析
本文關鍵詞:急性肺動脈栓塞后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動脈高壓的發(fā)病率及危險因素分析
更多相關文章: 肺動脈栓塞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動脈高壓 發(fā)病率 肺動脈收縮壓 危險因素
【摘要】:目的:本文通過前瞻性設計、定期隨訪以探討急性肺動脈栓塞(PTE)患者其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動脈高壓(CTEPH)的發(fā)病率及危險因素。方法:選取2008年1月到2013年1月入院經肺動脈造影(CTPA)或肺通氣灌注掃描確診住院且同期行超聲心動圖的肺栓塞患者,收集患者人口統(tǒng)計學資料、住院期間的診療信息、實驗室資料等。在出院后1個月、3個月、半年、1年、2年定期隨訪,具體內容包括臨床特征、CTPA、超聲心動圖,了解心功能、肺動脈收縮壓(PASP)及肺動脈血栓殘余情況。急性PTE患者經3個月以上抗凝治療后PASP≥37mm Hg且WHO心功能分級為Ⅱ-Ⅳ級;或PASP50mm Hg作為CTEPH的診斷標準。隨訪2年后依據是否進展為CTEPH將患者分為CTEPH組和非CTEPH組,比較兩組之間危險因素的差異。對單因素分析(t檢驗或卡方檢驗)P0.05的變量應用二分類Logistic回歸進行多因素分析,尋找CTEPH發(fā)生的危險因素。結果:1急性PTE后CTEPH的發(fā)病率最終共133例患者配合完成了2年的隨訪工作。在6個月時CTEPH的發(fā)生率為11.28%(15/133),隨訪達1年時CTEPH的發(fā)生率為9.02%(12/133),隨訪達2年時CTEPH的發(fā)生率為8.27%(11/133)。2急性PTE后肺動脈收縮壓的變化趨勢經2年的隨訪研究,共11例急性PTE患者進展為CTEPH。CTEPH組患者在PTE確診時平均PASP為80.73±34.04mm Hg,隨訪發(fā)現,在PTE確診后的6個月內其PASP有的升高,有的降低。在6個月時行超聲心動圖檢查示平均PASP為82.55±20.21mm Hg,12個月及24個月其平均PASP分別為81.00±20.48mm Hg(P0.05),83.91±18.15mm Hg(P0.05)。因此,CTEPH組患者在PTE確診后的6個月其PASP有的升高,有的降低,6個月后肺動脈收縮壓總體趨于穩(wěn)定。在非CTEPH組患者中,其PASP在PTE確診后的6個月總體呈下降趨勢,由24.90±27.51mm Hg降至7.21±15.94mm Hg(P0.05)。這些患者在12個月及24個月其平均PASP分別為2.49±9.37mm Hg(P0.05)、1.33±6.69mm Hg(P0.05)。因此,非CTEPH組患者其PASP在PTE確診后總體呈下降趨勢,在1年后肺動脈收縮壓趨于穩(wěn)定。3發(fā)生CTEPH的相關危險因素經單因素分析得出:男性(χ2=4.520)、下肢靜脈曲張(χ2=13.661)、既往PTE病史、復發(fā)PTE、肺動脈栓塞危險分層、PTE確診時PASP水平(t=-6.320)在CTEPH組與非CTEPH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將單因素分析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因素納入二分類反應變量的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復發(fā)PTE(OR=35.981)、下肢靜脈曲張(OR=24.541)、PTE確診時PASP水平升高(OR=3.174/20mm Hg)是急性PTE后CTEPH發(fā)生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結論:1研究顯示急性PTE后CTEPH的發(fā)生率為8.27%(11/133)。2通過對急性PTE患者的隨訪研究顯示CTEPH組患者其PASP在PTE診斷后6個月內有的降低,有的升高,6個月后的隨訪顯示PASP總體趨于穩(wěn)定;非CTEPH組患者其PASP水平在PTE確診后隨病程時間的延長逐漸降低,1年后PASP水平趨于穩(wěn)定。3復發(fā)PTE、下肢靜脈曲張、確診PTE時PASP水平為急性PTE后CTEPH發(fā)生的獨立危險因素。
【學位授予單位】:河北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R544.1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高敬,王淑萱,張肅西;急性肺動脈栓塞29例診治分析[J];臨床薈萃;2001年18期
2 于愛勤,尹波,王順強;術后急性肺動脈栓塞3例報告[J];山東醫(yī)藥;2001年15期
3 趙向彤,盧中秋,陳壽權;急性肺動脈栓塞的診斷與治療[J];浙江實用醫(yī)學;2001年03期
4 趙向彤,盧中秋,林錫芳,陳壽權;急性肺動脈栓塞[J];浙江醫(yī)學;2001年02期
5 汪勇 ,靳慧 ,程玉才 ,劉思海 ,陳軍 ,張新安;急性肺動脈栓塞48例誤診分析[J];中國綜合臨床;2002年10期
6 張銘,王斌,馬庭波,王立軍;21例急性肺動脈栓塞的診斷與治療[J];實用臨床醫(yī)學;2003年03期
7 王文生 ,王曉;骨科病人的急性肺動脈栓塞[J];河南外科學雜志;2004年06期
8 陳愛武,連麗紅,李卉;急性肺動脈栓塞搶救成功1例[J];四川醫(yī)學;2004年12期
9 張剛,李海濱,劉坤申;急性肺動脈栓塞16例臨床診治分析[J];臨床誤診誤治;2005年07期
10 金兆辰,吉木森,張國輝,李衛(wèi)東;產后并發(fā)急性肺動脈栓塞一例[J];江蘇醫(yī)藥;2005年07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達;陳小勤;崔俊濤;;螺旋CT在急性肺動脈栓塞中的診斷價值[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三屆全國放射學大會論文匯編(下冊)[C];2006年
2 黃求理;曾藝君;宋侃侃;朱雪君;范海波;吳安樂;;急性肺動脈栓塞的影像診斷與介入治療探討[A];第十次全國中西醫(yī)結合影像學術研討會暨全國中西醫(yī)結合影像學研究與診斷學習班資料匯編[C];2009年
3 王峰;張中和;紀東華;郎志謹;趙力;;經導管祛栓術治療急性肺動脈栓塞[A];中華醫(yī)學會第一次全國介入醫(yī)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1年
4 王哲;趙強;陳安清;周光華;;急性肺動脈栓塞的外科診治[A];第八屆華東六省一市胸心血管外科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5年
5 王達;陳小勤;崔俊濤;;螺旋CT在急性肺動脈栓塞中的診斷價值[A];中華醫(yī)學會放射學分會第八屆全國心胸影像學術大會暨河南省第十二次放射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6 陸煒;王李華;程國兵;胡雅國;姜明;;雙介入治療急性肺動脈栓塞的療效觀察[A];2012年浙江省外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2年
7 曾振國;;急性肺動脈栓塞時你怎樣評估心臟功能[A];中華醫(yī)學會第一屆重癥心臟全國學術大會暨第二屆西湖重癥醫(yī)學論壇、2013年浙江省重癥醫(yī)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13年
8 馮慶山;張紀偉;;急性肺動脈栓塞18例分析[A];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周圍血管疾病專業(yè)委員會第六屆換屆暨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4年
9 王恩江;王玨;孫東云;邵立娟;齊鵬濤;;急性肺動脈栓塞38例臨床分析[A];全國中西醫(yī)結合周圍血管病專題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5年
10 殷哲煜;連杰;張毅紅;白云燕;董曉秋;;超聲檢查在急性肺動脈栓塞診斷中的臨床價值[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次全國超聲醫(yī)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3條
1 衣曉峰;《急性肺動脈栓塞——從基礎到臨床》[N];健康報;2001年
2 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心內科主任醫(yī)師 胡大一;呼吸困難防急性肺動脈栓塞[N];保健時報;2008年
3 牟傳珍;介入療法搶救急性肺動脈栓塞[N];健康報;200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3條
1 王峰;機械祛栓治療急性肺血栓栓塞癥實驗和臨床研究[D];中國醫(yī)科大學;2006年
2 周運鋒;雙源CT對急性肺動脈栓塞及右心室功能的評價[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3 路軍良;國產機械祛栓器械治療急性肺動脈栓塞的實驗研究[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3條
1 邊競;急性肺動脈栓塞后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動脈高壓的發(fā)病率及危險因素分析[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5年
2 周欣;CTPA對急性肺動脈栓塞的臨床研究:評價栓塞程度、治療療效及三維重建技術[D];山西醫(yī)科大學;2011年
3 呂侯強;兔急性肺動脈栓塞血漿、支氣管肺泡灌洗液和肺組織勻漿中血栓素B_2、6-酮—前列腺素F_(1a)的變化及意義[D];河北醫(yī)科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20529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xxg/1205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