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了解青海省同德縣藏族自然人群感染乙肝病毒(HBV)基因型、血清亞型分布特征,并初步分析基因型與臨床類型之間的關系;了解青海省同德縣藏族自然人群感染HBV核心基因啟動子(BCP)T1762/A1764雙突變、前核(PreC)A1896突變的分布狀況并初步分析其與基因型、HBeAg狀態(tài)、臨床類型之間的關系。 方法:選取2006年經(jīng)青海同德藏族人群乙肝患病率調查發(fā)現(xiàn)的表面抗原(HbsAg)陽性的311份血清,通過提取核酸和巢式PCR擴增,獲得HBV S和C基因片段并直接測序。使用DNASTAR軟件,將樣本HBV S基因和C基因測序結果與GeneBank中的HBV參考株比對并進行系統(tǒng)發(fā)生樹分析,確定其基因型;依據(jù)樣本S基因序列推導出其氨基酸序列,根據(jù)HBV包膜蛋白S上的共同抗原決定簇α與第122、127,160位氨基酸確定其血清亞型;以參考序列AB033556為標準,將樣本C基因測序結果與之相比,確定是否發(fā)生BCP T1762/A1764雙突變、PreC A1896突變。最后,使用SAS 8.0軟件對結果進行統(tǒng)計分析,率的比較采用χ錯誤!未指定書簽。2檢驗及Fisher確切概率法。 結果: 1、311例來源于自然人群的HBsAg陽性血清中,S基因擴增陽性304例,擴增陽性率為97.8%;擴增產(chǎn)物測序成功298例,測序成功率為98.0%。C基因擴增陽性296例,擴增陽性率為95.2%; C基因擴增產(chǎn)物測序成功283例,測序成功率95.6%。S、C基因均擴增陽性并測序成功的271例,占311例HBsAg陽性血清的87.1%。 2、271例基因型可確定樣本中,C/D重組型261例,占96.3 %,C型基因10例,占3.7 %;血清ayw2亞型259例,占95.6%,adr亞型10例,占3.7%,adw2亞型2例,占0.7%。C/D重組基因型中,男性128例,女性133例;C基因型中,男性4例,女性6例,不同基因型的性別構成沒有差異(P=0.5745)。15歲組、15~組、30~組、50~組中C/D重組基因型分別有54、95、90、22例,C基因型分別有4、4、1、1例,不同基因型年齡別構成亦無顯著差異(錯誤!未指定書簽。P=0.3261)。 3、271例基因型可確定樣本中,免疫耐受期慢性乙肝126例,其中C/D重組基因型119例,C基因型7例; HBeAg陽性的慢性乙肝32例,其中C/D重組基因型32例,C基因型0例;非活動性慢性乙肝90例,其中C/D重組基因型88例,C基因型2例;HBeAg陰性的慢性乙肝23例,其中C/D重組基因型22例,C基因型1例;不同基因型的臨床類型構成沒有差異(P=0.3862)。 4、271例基因型可確定樣本中,發(fā)生BCP T1762/A1764雙突變的有56例,突變率為20.7%;其中,男性、女性分別為25、31,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4944);各年齡組人數(shù)分別為8、14、23、11,突變率隨年齡增加而增高(P0.005);C基因型與C/D重組型中分別為0、56,C/D重組型突變率高于C基因型( P=0.0294);HBeAg陽性者與HBeAg陰性者中分別為20、36,HBeAg陰性者突變率高于HBeAg陽性者(P0.0001);免疫耐受期慢性乙肝、非活動性慢性乙肝、HBeAg陽性慢性乙肝、HBeAg陰性慢性乙肝者中分別為12、29、8、7,差別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03),HBeAg陽性的慢性乙肝者BCP T1762/A1764雙突變發(fā)生率高于免疫耐受期的慢性乙肝者(P0.0001)。 5、271例基因型可確定樣本中,發(fā)生PreC A1896突變的有27例,占10.0%;男性、女性中分別為10、17,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201);各年齡組分別為5、10、8、4,差異沒有統(tǒng)計意義(P0.25);C基因型與C/D重組型中分別為0、27,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6053);HBeAg陽性者與HBeAg陰性者中分別為5、22,HBeAg陰性者突變率高于HBeAg陽性者(P0.0001);免疫耐受期慢性乙肝、非活動性慢性乙肝、HBeAg陽性慢性乙肝、HBeAg陰性慢性乙肝中分別為4、21、0、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01),其中非活動性慢性乙肝突變發(fā)生率高于免疫耐受期慢性乙肝(P0.0001)。 結論:青海省同德縣藏族人群感染HBV基因型以C/D重組型為主,血清型以ayw2為主;青海同德藏族人群感染HBV BCP T1762/A1764雙突變與PreC A1896突變流行程度相對較低;這兩種突變與HBeAg陰性有關,BCP T1762/A1764雙突變可作為預測該地區(qū)慢性乙肝病人結局的分子生物學標志。
【學位單位】:河北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09
【中圖分類】:R512.62;R450
【文章目錄】: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研究論文 青海同德藏族人群感染乙肝病毒基因型及變異的初步研究
前言
材料與方法
結果
附圖
附表
討論
結論
參考文獻
綜述 乙肝病毒感染自然史的研究進展
致謝
個人簡歷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戴曉彬;;胸腺肽α_1聯(lián)合乙肝轉陰方治療慢性乙肝65例[J];醫(yī)學信息(上旬刊);2011年07期
2 戈蕊;;爆炒動物內臟可能感染乙肝病毒[J];食品與健康;1999年10期
3 楊建宇;李楊;白樺;;經(jīng)方治療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研究進展[J];中國中醫(yī)藥現(xiàn)代遠程教育;2011年12期
4 李衛(wèi)國;;地榆升白片干預慢性乙肝病毒治療的不良反應研究[J];醫(yī)藥論壇雜志;2011年13期
5 蔣國美;;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護理[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2011年24期
6 周英;劉桂花;劉黎;;乙肝病毒DNA陽性患者的健康教育[J];中外醫(yī)療;2011年20期
7 ;新世紀攻克乙肝病毒的特色治療 國營廣州市穗康肝病研究治療中心[J];學問;2001年09期
8 王俊學;;乙肝患者要正確對待耐藥[J];健康天地;2011年08期
9 何華蘭;;慢性乙肝的健康教育[J];內蒙古中醫(yī)藥;2010年14期
10 張繼明;;慢性乙肝治療抗病毒是關鍵[J];肝博士;2011年04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傳新;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與宿主淋巴細胞HLA-I類分子關系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2 徐振華;X蛋白與p73對乙肝病毒轉錄復制的影響和肝癌相關新基因HCRP1的克隆與功能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2004年
3 劉韜韜;影響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預后的相關因素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4 孫世仁;轉錄因子FoxO3a在乙肝病毒復制中的作用及機制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9年
5 王甦;HBV基因組HNF3結合位點的突變對肝細胞核因子3β抑制HBV轉錄復制作用的影響[D];四川大學;2006年
6 陳素清;乙肝免疫球蛋白預防乙型肝炎病毒宮內感染的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7 石銘;乙型肝炎病毒拉米夫定耐藥株變異率快速檢測方法的建立及應用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8年
8 何曉文;乙型肝炎治療性疫苗的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05年
9 黃月華;乙肝病毒基因型和病毒變異與肝細胞癌的關系研究[D];南方醫(yī)科大學;2007年
10 馬瑞萍;乙肝病毒體外自然感染人骨髓間充質干細胞的研究[D];山東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嘉;乙肝病毒C基因區(qū)變異與機體細胞免疫功能關系的研究[D];天津醫(yī)科大學;2002年
2 牛紅梅;苯胺衍生物的氨氮氧化物的合成[D];天津大學;2007年
3 丁勁;TAT-乙肝病毒靶向核糖核酸酶的表達純化及其抗病毒活性的初步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軍醫(yī)大學;2003年
4 何永剛;應用噬菌體展示技術篩選Pres結合肽尋找乙型肝炎病毒特異性結合蛋白[D];蘭州大學;2006年
5 吳亞濱;乙肝病毒攜帶者外周血單個核細胞TLR2、4與乙肝病毒增殖的相關性研究[D];廣西醫(yī)科大學;2007年
6 祝美琴;拉米夫定阻斷乙肝病毒母嬰傳播的療效性及安全性的系統(tǒng)評價[D];廣西醫(yī)科大學;2010年
7 胡蓉;贛州地區(qū)乙肝病毒基因分型及其臨床相關性研究[D];南昌大學;2010年
8 楊慧;RNA干擾技術抗乙肝病毒的實驗研究[D];山西醫(yī)科大學;2005年
9 孫永紅;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與臨床病理分級分期的關系[D];蘭州大學;2008年
10 呂維紅;肝細胞凋亡相關蛋白FasL與乙肝病毒感染相關性研究[D];青島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
287603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xiaohjib/2876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