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藥對實驗性胃潰瘍愈合質(zhì)量的影響
發(fā)布時間:2020-04-23 21:55
【摘要】: 胃潰瘍是臨床常見病,雖然目前各種抗?jié)兯幬镏委熆蛇_到80%以上的愈合率,但愈合后復發(fā)一直是臨床的難題。幽門螺桿菌(HP)的持續(xù)存在及愈合不良是主要原因。1991年Tarnawski等在實驗性潰瘍的研究中首次提出了潰瘍愈合質(zhì)量(quality of ulcer healing, QOUH)的概念,指出潰瘍愈合不僅需要黏膜缺失的修復,更需要黏膜下組織結(jié)構(gòu)的修復、重建及功能的修復,并認為潰瘍愈合質(zhì)量低下是潰瘍復發(fā)的病理基礎。目前潰瘍病主要是以西藥制酸治療為主,制酸藥物雖能提高潰瘍的愈合率,但停藥后復發(fā)率也較高,故有學者認為與其潰瘍愈合質(zhì)量不高有關。近年有研究報告,不少中藥能針對多種機制提高潰瘍愈合的質(zhì)量,達到抗?jié)儚桶l(fā)的作用。本研究選擇了目前臨床應用較普遍的中、西抗?jié)兯幬锝∥赣兤皧W美拉唑,并建立實驗性乙酸致大鼠胃潰瘍模型,分別觀察兩藥對實驗性胃潰瘍愈合質(zhì)量各指標的影響,探討中西藥物治療胃潰瘍對愈合質(zhì)量的影響。 材料與方法 選用清潔級健康、性成熟、雄性Wistar大鼠72只,由浙江省藥品檢驗所實驗動物中心提供。 制備實驗性乙酸致大鼠胃潰瘍模型(72只):大鼠禁食24h,用4%的水合氯醛按1ml/100kg體重腹腔注射麻醉,常規(guī)消毒,自劍突向下沿腹中線剪口約2cm,自肝臟后找出胃,將胃移出腹腔,用微量注射器將0.02ml 99.5%的乙酸注射至胃竇部后壁漿膜下近肌層處,待出現(xiàn)直徑約3mm半透明的白斑后,將胃送還腹腔,以大網(wǎng)膜包裹,縫合腹膜、肌層和皮膚。制模后3天,模型組即處死,而各治療組大鼠分別以各自藥物治療。具體藥物和方法為生理鹽水組以生理鹽水1ml灌胃上下午各1次;奧美拉唑組以奧美拉唑按臨床等效劑量4mg/kg·d溶于磷酸緩沖液1ml灌胃上下午各1次,給藥14天;健胃愈瘍片組以健胃愈瘍片按臨床等效劑量600mg/kg·d溶于生理鹽水1ml灌胃上下午各1次,給藥14天;奧美拉唑聯(lián)合健胃愈瘍片治療組以奧美拉唑等量液1ml聯(lián)合健胃愈瘍片等量液1ml灌胃上下午各1次,給藥14天。觀察大鼠一般情況、胃標本大體情況并計算潰瘍指數(shù)和潰瘍抑制率后,取血標本以酶聯(lián)免疫法測定PGE2和EGF的濃度。以玻片刮取胃潰瘍周邊的胃黏膜,測定胃黏膜組織氨基已糖水平。剩下包括完整胃潰瘍的黏膜組織標本病理切片后HE染色,在切片上觀察胃黏膜組織學情況,并測定再生黏膜厚度、再生黏膜內(nèi)呈囊狀擴張的腺體之數(shù)量及肉芽組織內(nèi)的新生微血管數(shù)量。 應用SPSS16.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來表示,兩樣本均數(shù)間的比較使用T檢驗法,以P值小于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結(jié)果 生理鹽水對照組(NS組)、西藥奧美拉唑組(L組)、中藥健胃愈瘍片組(J組)及健胃愈瘍片與奧美拉唑聯(lián)合治療組(簡稱聯(lián)合治療組,L+J組)的潰瘍指數(shù)分別為25.24±16.44 mm2,16.05±13.20 mm2,26.11±23.60 mm2,18.39±13.14 mm2,及潰瘍抑制率分別為74.11%,83.54%,73.22%,81.13%;組織學觀察,NS、L組、J組及L+J組的再生黏膜厚度分別為4.56±0.82 mm,4.01±0.93mm,4.85±1.41 mm,4.99±1.20 mm,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NS、L組、J組及L+J組的胃黏膜內(nèi)呈囊狀腺體擴張數(shù)分別為10.11±4.91,5.22±3.31,9.64±3.53,8.00±2.41,L組的囊狀腺體擴張數(shù)相比對照組明顯減少(P0.01)。NS、L組、J組及L+J組的肉芽組織內(nèi)的新生血管數(shù)分別為19.89±6.55,22.33±6.87,25.18±7.70及28.67±3.77,L+J組的新生血管數(shù)相比對照組明顯增加(P0.01)。功能成熟度觀察,NS、L組、J組及L+J組的胃黏膜氨基已糖含量分別為28.25±5.87 mg/g蛋白,110.21±70.28 mg/g蛋白,38.14±22.68 mg/g蛋白,41.72±19.35 mg/g蛋白,L組及L+J組的氨基已糖含量相比對照組明顯增加(P0.01);NS、L組、J組及L+J組的血PGE2的濃度分別為91.70±37.76pg/ml,99.18±64.04pg/ml,126.18±76.84 pg/ml, 85.86±28.60 pg/ml;NS.L組、J組及L+J組的血EGF的濃度分別為80.25±22.60pg/ml,89.65±33.23 pg/ml,111.97±44.97 pg/ml,101.82±46.26pg/ml;血PGE2及EGF的濃度在各治療組和對照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而28天自然愈合組潰瘍抑制率達93.23%;潰瘍愈合質(zhì)量指標如再生黏膜的厚度(5.08±0.85mm)和肉芽組織內(nèi)的微血管數(shù)(40.17±7.47)、血EGF的濃度(176.99±55.33pg/m1)均高于各治療組,胃黏膜氨基已糖的水平(47.86±11.24mg/g蛋白)也較高。 結(jié)論 西藥奧美拉唑治療潰瘍快、短期愈合率高且可促進胃粘液的分泌,減少胃黏膜內(nèi)呈囊狀擴張的腺體數(shù)。中藥健胃愈瘍片治療潰瘍起效慢,短期愈合率不高,長期作用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中西藥聯(lián)合治療可促進胃粘液的分泌,增加胃潰瘍愈合時的新生血管數(shù),改善胃黏膜的局部血流循環(huán),從而有可能提高潰瘍的愈合質(zhì)量。此外,只要潰瘍因素不持續(xù)(或去除)條件下,標準觀察期內(nèi)即使不用藥潰瘍也可以自然愈合并可能達到高質(zhì)量的要求。
【圖文】:
向下沿腹中線剪口約Zcm,自肝臟后找出胃,將胃移出腹腔,用微量注射器將0.O2ml99.5%的乙酸注射至胃竇部后壁漿膜下近肌層處,待出現(xiàn)直徑約3mm半透明的白斑(見圖2.1)后,將胃送還腹腔,以大網(wǎng)膜包裹,縫合腹膜、肌層和皮膚。
陳舊手術(shù)疤痕切開腹腔,取出胃后沿胃大彎剪開,可在胃小彎后壁看到一個典型的鉆膜缺損,表面覆白苔,周圍鉆膜水腫(或在分離胃過程中發(fā)生胃潰瘍穿孔),,確認實驗性大鼠胃潰瘍模型成功建立(見圖2.2)。按此成模標準,預實驗中7只大鼠均制模成功。因此可認為乙酸致大鼠胃潰瘍模型成功率可達100%。諭示礴圖2.2制模成功后的胃潰瘍
【學位授予單位】:浙江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0
【分類號】:R573.1
本文編號:2638188
【圖文】:
向下沿腹中線剪口約Zcm,自肝臟后找出胃,將胃移出腹腔,用微量注射器將0.O2ml99.5%的乙酸注射至胃竇部后壁漿膜下近肌層處,待出現(xiàn)直徑約3mm半透明的白斑(見圖2.1)后,將胃送還腹腔,以大網(wǎng)膜包裹,縫合腹膜、肌層和皮膚。
陳舊手術(shù)疤痕切開腹腔,取出胃后沿胃大彎剪開,可在胃小彎后壁看到一個典型的鉆膜缺損,表面覆白苔,周圍鉆膜水腫(或在分離胃過程中發(fā)生胃潰瘍穿孔),,確認實驗性大鼠胃潰瘍模型成功建立(見圖2.2)。按此成模標準,預實驗中7只大鼠均制模成功。因此可認為乙酸致大鼠胃潰瘍模型成功率可達100%。諭示礴圖2.2制模成功后的胃潰瘍
【學位授予單位】:浙江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0
【分類號】:R573.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7條
1 張小紅;楊拯;徐艷;張曉;;內(nèi)源性因子對胃潰瘍的影響[J];胃腸病學;2008年06期
2 魏以召;張燕;楊拯;孟玲;張曉;;消化性潰瘍相關基因研究進展[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8年14期
3 姒健敏,錢云,吳加國;云母對實驗性胃潰瘍愈合質(zhì)量的影響[J];中國中藥雜志;2005年19期
4 姒健敏,吳加國,曹倩;胃潰瘍愈合質(zhì)量初探[J];中華消化雜志;2003年06期
5 錢云;姒健敏;吳加國;陳淑潔;朱有法;孫柯科;鄧燕勇;陳況;王良靜;劉瑋麗;;胃黏膜保護劑對實驗性胃潰瘍愈合質(zhì)量的影響[J];浙江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7年01期
6 喻長遠,鞠大宏,呂愛平;健胃愈瘍片對胃潰瘍大鼠胃黏膜上皮細胞凋亡及其相關調(diào)控基因表達的影響[J];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2003年03期
7 凌江紅;李家邦;申定珠;周兵;;健胃愈瘍顆粒對胃潰瘍復發(fā)大鼠胃組織核因子-κBmRNA及其蛋白表達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2006年03期
本文編號:263818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xiaohjib/263818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