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食管炎的高分辨率食管測壓特點分析
本文關鍵詞:反流性食管炎的高分辨率食管測壓特點分析,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山東大學》 2014年
反流性食管炎的高分辨率食管測壓特點分析
杜亞婷
【摘要】:研究背景: 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 RE)是常見的食管動力異常疾病,常見的癥狀為反酸、燒心及胸骨后疼痛等,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RE可合并食管粘膜的損害,若粘膜損害持續(xù)存在,可能導致Barrett食管,而Barrett食管是食管的癌前病變之一。近年來,RE發(fā)病率逐漸增高,關于RE的發(fā)病機制及治療等方面研究越來越多,但RE患者食管動力的高分辨率測壓表現(xiàn)則相對較少。食管高分辨率測壓可以描繪出食管運動異常的輪廓,幫助判斷食管體部、上食管括約肌(UES)、下食管括約肌(LES)及咽部運動功能,對疾病做出更細致的診斷和分類。 目的: 探討反流性食管炎(RE)患者的食管蠕動功能及下食管括約肌(LES)的壓力特點。 方法: 內鏡檢查確診RE的患者,根據(jù)洛杉磯分級標準(世界胃腸病大會,1994年)分為輕度RE組和重度RE組,與健康對照組分別行食管高分辨率測壓,分析食管測壓結果。結果: 1.RE患者與健康者之間UES平均靜息壓力、綜合松弛壓力無統(tǒng)計學差異,松弛完全,與咽部協(xié)調性好。 2.重度RE組與對照組比較,LES壓力顯著性降低(4.19±1.36mmHg vs.6.92±4.48mmHg P0.05),輕度RE組與對照組及重度RE組之間無統(tǒng)計學差異(5.20±1.90mmHg vs.6.92±4.48mmHg P0.05;5.20±1.90mmHg vs.4.19±1.36mmHg P0.05)。輕度RE組和重度R.E組分別與對照組比較,LRP4s顯著性降低(4.22±2.10mmHg vs.8.56±6.60mmHg P0.05;4.5±3.09mmHg vs.8.56±6.60mmHg P0.05),但兩組之間無統(tǒng)計學差異。重度RE組LESL較輕度RE組及對照組縮短(P0.05),輕度RE組與對照組之間無統(tǒng)計學差異。 3.重度RE組遠端收縮積分(DCI)較對照組及輕度RE組顯著降低(334.93±268.66mmHg.s.cm vs.989.30±439.91mmHg.s.cm P0.01;334.93±268.66mmHg.s.cm vs.732.0±191.71mmHg.s.cm P0.01),輕度RE組與對照組之間DCI無統(tǒng)計學差異。三組之間波前速度(CFV)無統(tǒng)計學差異。重度RE組遠端潛伏期(DL)較對照組顯著增加(7.09±0.97s vs.5.79±0.82s P0.01),較輕度RE組明顯增加(7.09±0.97s vs.6.22±0.63s P0.05),但輕度RE組和對照組之間無顯著性差異。 4.RE患者食管蠕動功能較正常對照組差,且重度RE組較輕度RE組食管蠕動減弱及蠕動失敗比例增加。 結論 1.高分辨率食管測壓比傳統(tǒng)4-8通道測壓系統(tǒng)更加直觀反映食管UES壓力、LES壓力及食管體部蠕動功能,操作、分析結果更加方便。 2.RE患者食管上段功能尚未明顯受損,功能障礙主要體現(xiàn)在食管下段及胃食管連接部分。 3.RE患者的LES功能較正常人低下,主要體現(xiàn)為:LES靜息壓力降低,抗反流機制減弱。 4.RE患者食管遠端蠕動功能較差,存在明顯的抗反流機制障礙,酸清除能力減弱,在其發(fā)病機制中可能發(fā)揮重要作用。 5.重度RE患者較輕度RE患者存在更明顯的食管動力異常,如食管遠端收縮積分低于正常組,亦低于輕度RE組。 6.由于LES壓力的降低,及食管蠕動功能減弱,使得RE患者的胃及十二指腸反流物在食管的滯留,食管酸、堿暴露時間延長,容易導致食管粘膜損傷。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R571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wǎng)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葉萍,李兆申,許國銘,盧任華,張梅琴,鄒多武,尹寧;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食管動力學臨床研究[J];第二軍醫(yī)大學學報;2001年03期
2 蔡聯(lián)英 ,梁列新 ,梁榮新 ,鄭琴芳;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食管動力的研究[J];廣西醫(yī)學;2002年07期
3 詹群珊;王立生;朱惠民;李時珍;譚慶紅;嚴建芬;;胡桃夾食管患者食管動力與精神心理因素相關性研究[J];河北醫(yī)學;2006年03期
4 陳焰,宋震亞,唐訓球,錢可大,杜勤;食管測壓在賁門失弛緩癥診治中的應用及評價[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4年04期
5 何明;;南陽市反流性食管炎的臨床流行病學研究[J];中華全科醫(yī)學;2012年01期
6 湯欣;張玫;孫書春;;胃食管反流病的食管動力障礙研究[J];實用醫(yī)學雜志;2009年03期
7 梁海清;王世和;王勇;;魯西北地區(qū)五年反流性食管炎臨床分析[J];實用醫(yī)學雜志;2013年06期
8 陳勝良;;亞太地區(qū)胃食管反流病的特點[J];胃腸病學;2009年12期
9 吳道宏;蔡昌豪;;胃食管反流病食管測壓的研究[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0年07期
10 朱春蘭;祝喜萍;;彌漫性食管痙攣的診治現(xiàn)狀[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8年23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何曉漢;汪春林;江陳生;;奧美拉唑與莫沙比利聯(lián)用在反流性食管炎中的應用[J];安徽醫(yī)藥;2010年08期
2 王萬卷;丁霞;文智英;師寧;李延偉;;反流性食管炎的中醫(yī)證候分類研究[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1年07期
3 袁家芳;;紅霉素治療返流性食管炎30例臨床觀察[J];重慶醫(yī)學;2009年03期
4 鄭舜華,崔儒濤;瓦楞平反膠囊治療胃食管反流病30例臨床觀察[J];長春中醫(yī)學院學報;1999年03期
5 林金坤 ,胡品津 ,陳為 ,何瑤 ,張曉光;胃食管反流病診斷方法及抑酸治療試驗評價[J];中國醫(yī)師雜志;2002年02期
6 李保東 ,劉福生 ,俞星火;帶蒂膈肌瓣翻轉術治療賁門失弛癥[J];中國醫(yī)師雜志;2002年07期
7 葉萍,李兆申,許國銘,鄒多武,尹寧;賁門失弛緩癥經(jīng)氣囊擴張與肉毒桿菌毒素聯(lián)合治療后的食管運動功能[J];第二軍醫(yī)大學學報;2001年06期
8 王君;鄒原;杜昱光;;干酪菌發(fā)酵液對豚鼠離體回腸的動力作用[J];大連醫(yī)科大學學報;2009年01期
9 劉素堅;;埃索美拉唑聯(lián)合硫糖鋁治療反流性食管炎的療效觀察[J];臨床醫(yī)學;2006年04期
10 魏貽強;;平逆護胃方治療反流性胃食管病42例的臨床療效觀察[J];光明中醫(yī);2007年10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艷瑜;胃動素、胃泌素和促胰液素對人類食管下括約肌的調節(jié)機制[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1年
2 孫韶龍;腸膽反流及腸道通透性與膽石成因之間的關系的實驗研究[D];中國醫(yī)科大學;2005年
3 丁召路;一、非糜爛性反流病發(fā)病機制探討 二、膈肌生物反饋對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療效研究[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06年
4 尚文璠;加味左金丸合膈肌生物反饋法治療胃食管反流病的作用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08年
5 張艷麗;非糜爛性反流病臨床特點及其內臟高敏機制的探討[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07年
6 劉靜;和胃降逆法治療肝胃不和型胃食管反流病的臨床研究及作用機制探討[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09年
7 余曉云;胃電刺激對藥物誘導的犬嘔吐癥狀和胃肌電活動的影響及其中樞機制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8 褚傳蓮;非糜爛性反流病的臨床特點及共聚焦激光顯微內鏡在其診斷中的應用[D];山東大學;2012年
9 趙鑫;肥胖與胃食管反流病的關系及肥胖大鼠食管下段菌群及乳桿菌種的變化的研究[D];中南大學;2011年
10 陳芷珉;PPI療效差的非糜爛性反流病的臨床特點、內臟高敏機制及治療的初探[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濤;加減半夏厚樸湯治療氣滯痰阻型反流性食管炎的臨床研究[D];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2 趙娣;腹腔鏡Nissen胃底折疊術治療胃食管反流病[D];吉林大學;2011年
3 余純梓;脾胃系疾病PRO量表之胃食管病模塊的研制與考核[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4 荊志強;疏肝調胃湯治療反流性食管炎肝胃不和型的臨床研究[D];陜西中醫(yī)學院;2011年
5 馮文濤;胃食管反流病相關危險因素分析[D];新疆醫(yī)科大學;2011年
6 楊明;反流性食管炎的中醫(yī)證候及證候要素分布規(guī)律研究[D];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7 薛英;健脾清降飲治療胃食管反流病脾虛濕熱證的臨床研究[D];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8 顧立梅;反流性食管炎的瘀熱證候特點分析及其與內鏡下表現(xiàn)的關聯(lián)性研究[D];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9 禹承伶;金小晶教授治療反流性食管炎的經(jīng)驗總結[D];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10 李曉暉;胃病2號顆粒治療反流性食管炎(肝胃郁熱證)的臨床研究[D];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侯鵬;吳志強;殷健;亢媛;;反流性食管炎的臨床流行病學調查[J];感染.炎癥.修復;2007年01期
2 許國銘,李兆申,鄒多武,劉婧,湛先保,謝蘇慶;上海地區(qū)成年人胃食管反流病流行病學調查 Ⅱ: 癥狀與胃食管反流病的關系[J];解放軍醫(yī)學雜志;1997年05期
3 張志雄,侯曉華;精神因素和應激對功能性胃腸疾病內臟感覺的影響[J];臨床消化病雜志;2002年06期
4 康文全,趙成忠,付劍云,劉偉茹;無效食管運動在胃食管反流病中發(fā)病作用的觀察[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4年04期
5 李芳;反流性食管炎和幽門螺桿菌關系的探討[J];實用全科醫(yī)學;2005年04期
6 何明;;南陽市反流性食管炎的臨床流行病學研究[J];中華全科醫(yī)學;2012年01期
7 趙晶京;房殿春;;幽門螺桿菌與胃食管反流病[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08年07期
8 周康年;侯立新;李爽;黃蘭蔚;崔永康;周紅;馮秋菊;;175例不同年齡組反流性食管炎回顧性分析[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08年11期
9 查慧;謝小平;侯曉華;;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酸反流與食管運動功能障礙的關系[J];胃腸病學;2006年01期
10 陳勝良;;亞太地區(qū)胃食管反流病的特點[J];胃腸病學;2009年12期
《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網(wǎng)數(shù)字出版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華大學 84-48信箱 大眾知識服務
京ICP證0404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出版許可證 新出網(wǎng)證(京)字008號
出版物經(jīng)營許可證 新出發(fā)京批字第直0595號
訂購熱線:400-819-9993 010-62982499
服務熱線:010-62985026 010-62791813
在線咨詢:
傳真:010-62780361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802020475號
本文關鍵詞:反流性食管炎的高分辨率食管測壓特點分析,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0097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xiaohjib/200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