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粒細胞及中性粒細胞型慢性鼻—鼻竇炎患者臨床對比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5-19 11:12
本文關鍵詞:嗜酸性粒細胞及中性粒細胞型慢性鼻—鼻竇炎患者臨床對比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目的:本文旨在探討在慢性鼻-鼻竇炎(chronic sinusitis,CRS)患者中以病變黏膜組織內(nèi)嗜酸性粒細胞(eosinophilie)浸潤為主和以中性粒細胞(neutrophils)浸潤為主進行分型,而后對比分析臨床癥狀、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及中性粒細胞百分比、外周血血清中總Ig E、變態(tài)反應、免疫病理學等各方面的臨床特征,尋求臨床快速分類的依據(jù),從而為鼻-鼻竇炎癥性疾病的分類治療提供理論依據(jù)。方法:首先,了解入院患者的現(xiàn)病史及既往史,如有無鼻塞、流涕、頭痛、頭暈、嗅覺減退、記憶力及聽力下降、注意力減退等;是否伴有哮喘、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排除可能對本試驗的影響。其次,給予血常規(guī)、鼻竇CT、前鼻鏡檢查、皮膚點刺試驗、外周血血清中總Ig E及完善各種術前常規(guī)檢查。最后,術后組織病理檢查中進行分型及手工計數(shù)嗜酸性粒細胞及中性粒細胞,以嗜酸性粒細胞浸潤為主或以中性粒細胞浸潤為主進行分型比較。具體如下:1.收集自2013年09月~2014年09月期間就診于安徽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臨床癥狀及鼻竇CT證實為慢性鼻-鼻竇炎伴或不伴鼻息肉的320例患者其中全部指標收集齊全有130例。記錄患者臨床癥狀;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和中性粒細胞百分比;皮膚點刺試驗結果中有無變應原、變應原種數(shù)及變態(tài)反應程度,了解變應原與鼻竇炎癥性疾病的發(fā)病關系;同時檢測患者外周血血清中總Ig E的表達。2.根據(jù)術后病理報告示炎癥細胞浸潤的種類分為嗜酸性粒細胞浸潤性鼻竇炎和中性粒細胞浸潤性鼻竇炎。以此分型對上述數(shù)據(jù)進行比較,結果應用SPSS19.0統(tǒng)計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及比較,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卡方檢驗(χ2)、Mann-Whitney Test(Z)、t檢驗(t)。結果:130例慢性鼻-鼻竇炎患者中術后病理檢查示以嗜酸性粒細胞浸潤為主的為100例,以中性粒細胞浸潤為主的為30例。年齡分布于6~76歲之間,嗜酸性粒細胞型中平均年齡為40.62歲;中性粒細胞型中平均年齡為34.07歲。嗜酸性粒細胞型:1.臨床癥狀中:鼻阻塞(90例)、鼻腔膿性分泌物(65例)、鼻黏膜充血(35例)、鼻息肉(60例)、頭昏、脹痛(56例)、嗅覺減退(49例)、記憶力下降(14例)、聽力下降(5例)、注意力下降(6例)。2.病理分型中:水腫型(56例)、纖維增生型(15例)、腺體增生型(21例)、間質(zhì)異性核細胞型(0例)、水腫+纖維增型(0例)、水腫+腺體增生型(8例)。中性粒細胞型:1.臨床癥狀中:鼻阻塞(28例)、鼻腔膿性分泌物(19例)、鼻黏膜充血(10例)、鼻息肉(13例)、頭昏、脹痛(21例)、嗅覺減退(16例)、記憶力下降(12例)、聽力下降(3例)、注意力下降(3例)。2.病理分型中:水腫型(17例)、纖維增生型(3例)、腺體增生型(8例)、間質(zhì)異性核細胞型(1例)、水腫+纖維增型(1例)、水腫+腺體增生型(0例)。嗜酸性粒細胞型與中性粒細胞型其他記錄結果對比統(tǒng)計分析如下:1.男女性別統(tǒng)計分析結果為:卡方檢驗χ2=2.503,P=0.114,P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2.CRSw NP及CRSs NP統(tǒng)計分析結果為:卡方檢驗χ2=1.222,P=0.269,P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3.變應原陽性數(shù)目統(tǒng)計分析結果為:卡方檢驗χ2=1.214,P=0.270,P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4.外周血血清總Ig E統(tǒng)計分析結果為:Mann-Whitney Test Z=-1.299,P=1.94,P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5.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百分比統(tǒng)計分析結果為:Mann-Whitney Test Z=-2.882,P=0.04,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6.外周血中性粒細胞百分比統(tǒng)計分析結果為:t檢驗t=0.396,P=0.694,P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1.外周血嗜酸粒細胞百分比與病理組織中嗜酸粒細胞及中性粒細胞浸潤程度有相關性,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與局部嗜酸性粒細胞浸潤度呈一致性,因而提示這組指標可作為初步判斷嗜酸粒細胞浸潤程度的指標。2.患者性別、外周血總Ig E、外周血中性粒細胞百分比、CRSw NP及CRSs NP、皮膚點刺試驗結果與免疫病理學中嗜酸粒細胞及中性粒細胞浸潤程度無明顯相關性。3.根據(jù)嗜酸性粒細胞浸潤為主和中性粒細胞浸潤為主進行分型治療,前者應用類固醇激素效果較好,而后者應用大環(huán)內(nèi)酯類抗生素效果較好,這也需要我們下一步術后隨訪來證實。分型治療的意義在于指導藥物治療及減少慢性鼻-鼻竇炎伴鼻息肉的復發(fā)率,提高療效以達到改善患者生存質(zhì)量的目的。接下來應對患者的預后與嗜酸粒細胞浸潤程度的相關性做進一步研究。
【關鍵詞】:慢性鼻竇炎 鼻息肉 嗜酸性粒細胞 中性粒細胞 IgE
【學位授予單位】:安徽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R765.2
【目錄】:
- 英文縮略詞表5-8
- 中文摘要8-11
- 英文摘要11-15
- 引言15-17
- 材料與方法17-26
- 實驗結果26-35
- 討論35-44
- 結論44
- 參考文獻44-49
- 附錄 個人簡歷49-50
- 致謝50-51
- 綜述51-57
- 參考文獻55-57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歐陽昱暉;張羅;韓德民;;慢性嗜酸細胞性鼻及鼻竇炎[J];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2010年01期
2 李鵬,李源,孫亞男;鼻黏膜纖毛損傷和功能障礙的病因及機制[J];國外醫(yī)學.耳鼻咽喉科學分冊;2005年04期
3 胡峗峗;王士禮;蔡昌枰;;變應性因素對慢性鼻-鼻竇炎影響的研究[J];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8年02期
4 劉爭;王恒;陸翔;游學俊;高起學;崔永華;;慢性鼻-鼻竇炎?跇藴视行缘闹、客觀評估[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7年05期
本文關鍵詞:嗜酸性粒細胞及中性粒細胞型慢性鼻—鼻竇炎患者臨床對比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7852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wuguanyixuelunwen/37852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