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封堵與外科手術治療膜周部室間隔缺損的療效對比
本文關鍵詞:介入封堵與外科手術治療膜周部室間隔缺損的療效對比,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介入封堵與外科手術治療膜周部室間隔缺損的療效對比
加入收藏夾 點擊:35 下載:3
目的:雖然外科手術是治療膜周部室間隔缺損的常規(guī)而成熟的方法,成功率高、死亡率低,但其創(chuàng)傷大,并發(fā)癥多,而作為新的手術方式----介入封堵術以其效率高、創(chuàng)傷小、并發(fā)癥少的優(yōu)點成了該領域國內外應用及研究的熱點。但其療效國內外報道褒貶不一,中遠期隨訪資料很少。本研究旨在應用病例回顧及隨訪研究的方法,通過對兩種治療方法的療效、安全性和并發(fā)癥的比較來對介入封堵術治療膜周部室間隔缺損的療效作一客觀分析。
方法:選擇具有較完整隨訪資料的1998年1月~2010年1月在山大一院心臟外科住院治療的膜周部室間隔缺損病385(年齡3~46歲)例,術前評估具有介入封堵治療適應癥的患者185例(介入組)和具有介入封堵指證而采取外科手術治療的患者200例(手術組)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病例對照研究,比較兩組術前一般情況(年齡、性別、體重、肺動脈壓力、室間隔缺損大小、心功能分級等),術中、術后情況(手術成功率、麻醉方式、手術時間、輸血量、住院時間、住院費用、術后恢復時間等),并發(fā)癥(瓣膜關閉不全、殘余漏、心律失常、溶血等)及隨訪轉歸情況(轉歸時間,,心臟結構及功能,近遠期療效等)情況。對監(jiān)測結果中的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兩組間均數(shù)的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率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加以統(tǒng)計分析。
結果:兩組均無死亡病例;兩組的術前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封堵術組的手術成功率(95.4%)較手術組低(100%),但手術及住院時間較短,機體功能恢復快。二者住院費用相近,封堵組術中及術后殘余分流發(fā)生率高,但程度輕,恢復快。溶血發(fā)生率、心律失常與手術組比較無差異,且上述并發(fā)癥多恢復迅速,無導致嚴重不良后果者;嚴重并發(fā)癥如Ⅲ度房室傳導阻滯、二次開胸及瓣膜關閉不全率相近;其他并發(fā)癥包括胸腔積液、術后感染等方面介入組發(fā)生率低。
結論:介入封堵術治療膜周部室間隔缺損作為一種新的技術與常規(guī)外科手術相比,具有成功率高、安全性大,嚴重并發(fā)癥少且恢復快,中期隨訪效果好的優(yōu)點,且創(chuàng)傷小易于為患者所接受,值得臨床推廣。采用介入封堵術治療室間隔缺損應明確手術適應癥,嚴格選擇病例,嚴格遵循治療原則及操作規(guī)范,采取個體化的治療方法,術后嚴密監(jiān)測,可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作者 李闊
學科專業(yè) 心胸外科學
授予學位 碩士
授予單位 山西醫(yī)科大學
導師姓名 梁智星
學位年度 2011
關鍵詞 先天性心臟病;室間隔缺損;導管封堵術;外科修補術
MeSH主題詞 室間隔缺損(Heart Septal Defects, Ventricular) 胸外科學(Thoracic Surgery) 房室傳導阻滯(Atrioventricular Block) 隨訪研究(Follow-Up Studies) 卡方分布(Chi-Square Distribution)
分類號 R654.2
同一導師論文 同一專業(yè)論文
本文關鍵詞:介入封堵與外科手術治療膜周部室間隔缺損的療效對比,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5706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waikelunwen/57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