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Dixon技術在下腰痛患者椎旁肌脂肪定量及相關因素分析中的臨床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2-01-05 17:36
目的:運用磁共振水-脂分離脂肪定量技術(q-Dixon)定量測量下腰痛患者椎旁肌脂肪信號分數(shù)(fat signal fraction,FSF)及橫截面積(Cross-sectional area,CSA),評價椎旁肌FSF及CSA與腰椎功能的相關性及其與腰椎間盤退變程度(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年齡、性別、體重指數(shù)(body mass index,BMI)及糖尿病之間的關系。方法:對69例下腰痛患者行腰椎常規(guī)磁共振序列掃描及q-Dixon序列掃描,于L3/L4椎間盤層面分別測定多裂肌、豎脊肌及腰大肌的CSA、FSF,運用Pfirrmann分級評估L3/4椎間盤退變程度(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采用日本骨科學會下腰痛評價量表(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進行腰椎功能評價,運用Spearman相關性分析JOA評分與椎旁肌的FSF及CSA間的關系;采用t檢驗分析不同性別間及糖尿病患者與非糖尿病患者間椎旁肌FSF及CSA間的差異,運用Spearm...
【文章來源】:蘭州大學甘肅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49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豎脊肌、多裂肌及腰大肌解剖位置圖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q-Dixon技術在下腰痛患者椎旁肌脂肪定量及相關因素分析中的臨床研究10肌及腰大肌的CSA均小于非糖尿病患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4、P<0.001、P=0.041)。不同性別及糖尿病/非糖尿病患者椎旁肌FSF與CSA的比較見表2。糖尿病及非糖尿病患者FSF與CSA比較見圖2。表2不同性別及糖尿病/非糖尿病患者椎旁肌FSF與CSA的比較例數(shù)(n)P豎脊肌多裂肌腰大肌FSF(%)CSA(mm2)FSF(%)CSA(mm2)FSF(%)CSA(mm2)性別男290.0010.142<0.0010.2460.0230.048女40糖尿病有140.0030.0140.001<0.0010.0370.041無55圖2非糖尿病患者及糖尿病患者FSF圖圖2A:男,60歲,無糖尿病病史,椎間盤Pfirrmann分級Ⅲ級。圖2B:男,61歲,糖尿病病程8年,椎間盤Pfirrmann分級Ⅲ級。測得糖尿病患者椎旁肌FSF值高于非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椎旁肌CSA小于非糖尿病患者3.5椎旁肌FSF與年齡、BMI及IDD的相關性分析Spearman相關性分析評價椎旁肌FSF與年齡、BMI及IDD的相關性,結果顯示,年齡與豎脊饑多裂肌及腰大肌的FSF均呈強相關(r=0.556,P=0.039、r=0.623,P=0.024、r=0.559,P=0.013);BMI與豎脊饑多裂肌及腰大肌的FSF呈中等程度相關(r=0.350,P=0.001、r=0.443,P<0.001、r=0.343,P=0.001);IDD與豎脊肌的FSF值呈中等程度相關(r=0.353,P=0.032),IDD與多裂肌的FSF值呈強相關(r=0.634,P=0.001),IDD與腰大肌的FSF值無明顯相關性。
不同IDD間椎旁肌FSF及CSA比較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糖尿病相關肌少癥的研究進展[J]. 詹瑩瑩,羅鑭,張楊,葛健康,詹光熙.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9(23)
[2]糖尿病肌少癥影像學研究進展[J]. 柳柏玉,查云飛. 磁共振成像. 2019(03)
[3]軀干本體感覺訓練用于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觀察[J]. 宋建霞,倪朝民,吳鳴,劉磊,昝明. 頸腰痛雜志. 2018(04)
[4]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J]. Chinese Diabetes Society;. 中國實用內(nèi)科雜志. 2018(04)
[5]椎間孔鏡TESSYS技術對腰椎間盤突出癥伴神經(jīng)根管狹窄患者療效、VAS及JOA評分的影響[J]. 劉東旗,申才佳,張敬堂. 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 2017(24)
[6]非特異性下腰痛評估量表、發(fā)病機制及診療的研究進展[J]. 沈崢嶸,王勇,吳哲. 中國臨床醫(yī)生雜志. 2017(08)
[7]后路手術對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椎體前緣高度比、椎體后緣高度及VAS評分的影響[J]. 秦文,陸文江,葉靜,張建忠. 廣東醫(yī)學. 2017(S2)
[8]慢性岡上肌腱損傷肌肉萎縮及脂肪浸潤的定量研究[J]. 王翔,屈瑾,雷新瑋. 國際醫(yī)學放射學雜志. 2017(04)
[9]腰椎小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源性慢性腰痛研究進展[J]. 程金輝,陳鋼. 江西醫(yī)藥. 2017(05)
[10]加味烏頭散火龍灸對寒濕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JOA及SF-36評分影響研究[J]. 周小芳,莊素芳. 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 2017(11)
碩士論文
[1]腰椎多裂肌核磁共振影像學改變在成人腰椎退變中分析[D]. 劉明.山東大學 2014
[2]腰椎間盤突出癥PRO量表的應用及與JOA量表的對比性研究[D]. 常程.北京中醫(yī)藥大學 2012
本文編號:3570781
【文章來源】:蘭州大學甘肅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49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豎脊肌、多裂肌及腰大肌解剖位置圖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q-Dixon技術在下腰痛患者椎旁肌脂肪定量及相關因素分析中的臨床研究10肌及腰大肌的CSA均小于非糖尿病患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4、P<0.001、P=0.041)。不同性別及糖尿病/非糖尿病患者椎旁肌FSF與CSA的比較見表2。糖尿病及非糖尿病患者FSF與CSA比較見圖2。表2不同性別及糖尿病/非糖尿病患者椎旁肌FSF與CSA的比較例數(shù)(n)P豎脊肌多裂肌腰大肌FSF(%)CSA(mm2)FSF(%)CSA(mm2)FSF(%)CSA(mm2)性別男290.0010.142<0.0010.2460.0230.048女40糖尿病有140.0030.0140.001<0.0010.0370.041無55圖2非糖尿病患者及糖尿病患者FSF圖圖2A:男,60歲,無糖尿病病史,椎間盤Pfirrmann分級Ⅲ級。圖2B:男,61歲,糖尿病病程8年,椎間盤Pfirrmann分級Ⅲ級。測得糖尿病患者椎旁肌FSF值高于非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椎旁肌CSA小于非糖尿病患者3.5椎旁肌FSF與年齡、BMI及IDD的相關性分析Spearman相關性分析評價椎旁肌FSF與年齡、BMI及IDD的相關性,結果顯示,年齡與豎脊饑多裂肌及腰大肌的FSF均呈強相關(r=0.556,P=0.039、r=0.623,P=0.024、r=0.559,P=0.013);BMI與豎脊饑多裂肌及腰大肌的FSF呈中等程度相關(r=0.350,P=0.001、r=0.443,P<0.001、r=0.343,P=0.001);IDD與豎脊肌的FSF值呈中等程度相關(r=0.353,P=0.032),IDD與多裂肌的FSF值呈強相關(r=0.634,P=0.001),IDD與腰大肌的FSF值無明顯相關性。
不同IDD間椎旁肌FSF及CSA比較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糖尿病相關肌少癥的研究進展[J]. 詹瑩瑩,羅鑭,張楊,葛健康,詹光熙.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9(23)
[2]糖尿病肌少癥影像學研究進展[J]. 柳柏玉,查云飛. 磁共振成像. 2019(03)
[3]軀干本體感覺訓練用于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觀察[J]. 宋建霞,倪朝民,吳鳴,劉磊,昝明. 頸腰痛雜志. 2018(04)
[4]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J]. Chinese Diabetes Society;. 中國實用內(nèi)科雜志. 2018(04)
[5]椎間孔鏡TESSYS技術對腰椎間盤突出癥伴神經(jīng)根管狹窄患者療效、VAS及JOA評分的影響[J]. 劉東旗,申才佳,張敬堂. 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 2017(24)
[6]非特異性下腰痛評估量表、發(fā)病機制及診療的研究進展[J]. 沈崢嶸,王勇,吳哲. 中國臨床醫(yī)生雜志. 2017(08)
[7]后路手術對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椎體前緣高度比、椎體后緣高度及VAS評分的影響[J]. 秦文,陸文江,葉靜,張建忠. 廣東醫(yī)學. 2017(S2)
[8]慢性岡上肌腱損傷肌肉萎縮及脂肪浸潤的定量研究[J]. 王翔,屈瑾,雷新瑋. 國際醫(yī)學放射學雜志. 2017(04)
[9]腰椎小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源性慢性腰痛研究進展[J]. 程金輝,陳鋼. 江西醫(yī)藥. 2017(05)
[10]加味烏頭散火龍灸對寒濕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JOA及SF-36評分影響研究[J]. 周小芳,莊素芳. 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 2017(11)
碩士論文
[1]腰椎多裂肌核磁共振影像學改變在成人腰椎退變中分析[D]. 劉明.山東大學 2014
[2]腰椎間盤突出癥PRO量表的應用及與JOA量表的對比性研究[D]. 常程.北京中醫(yī)藥大學 2012
本文編號:357078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waikelunwen/357078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