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jié)鏡下ACL重建保留與不保留殘端對脛骨骨道的影響
發(fā)布時間:2021-02-18 22:20
目的:關節(jié)鏡下前交叉韌帶(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手術中,殘端是否對脛骨骨道及膝關節(jié)穩(wěn)定性產(chǎn)生影響還存在爭議。本試驗通過測量前交叉韌帶重建中保留殘端組與不保留殘端組術后患者脛骨骨道的直徑與膝關節(jié)功能評分,明確ACL殘端對術后膝關節(jié)脛骨骨道的影響及移植物功能恢復的影響,進而明確殘端與術后膝關節(jié)穩(wěn)定性的關系,為手術失敗的二次翻修手術治療提供機會,指導臨床手術治療。方法:選取因前交叉韌帶損傷入我院行手術治療患者為研究對象,常規(guī)攝X線及MRI明確診斷。術前制定納入與排除標準,共計70例患者納入本研究,其中男54例,女16例,年齡1954歲。納入患者根據(jù)隨機對照原則分為保留殘端組與不保留殘端組。關節(jié)鏡下行前交叉韌帶重建手術,并根據(jù)分組進行殘端保留和不保留。所有患者統(tǒng)一取自體半腱、股薄肌腱作為移植物,術后1周、3月、6月復查X線,并根據(jù)X線測量脛骨正位、側位垂直于骨道縱軸的最寬處骨道硬化壁距離。術后1周、6月根據(jù)CT測量脛骨冠狀位與矢狀位距關節(jié)面2cm處脛骨骨道距離。以術后1周的骨道直徑作為參考值,計算不同時間段骨道對應的差值。術后兩...
【文章來源】:青島大學山東省
【文章頁數(shù)】:48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為保留殘端ACL重建術中,1b為不保留殘端ACL重建術中
上進行骨道的放大及測量,并計算脛骨骨道的增大程度。在軟件進行了校正放大倍基礎下,測量術后 1 周、3 月、6 月骨道最寬處垂直于脛骨骨道軸線骨道硬化壁距,分別測量脛骨正位和側位骨道最寬處直徑三次,并將六次結果取平均值作為最后骨骨道直徑。取 CT 下脛骨隧道最寬處層面,在進行校正放大倍數(shù)基礎下測量術后、6 月骨道冠狀位及矢狀位關節(jié)面 2cm 處骨道直徑。分別測量直徑三次,并將六結果取平均值作為最后 CT 下脛骨骨道直徑。術后 1 周測量的脛骨 X 線及 CT 下骨直徑作為參考值,將分別測得的不同時間段骨道直徑減去術后 1 周直徑得到的差值行分析,比較脛骨骨道隨時間變化,并比較保留殘端與不保留殘端對脛骨骨道的影。參照國外文獻,將絕對值大于 2mm,或者百分值大于 30%定義為骨道增寬[9, 16]。4.2 功能評估入選患者術后常規(guī)進行 3 個月、6 個月的主觀功能評分,包括膝關節(jié) Lysholm 功評分及 IKDC 分級[2, 6],比較保留殘端組與不保留殘端組在術后 3 月、6 月膝關節(jié)能評分不同,明確是否保留殘端對膝關節(jié)功能評分的影響。
圖 3 3a 為保留殘端術后 1 周復查 CT,3b 為同一患者術后 6 月 CT 統(tǒng)計學分析應用 SPSS22.0 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配對樣本進行同一組間不同時間段檢驗,使用 t 檢驗進行保留殘端組與不保留殘端組骨道比較,使用 Pearson’s χ2檢驗進行兩組骨道增寬陽性率檢驗,t 檢驗進行保留殘與不保留組術后功能比較。P<0.05 為差別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關節(jié)鏡下清除和保留斷裂前交叉韌帶殘端重建術后療效對比[J]. 姚楚亮,陳少文,楊焱鑫,王華仁,曾輝,陳杰,廖臻,楊炎彬. 中華全科醫(yī)學. 2015(04)
[2]自體、同種異體肌腱重建前交叉韌帶術后骨隧道擴大的對比研究[J]. 白正武,張明,賀業(yè)騰,閆新峰. 中華創(chuàng)傷雜志. 2012 (09)
[3]保留殘端纖維與剩余束重建前交叉韌帶的實驗研究[J]. 李志超,劉玉杰,石斌,鄔曉勇,朱娟麗,王志剛,李眾利. 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 2009(03)
[4]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骨隧道擴大的產(chǎn)生及轉歸的 MRI 隨訪結果[J]. 陳百成,孫然,王曉峰,邵德成,陸搏,陳競清. 中華外科雜志. 2007(02)
[5]關節(jié)鏡下保留韌帶殘端的前交叉韌帶重建[J]. 曾春,盧華定,蔡道章,宋炎成,謝黎峰. 中華創(chuàng)傷骨科雜志. 2010 (04)
本文編號:3040175
【文章來源】:青島大學山東省
【文章頁數(shù)】:48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為保留殘端ACL重建術中,1b為不保留殘端ACL重建術中
上進行骨道的放大及測量,并計算脛骨骨道的增大程度。在軟件進行了校正放大倍基礎下,測量術后 1 周、3 月、6 月骨道最寬處垂直于脛骨骨道軸線骨道硬化壁距,分別測量脛骨正位和側位骨道最寬處直徑三次,并將六次結果取平均值作為最后骨骨道直徑。取 CT 下脛骨隧道最寬處層面,在進行校正放大倍數(shù)基礎下測量術后、6 月骨道冠狀位及矢狀位關節(jié)面 2cm 處骨道直徑。分別測量直徑三次,并將六結果取平均值作為最后 CT 下脛骨骨道直徑。術后 1 周測量的脛骨 X 線及 CT 下骨直徑作為參考值,將分別測得的不同時間段骨道直徑減去術后 1 周直徑得到的差值行分析,比較脛骨骨道隨時間變化,并比較保留殘端與不保留殘端對脛骨骨道的影。參照國外文獻,將絕對值大于 2mm,或者百分值大于 30%定義為骨道增寬[9, 16]。4.2 功能評估入選患者術后常規(guī)進行 3 個月、6 個月的主觀功能評分,包括膝關節(jié) Lysholm 功評分及 IKDC 分級[2, 6],比較保留殘端組與不保留殘端組在術后 3 月、6 月膝關節(jié)能評分不同,明確是否保留殘端對膝關節(jié)功能評分的影響。
圖 3 3a 為保留殘端術后 1 周復查 CT,3b 為同一患者術后 6 月 CT 統(tǒng)計學分析應用 SPSS22.0 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配對樣本進行同一組間不同時間段檢驗,使用 t 檢驗進行保留殘端組與不保留殘端組骨道比較,使用 Pearson’s χ2檢驗進行兩組骨道增寬陽性率檢驗,t 檢驗進行保留殘與不保留組術后功能比較。P<0.05 為差別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關節(jié)鏡下清除和保留斷裂前交叉韌帶殘端重建術后療效對比[J]. 姚楚亮,陳少文,楊焱鑫,王華仁,曾輝,陳杰,廖臻,楊炎彬. 中華全科醫(yī)學. 2015(04)
[2]自體、同種異體肌腱重建前交叉韌帶術后骨隧道擴大的對比研究[J]. 白正武,張明,賀業(yè)騰,閆新峰. 中華創(chuàng)傷雜志. 2012 (09)
[3]保留殘端纖維與剩余束重建前交叉韌帶的實驗研究[J]. 李志超,劉玉杰,石斌,鄔曉勇,朱娟麗,王志剛,李眾利. 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 2009(03)
[4]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骨隧道擴大的產(chǎn)生及轉歸的 MRI 隨訪結果[J]. 陳百成,孫然,王曉峰,邵德成,陸搏,陳競清. 中華外科雜志. 2007(02)
[5]關節(jié)鏡下保留韌帶殘端的前交叉韌帶重建[J]. 曾春,盧華定,蔡道章,宋炎成,謝黎峰. 中華創(chuàng)傷骨科雜志. 2010 (04)
本文編號:304017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waikelunwen/304017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