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不愈合相關危險因素的回顧性研究分析
發(fā)布時間:2020-08-28 03:05
【摘要】:目的:盡管大量的臨床和動物實驗研究探討了影響骨折愈合的眾多因素,但目前尚缺乏較系統(tǒng)的研究。且排除這些因素骨折不愈合仍無法完全避免,因此骨折不愈合可能存在其他危險因素,查閱大量文獻發(fā)現(xiàn)眾多研究并沒有從實驗室檢查因素進行探索。因此,以上述研究為基礎并增加血液相關資料,通過回顧性分析骨折不愈合患者的病例資料與骨折愈合出院患者的病例資料進行對比分析,進一步探討骨折不愈合的危險因素。以期望為防止骨折不愈合的發(fā)生發(fā)展提供有力的依據(jù)。方法:回顧性收集2005年1月至2017年6月因骨折或骨折不愈合而至我院就診住院并行手術治療的患者,共計729例。按原骨折受損的部位,將全部患者分為兩組各四型。兩組分別為骨折不愈合組和骨折愈合組,四型為股骨型、脛腓骨型、肱骨型、尺橈骨型?傆223例骨折不愈合及506例骨折愈合的患者。收集的資料包括兩組患者的基本人口學信息包括(姓名,性別,年齡,BMI及吸煙飲酒史等);收集相關臨床資料,包括是否為開放性骨折,是否超關節(jié)固定,上次手術是否進行功能鍛煉,上次手術功能鍛煉時間,吸煙史,飲酒史,是否有高血壓,是否有糖尿病,是否有肝炎,史否使用抗心血管藥物,是否使用降糖藥,是否使用抗骨質疏松藥物,是否使用利尿藥,是否有輸血史,是否有藥物過敏史;收集患者實驗室化驗指標,包括血常規(guī)檢查(白細胞計數(shù),血紅蛋白計數(shù),血小板計數(shù),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及百分比,單核細胞計數(shù)及其百分比,嗜酸性粒細胞計數(shù)及其百分比,嗜堿性粒細胞計數(shù)及其百分比),血生化檢查(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結合膽紅素,總蛋白,球蛋白,堿性磷酸酶,肌酐,尿素氮,尿酸,入院葡萄糖,糖化血紅蛋白,總和膽固醇,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凝血功能(PT,APTT,纖維蛋白原),血型等指標。比較上訴指標在骨折不愈合與骨折愈合組之間是否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再將上訴部分指標進行分級,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歸方程分析骨折后患者發(fā)生骨折不愈合的相關危險因素。將上訴患者按原骨折部位分四型,四型部位的骨不連和骨折愈合組分別比較上訴指標,采用單Logistics回歸方程分析各型骨折患者發(fā)生骨折不愈合的相關危險因素。結果:總共納入729名研究對象,其中骨折不愈合組223人,骨折愈合組506人;股骨型253人(骨不連組78人,骨愈合組175人),脛腓骨型274人(骨不連組87人,骨愈合組187人),肱骨型95人(骨不連組24人,骨愈合組71人),尺橈型113人(骨不連組34人,骨愈合組79人)年齡上骨不連組(39.78±14.694)高于骨愈合組(37.02±16.18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身高、體重、BMI、性別、吸煙史、飲酒史、高血壓史、糖尿病史、肝炎史方面,骨愈合組與骨不連組無統(tǒng)計學意義上的差別;在是否為開放性骨折方面骨不連組(34.1%)高于骨愈合組(11.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是否超關節(jié)固定方面骨不連組(25.11%)高于骨愈合組(4.9%),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是否過早進行功能鍛煉方面骨不連組(30.9%)高于骨愈合組(13.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是否有輸血史方面骨不連組(20.6%)高于骨愈合組(4.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是否有藥物過敏史方面骨不連組(9.0%)高于骨愈合組(3.4%),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在是否使用抗利尿藥物,是否使用抗心血管藥物藥物,是否使用降糖藥物,是否使用骨質疏松藥物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血常規(guī)結果顯示: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骨不連組(4.10±1.933)高于骨愈合組(3.77±3.23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中性粒細胞百分比骨不連組(63%±12.4%)高于骨愈合組(60%±10.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嗜堿性粒細胞計數(shù)骨不連組(0.02±0.039)低于骨愈合組(0.03±0.04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在白細胞計數(shù),血紅蛋白計數(shù),血小板計數(shù),單核細胞計數(shù)及其百分比,嗜酸性粒細胞計數(shù)及其百分比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血生化結果顯示:結合膽紅素骨不連組(3.51±3.407)低于骨愈合組(10.07±8.206),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總膽紅素骨不連組(10.75±5.588)高于骨愈合組(3.49±3.29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白蛋骨不連組(43.23±4.217)低于骨愈合組(45.04±19.346),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球蛋白骨不連組(28.17±4.910)高于骨愈合組(26.99±4.97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在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堿性磷酸酶,肌酐,尿素氮,尿酸,入院葡萄糖,糖化血紅蛋白,總和膽固醇,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凝血功能結果顯示:纖維蛋白原含量骨不連組(3.04±0.950)高于骨愈合組(2.56±0.69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在入院凝血酶原時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計數(shù)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血型結果顯示骨不連組與骨愈合組(A型:29.1%V27.7%;B型19.3%V26.7%;O型43.5%V38.5%;AB型8.1%V7.1%)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骨折不愈合多因素Logistics回歸方程分析在校正年齡、是否吸煙、是否飲酒、是否有高血壓、糖尿病史因素后,發(fā)現(xiàn)CB、ALB、N%、FDP分別是骨不連的獨立危險因素。結合膽紅素≤2.8組,2.8-3.5組,3.5-4.2組骨不連的風險分別是≥4.2組的2.36倍(OR=2.36 95%CI:1.82 3.06 P=0.007),2.09倍(OR=2.0995%CI:1.78 2.89 P=0.009),1.35倍(OR=1.35 95%CI:1.09 1.98 P=0.012).白蛋白≤30組,30-38組,骨不連的風險分別是≥46組的2.46倍(OR=2.46 95%CI:0.75 8.05P=0.037),2.16倍(OR=2.16 95%CI:0.67 6.99 P=0.036),.中性粒細胞百分百的≥65%組,60%-65%組骨不連的風險是≤55%組1.52倍(OR=1.52 95%CI:0.74 2.78P=0.002).1.09倍(OR=1.09 95%CI:0.33 2.95 P=0.033).纖維蛋白原3.4組,2.6-3.6組骨不連的風險是=1.8組的1.55倍(OR=1.55 95%CI:1.05 1.94 P=0.005)1.14倍(OR=1.14 95%CI:0.59 1.67 P=0.045)兩組病人按骨折部位分為四型后按上訴臨床資料單因素Logistics回歸方程分析分別統(tǒng)計如下:股骨型:在性別,開放性損傷,超關節(jié)固定,術后提前功能鍛煉,吸煙,飲酒,高血壓,抗心血管藥物,是否有輸血史的差異性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骨不連組在年齡,體重,BMI,總膽紅素,肌酐,尿酸,中性粒細胞及其百分比和入院纖維蛋白情況均高于骨折正常愈合組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結合膽紅素,白蛋白,甘油三脂顯著低于正常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脛腓骨型:在是否超關節(jié)固定,開放性損傷,是否提前行功能鍛煉,是否有輸血史,是否有藥物過敏史之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骨不連組在總膽紅素,球蛋白,中性粒細胞及其百分比,入院纖維蛋白原均高于骨折愈合組且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結合膽紅素,白蛋白低于骨折愈合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肱骨型:在是否超關節(jié)固定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骨不連組總膽紅素較骨折愈合組高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合膽紅素比骨折愈合組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尺橈骨型:在是否為開放性損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骨不連組在總膽紅素,入院嗜堿性粒細胞,纖維蛋白原均高于骨折愈合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結合膽紅素,單核細胞計數(shù)均低于骨折愈合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骨折不愈合的危險因素眾多,年齡,總膽紅素,球蛋白,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及其百分比,纖維蛋白原水平較高以及結合膽紅素,白蛋白,甘油三脂,入院嗜堿性粒細胞計數(shù)較低的骨折患者更應警惕發(fā)生骨折不愈合的情況
【學位授予單位】:南昌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R683
本文編號:2807007
【學位授予單位】:南昌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R68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9條
1 洪鑫芳;賀媛;李紅;石海燕;曾強;;成人體重指數(shù)、腰圍與血脂異常的相關性研究[J];實用預防醫(yī)學;2015年03期
2 米滿;張世民;;骨折不愈合風險因素研究進展[J];國際骨科學雜志;2014年04期
3 李冀;趙偉超;關鵬飛;王舒新;葛欣昌;焦翔;陳長河;;長骨醫(yī)源性骨不連的臨床流行病學調查[J];中國骨與關節(jié)損傷雜志;2012年01期
4 李連華;劉智;孫天勝;任繼鑫;郭永智;張建政;王茂;李紹光;劉樹清;;62例脛骨干骨折骨不連的形成原因及治療[J];實用骨科雜志;2010年05期
5 李立志;梁勇;;肱骨干骨折骨不連的原因分析及治療[J];實用骨科雜志;2005年06期
6 梁雨田,張伯勛,盧世璧,陶笙,肖嵩華;經(jīng)皮自體骨髓移植治療骨折不愈合[J];中華骨科雜志;1999年12期
7 相元明,車尊軍,梁進;外固定器與胎兒骨植骨治療脛骨骨不連接[J];中國骨傷;1998年01期
8 劉玉杰,盧世璧,羅毅,張伯勛,何風春,昝世明,張永剛;周圍神經(jīng)嵌壓后脫髓鞘改變的實驗研究[J];中華顯微外科雜志;1997年04期
9 董天華;積極開展加速骨折愈合的研究[J];中華創(chuàng)傷雜志;1997年03期
本文編號:280700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waikelunwen/280700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