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在椎間盤退行性病變過程中,椎間盤內微環(huán)境中IL-1p表達的升高被認為是其重要的致病因素,而間充質干細胞治療椎間盤退行性病變也被認為是具有巨大潛力的治療策略。在眾多實驗中間充質干細胞都表現(xiàn)出良好的髓核細胞分化特性,以及體外實驗中良好的恢復椎間盤高度的能力,本實驗將從體外評價骨髓間充質干細胞(BMSCs)對白介素1p(IL-1β)干預后的髓核(NP)細胞保護修復能力。方法:1.實驗細胞的分離、培養(yǎng)和鑒定以及實驗分組。一型膠原,二型膠原的細胞免疫組化鑒定。取三代BMSCs通過流式細胞儀進行CD29、CD31、CD45、CD90位點鑒定細胞純度。實驗共分為三組:1.對照組:在無血清培養(yǎng)基條件下24 h后更換為含有完全培養(yǎng)基24h。2.炎性干預組(A組):在無血清培養(yǎng)基條件下加入IL-1β(20ng/ml)干預24h后更換為含有完全培養(yǎng)基24h。3.共培養(yǎng)組(B組):在無血清培養(yǎng)基條件下加入IL-1β(20ng/ml)干預24h后,更換含有完全培養(yǎng)基同時置入預先種入BMSCs細胞的transwell小室,共培養(yǎng)24h,三組實驗都分為2個階段,時間各24h。2.Realtime-PCR:BMSCs非接觸共培養(yǎng)下炎性干預的NP細胞中基因的表達。采用Realtime-PCR檢測三組獲得NP細胞的ADAMTS-4、5、7,MMP-3、13,TIMP-1的基因相對表達量。3.細胞凋亡的檢測:根據(jù)beyotime提供的Caspase-3活性檢測試劑盒說明書,對于三組細胞CASPASE-3的活性進行檢測。同時還對于三組細胞進行TUNEL染色,觀察三組細胞的TUNEL染色的活性,進行比較。BMSCs非接觸共培養(yǎng)下炎性干預的NP細胞凋亡比例變化。取各組NP細胞,使用Annexin V (PE)/PI流式試劑盒檢測凋亡的變化。在流式檢測中,加入直接共培養(yǎng)(C組),使用相同數(shù)量的GFP-BMSCs直接加入炎性因子損失的NP細胞中,觀察四組髓核細胞凋亡數(shù)量的變化。4.細胞遷徙的檢測:對于Ong/ml,10ng/ml,20ng/ml,50ng/ml濃度的IL-1β干預髓核細胞24h,將transwell板由換成8-μm孔徑的濾板,通過四組的比較,觀察BMSCs對于炎性損傷的NP細胞的遷徙能力。5.線粒體染色現(xiàn)象觀察:使用24孔提前鋪片,使用IL-1β(20ng/ml)干預NP細胞24h之后,加入使用帶有GFP熒光的BMSCs, GFP-BMSCs使用線粒體染料預染色,直接接觸共培養(yǎng)24h后,將細胞玻片取出在共聚焦顯微鏡下觀察。結果:1.NP細胞、BMSCs純度鑒定。BMSCs傳至第3代通過流式細胞儀通過CD29、 CD31、CD45、CD90位點鑒定細胞純度,BMSCs的流式鑒定結果顯示90%以上的BMSCs表現(xiàn)為CD29,CD90陽性,小于5%的BMSCs的CD31及CD45陽性,細胞純度較好。髓核細胞免疫組化顯示的二型膠原表達較好,符合NP細胞的膠原表達特點。2.Realtime-PCR結果,相比于對照組,A組中ADAMTS-4,ADAMTS-5, ADAMTS-7,MMP-13,MMP-3表達顯著升高,五組數(shù)據(jù)之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相比A組,B組各項退變指標基因表達量顯著降低,五組數(shù)據(jù)之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3.細胞凋亡檢測:三組細胞TUNEL染色顯示炎性刺激組(A組)髓核細胞凋亡明顯增加,BMSCs共培養(yǎng)組(B組)對于炎性因子導致的凋亡細胞的數(shù)量的增產生有效的抑制。在Caspase-3的檢測中,A組比較對照組caspase-3活性升高明顯,二者之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相比于A組,B組中Caspase-3活性下降,二者之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nnexin V (PE)/PI流式結果,與對照組相比,A組NP細胞在炎性因子刺激下凋亡增加明顯,二者之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jīng)過BMSCs間接共同培養(yǎng)(B組)后,相比于A組,NP細胞凋亡下降明顯,二者之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nnexin V(PE)/PI流式結果中,直接共培養(yǎng)的結果(C組)和間接共培養(yǎng)組(B組)對凋亡都有抑制作用,但兩者無統(tǒng)計學差異。4.BMSCs遷徙結果:通過考馬斯亮藍染色后BMSCs細胞數(shù)量的比較,可以發(fā)現(xiàn),IL-1β濃度的不斷升高,即隨著炎性因子對于髓核細胞損傷的程度不斷增加,BMSCs對于髓核細胞的遷徙能力不斷增強。四組數(shù)據(jù)之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5.線粒體一體化結果:從圖可以看出GFP-BMSCs可以通過隧道納米管,將線粒體傳輸進炎性損傷的NP細胞內,完成細胞之間的直接營養(yǎng)作用。結論:BMSCs可通過旁分泌的方式,有效降低炎性所致的NP細胞退變和凋亡的比例,說明BMSCs作為種子細胞在椎間盤退行性病變的治療中,對于椎間盤炎性環(huán)境的“治療”作用不可忽視。同時BMSCs可以炎性損傷的NP細胞進行遷移,說明BMSCs可以在椎間盤內炎性內環(huán)境嚴重的部位遷徙,發(fā)揮治療作用,以及我們觀察到在直接共培養(yǎng)的時候,BMSCs可以通過隧道納米管,向損傷的NP細胞傳輸線粒體,通過本實驗的設計可以一定程度上模擬體內干細胞治療過程,為更準確的研究干細胞治療機制提供條件。
【學位授予單位】:第二軍醫(yī)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R681.53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牛濤;陳伯華;胡有谷;;TRAIL在正常椎間盤細胞中的分布及表達[J];青島大學醫(yī)學院學報;2007年03期
2 王娜;田偉;趙丹慧;;基因治療椎間盤退變的實驗研究[J];國際骨科學雜志;2007年06期
3 孫建華;鄭啟新;;椎間盤組織工程種子細胞及細胞支架研究進展[J];國際骨科學雜志;2010年01期
4 張琦;錢濟先;;細胞移植治療椎間盤退行性變研究進展[J];國際骨科學雜志;2010年01期
5 劉少強;齊強;陳仲強;;Modic改變分子生物學研究進展[J];國際骨科學雜志;2012年06期
6 劉林;駱文遠;張超;宋玉鑫;舍煒;;兔退變椎間盤纖維環(huán)及髓核組織中的PG、MMP-3、TIMP-2表達變化及意義[J];重慶醫(yī)學;2014年17期
7 沈英英;林圣云;;間充質干細胞輸注治療再生障礙性貧血研究進展[J];甘肅中醫(yī)學院學報;2015年03期
8 王小虎;吳小濤;;椎間盤退變機制的研究概況[J];東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1年05期
9 丁曉明;徐寶山;伍耀宏;許海委;楊強;馬信龍;張春秋;李秀蘭;張揚;;PKH26熒光標記牛尾髓核細胞的實驗研究[J];天津醫(yī)藥;2014年09期
10 謝光友;呂富榮;楊海濤;;干細胞治療退變椎間盤組織再生的研究現(xiàn)狀及進展[J];生物醫(yī)學工程學雜志;2014年06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麗;hTERT基因修飾的椎間盤髓核細胞永生化研究及干細胞樣髓核細胞的分離鑒定[D];山西醫(yī)科大學;2011年
2 張彥男;脊索細胞體外誘導骨髓間充質干細胞定向分化及聯(lián)合性移植阻止兔椎間盤退行性變的實驗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3 權學民;益氣化瘀中藥結合BMSCs移植干預腰椎間盤退變的實驗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4 莊穎;組織工程椎間盤的體外初步構建及其生物學性能研究[D];第三軍醫(yī)大學;2011年
5 王海強;MicroRNA-155調控在人椎間盤退變中的作用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11年
6 張彥男;脊索細胞體外誘導骨髓間充質干細胞定向分化及聯(lián)合移植阻止兔椎間盤退行性變的實驗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7 高鋒;低強度脈沖超聲波促進人髓核細胞合成胞外基質功能性成分的體外實驗研究[D];蘇州大學;2011年
8 李喜功;人骨髓間充質干細胞與退變髓核細胞體外共培養(yǎng)的實驗研究[D];蘇州大學;2011年
9 李雄;雙節(jié)段頸人工椎間盤置換對下位椎間隙內壓力影響的生物力學實驗和臨床研究[D];中南大學;2007年
10 夏數(shù)數(shù);rhTGF-β_1與手法對兔頸椎間盤早期退變延緩作用及其機理研究[D];湖北中醫(yī)學院;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進珍;AMSCs復合殼聚糖復合支架移植對兔退變早期椎間盤內TNF-α、IL-1β的影響[D];山西醫(yī)科大學;2011年
2 徐遠;大鼠骨髓間充質干細胞與髓核細胞體外共培養(yǎng)的實驗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3 汪代東;GSH對H_2O_2誘導人髓核細胞死亡與基質破壞的保護作用[D];暨南大學;2011年
4 陳清河;組織工程髓核移植治療椎間盤退變的實驗研究[D];福建醫(yī)科大學;2011年
5 余小勇;SA-β-Gal引起腰椎軟骨終板退變機制的實驗研究[D];南昌大學;2011年
6 高希武;塞來昔布對大鼠腰椎間盤髓核退變影響的實驗研究[D];寧夏醫(yī)科大學;2010年
7 張琦;SOX9基因真核表達載體轉染誘導BMSCs分化為類髓核細胞[D];第四軍醫(yī)大學;2010年
8 周建國;一氧化氮對兔纖維環(huán)細胞生物學行為的影響[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9 高春生;脂肪間充質干細胞向髓核樣細胞定向分化的分子機制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10 張勇;GDF-5與兔椎間盤體外模型聯(lián)合誘導兔BMSCs向類髓核細胞分化的實驗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
本文編號:
255232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waikelunwen/2552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