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熱及熱休克蛋白對人角質形成細胞抗HPV感染的作用研究
【學位單位】:中國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年份】:2019
【中圖分類】:R759
【部分圖文】:
3 實驗結果1 溫熱刺激下 HaCaT 細胞蛋白質譜表達變化及生物信息學分析1.1 HaCaT 細胞受溫熱刺激后全局蛋白質譜變化檢測HaCaT 細胞分別分組為實驗組(44℃)和對照組(37℃),根據(jù)實驗方法所程完成三次獨立質譜檢測。質譜結果搜庫后共鑒定到 6670 個蛋白質,其中可蛋白質共 5307 個。以實驗組細胞質譜表達量/對照組細胞質譜表達量計算差異倍數(shù),設定閾值為 1.3 倍(大于 1.3 或小于 0.769),且三次獨立實驗進行獨立 t 檢驗,規(guī)定統(tǒng)計學差異閾值為 p<0.05。最終,獲得滿足上述篩選條件的可定白 630 個,其中上調蛋白質 251 個,下調蛋白質 379 個。差異蛋白質豐度與置如圖 1 所示。
相對比對照組 HaCaT 細胞,溫熱處理造成了實驗組細胞核糖體生物合成、RNA 代謝、蛋白質內質網定位、病毒核酸調控、細胞周期調控等生物學過程(BiologicalProcess, BP)的改變。如圖 2A 所示,這些生物學過程主要涉及了 RNA 結合、核糖體結構、輔酶結合以及細胞骨架蛋白結合等關鍵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 MF),從而影響了核糖體、胞內質膜系統(tǒng)、剪切體以及染色體等主要的細胞結構(CellularComponent, CC)。同時,對受溫熱刺激改變的全體蛋白質進行 KEGG(Kyoto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富集分析發(fā)現(xiàn)(圖 2B),近似于 GO 富集分析的結論,44℃溫熱刺激在 HaCaT 細胞中造成了對應的信號轉導通路改變。具體地,溫熱刺激造成了碳代謝、糖酵解與糖異生及氨基酸合成等代謝通路分子的變化;病毒致癌、人乳頭瘤病毒感染在內的多種病毒感染相關生理通路分子的改變;同時也造成了諸如緊密連接在內的細胞間粘附通路,內質網蛋白質處理在內的細胞內蛋白質定位等通路分子的變化。由此可見,總體上 44℃溫熱刺激在 HaCaT 細胞中主要造成了細胞代謝、蛋白質處理、細胞間相互作用、以及病毒生理相關的部分分子及其對應功能的改變。
17圖 3 44℃溫熱下 HaCaT 細胞上調差異蛋白的聚類分析與生理功能A 為上調蛋白質的層次聚類結果,Group1、2、3 分別表示三次獨立重復試驗中實驗組/對照組的蛋白質差異表達量。B 為上調蛋白質 K 均值聚類的結果,坐標軸代標不同蛋白質表達量數(shù)值距離差異,不同顏色代表不同的聚類群。C 為上調蛋白按照 K 均值聚類分組后 GO-BP 聚類分析結果,不同顏色代表對應的聚類群,Gene Count 代表參與到不同條目的基因個數(shù),Enrichment Score 代表不同條目的富集程度。相似地,對下調差異蛋白進行聚類分析,由 gap statistic 法與 WSS 法聯(lián)立計算可推測最佳聚類數(shù)目為 5。依次對分層聚類進行對應剪枝(圖 4A),對 K 均值聚類取 K 值為 5(圖 4B)所得聚類結果近似。選取魯棒性更好的 K 均值聚類結果進行GO-BP 富集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下調蛋白的 5 個亞群分別參與到了核糖體生物合成、RNA 代謝與病毒核酸調控、核酸轉運和穩(wěn)定性調控、物質代謝、細胞周期調控等生物學過程之中(圖 4C)。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郭慶;方圣;曾凡欽;李伯友;朱曉浚;譚國珍;;人角質形成細胞蛋白質雙向電泳技術的建立和優(yōu)化[J];中國現(xiàn)代醫(yī)學雜志;2008年23期
2 李承新,遲素敏,劉玉峰,萬業(yè)宏,王強;酪氨酸蛋白激酶抑制劑對正常人角質形成細胞增殖的影響[J];第四軍醫(yī)大學學報;2001年22期
3 蔣獻,王國興,周敏燕,馮云,吳琦,冉玉平;中波紫外線對人角質形成細胞分泌白介素-8的影響[J];四川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5年02期
4 張玲;羅敏;馬林琳;韓宏升;李瑪琳;;長波紫外線對無血清培養(yǎng)人角質形成細胞增殖的影響[J];昆明醫(yī)學院學報;2009年06期
5 史毓杰;曾抗;楊健;楊文林;;人角質形成細胞的體外改良培養(yǎng)及生物學特征[J];嶺南皮膚性病科雜志;2009年05期
6 康順愛;王志成;李艷博;郭彩霞;姚崇舜;李校X;龔守良;;姜黃素對紫外線氧化損傷人角質形成細胞的保護作用[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8年17期
7 王亭;楊雪瑩;何瑞;曹玉廣;;構樹總黃酮對長波紫外線引起人角質形成細胞損傷的防護作用[J];中華勞動衛(wèi)生職業(yè)病雜志;2005年06期
8 盧寧,劉玉峰,王剛,張海龍,趙小東;人角質形成細胞培養(yǎng)的實驗研究[J];中國美容醫(yī)學;2004年05期
9 史毓杰;江振友;陳琛;楊健;楊文林;;大蒜多糖對中波紫外線輻射后人角質形成細胞活性的影響[J];時珍國醫(yī)國藥;2012年03期
10 羅素菊;彭振輝;鄭焱;徐浩翔;曹振平;張磐諫;;正常人角質形成細胞維A酸受體γmRNA在依曲替酸處理前后的改變[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07年07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憲旗;馮捷;;體外培養(yǎng)銀屑病人角質形成細胞VEGF分泌[A];2003中國中西醫(yī)結合皮膚性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3年
2 鐘華;郝飛;夏汝山;翟志芳;張瑛;鐘白玉;唐書謙;;人角質形成細胞中半胱氨酰白三烯受體的表達和功能研究[A];2008全國中西醫(yī)結合皮膚性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8年
3 方圣;郭慶;曾凡欽;李伯友;;人角質形成細胞蛋白質雙向電泳技術的建立和優(yōu)化[A];中華醫(yī)學會第14次全國皮膚性病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8年
4 鐘華;郝飛;夏汝山;鐘白玉;唐書謙;翟志芳;張瑛;;人角質形成細胞中半胱氨酰白三烯受體的表達和功能[A];中華醫(yī)學會第14次全國皮膚性病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8年
5 王曉艷;杜娟;張建中;;過氧化氫對正常人角質形成細胞的氧化損傷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第14次全國皮膚性病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8年
6 王麗華;彭代智;劉敬;周新;王勇;何升東;何斌;鄭必祥;董征學;;不同質粒導入人角質形成細胞的實驗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燒傷外科學分會2009年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9年
7 王麗華;彭代智;劉敬;周新;王勇;何升東;何斌;鄭必祥;董征學;;不同質粒導入人角質形成細胞的實驗研究[A];第八屆西南五省一市燒傷整形學術會議暨貴州省醫(yī)學會燒傷整形分會2010年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10年
8 王懿娜;方紅;吳煒;彭國平;;UVB誘導人角質形成細胞衰老的作用與端粒酶表達無關[A];2009年浙江省皮膚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9年
9 王懿娜;方紅;吳煒;彭國平;;UVB誘導人角質形成細胞衰老的作用與端粒酶表達無關[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五次全國皮膚性病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9年
10 周慨武;羅奇志;黃麗華;宋華培;豐海能;趙雄飛;;無血清、無滋養(yǎng)層培養(yǎng)的人角質形成細胞生物學特征[A];全國危重燒傷患者早期復蘇對策專題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2條
1 張中橋;人角質形成細胞培養(yǎng)有新方法[N];健康報;2005年
2 張中橋;人角質形成細胞研究有進展[N];中國醫(yī)藥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孫宇哲;溫熱及熱休克蛋白對人角質形成細胞抗HPV感染的作用研究[D];中國醫(yī)科大學;2019年
2 史毓杰;鬼臼毒素固體脂質納米粒對人角質形成細胞增殖和凋亡作用的研究[D];南方醫(yī)科大學;2008年
3 王平;中波紫外線輻射損傷人角質形成細胞的分子機制研究[D];南京醫(yī)科大學;2005年
4 馬翠玲;HPV16E6/E7對人角質形成細胞的生物學特性及其生長調控因子的影響[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0年
5 郁博;糖皮質激素及TNF-α對人角質形成細胞GRα/GRβ、NF-κB/IκB表達的影響[D];第三軍醫(yī)大學;2008年
6 涂紅琴;幾種抗炎藥物在人角質形成細胞IFN-γ信號轉導途徑中作用位點的研究[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09年
7 涂穎;UVB及其誘導合成的DNA-PKcs-SIN1復合物激活PI3K/Akt/mTOR細胞信號通路在皮膚腫瘤發(fā)病機制中的作用研究[D];昆明醫(yī)科大學;201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戴明;金黃色葡萄球菌對人角質形成細胞Toll樣受體2及β-防御素-3影響的研究[D];青島大學;2018年
2 馬亞萍;白紋伊蚊唾液34K2重組蛋白在DENV2感染人角質形成細胞中的生物學功能初探[D];貴州醫(yī)科大學;2017年
3 李薇;長波紫外線對人角質形成細胞和成纖維細胞的形態(tài)、數(shù)目及誘導型一氧化氮合酶表達的影響[D];中南大學;2007年
4 郭梅艷;UVB對人角質形成細胞的損傷及硒的保護作用研究[D];暨南大學;2007年
5 程俊霖;人參皂苷對衰老小鼠皮膚和人角質形成細胞的抗衰老研究[D];四川大學;2005年
6 孫百慧;晚期氧化蛋白產物誘導人角質形成細胞凋亡機制的研究[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6年
7 鄭斯文;mGluR6通過ERK通路調節(jié)人角質形成細胞的吞噬功能[D];大連醫(yī)科大學;2016年
8 李乃浩;白癜風發(fā)病特點臨床研究及肌球蛋白X對人角質形成細胞絲狀偽足形成的影響[D];大連醫(yī)科大學;2013年
9 張瑞芳;TNF-α、IFN-γ誘導人角質形成細胞β-防御素表達的實驗研究[D];山西醫(yī)科大學;2007年
10 余斌;IP-10及納米脂質體槲皮素對人角質形成細胞的效應[D];鄭州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282497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pifb/2824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