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狀皰疹臨床觀察及T細胞亞群和病毒載量的相關性分析
發(fā)布時間:2017-04-01 19:11
本文關鍵詞:帶狀皰疹臨床觀察及T細胞亞群和病毒載量的相關性分析,,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背景 帶狀皰疹是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 VZV)引起的,以紅斑、簇集性水皰以及疼痛為主要體征及癥狀的病毒性皮膚病。高發(fā)人群集中在50歲以上中老年人、免疫缺陷患者以及使用免疫抑制劑的患者等。日本的一項回顧性調查顯示,從1998到2008年,日本國內平均帶狀皰疹發(fā)病率4.15/1000人年,發(fā)病率逐年上升,發(fā)病人群也趨于年輕化,這與近年來糖皮質激素及免疫調節(jié)類藥物的廣泛使用關系密切。在美國,90%以上成人對于帶狀皰疹易感,近30%的人一生之中至少會患一次帶狀皰疹,同時每年約有100萬帶狀皰疹新發(fā)病例,其中5萬到6萬患者都需要進行住院治療,如此高的易感性以及由此產生的醫(yī)療負擔不容小覷。對于患腫瘤、免疫性疾病或使用免疫抑制劑的患者,發(fā)病率更高,發(fā)病及并發(fā)癥情況也更加嚴重,甚至復發(fā)的概率也會高許多。對于移植術后患者的研究顯示,固體器官移植術后帶狀皰疹的總發(fā)病率為8.6%,其中肝移植5.7%,腎移植7.4%、肺移植15.1%,心臟移植16.8%。對1145名紅斑狼瘡患者的回顧性調查表明,曾合并帶狀皰疹者51人,發(fā)病率4.45%。帶狀皰疹屬于不完全免疫,正常人僅有4%復發(fā)概率,但對于免疫功能異常的患者(如紅斑狼瘡、癌癥、移植術后使用免疫抑制劑的患者),不僅復發(fā)率升高,且更容易發(fā)生高熱、感染、潰瘍、基礎疾病加重等情況。目前報道的關于帶狀皰疹的流行病學調查均來自于國外,我國尚未見有區(qū)域范圍的帶狀皰疹流行病學調查。 造成水痘以及帶狀皰疹的VZV屬人類皰疹病毒3型,是一種α皰疹病毒,直徑100-200nnm,遺傳物質為雙鏈DNA,表面為對稱的20面體,外附一層包膜,具有親皮膚和神經的特性,研究稱其還對CD4+T淋巴細胞以及CD8+T淋巴細胞有嗜淋巴細胞的特性。VZV初次感染進入皮膚的感覺神經末梢后,沿著脊髓后根或三叉神經節(jié)神經纖維向中心移動,以一種持久潛伏的形式長期存在于脊神經或顱神經感覺神經節(jié)中。當人體免疫力低下,或受到一些非特異性的刺激(如:感冒、勞累、飲酒、患病、月經等)后,病毒再次活動,生長繁殖,致使受侵犯的神經節(jié)發(fā)炎、壞死,產生神經痛,同時再活化的病毒從一個或數(shù)個相鄰的神經節(jié)沿相應的感覺神經纖維傳播到皮膚,造成單側分布的紅斑基礎上的簇集性水皰(即帶狀皰疹)。對于帶狀皰疹的確診我們目前多依賴臨床經驗,但有時難以鑒別帶狀皰疹與其他皰類疾病(如單純皰疹、天皰瘡等),已有學者提出可提取患者皰液來檢測VZV DNA,這樣的診斷會更加客觀,但是臨床上也有頓挫型帶狀皰疹[所謂頓挫型帶狀皰疹(foster sine herpete ZSH)是指那些在相應皮區(qū)有疼痛但無皮疹出現(xiàn)的、經過病毒學實驗證實含有VZV的帶狀皰疹],這種情況下無皮疹出現(xiàn),也就不可能提取患者皰液,因此又有人提出了采集患者血液檢查VZV DNA的方法,采集皰液檢查VZV DNA雖然方便,但標準化不易把握,不利于統(tǒng)一標準下的VZV DNA比較,相比較而言,血液檢查VZV DNA既方便可行,減少污染可能,又便于實驗研究的保存及檢測。我們常規(guī)推測僅有急性期患者血液中可以檢測到VZV DNA,但事實上在正常個體體內,也有一定比例的VZV DNA檢出率,而且由于檢測方法及人群的不同,VZV的檢出率波動范圍很大(16%—100%),在持續(xù)隨訪帶狀皰疹患者中,急性期后的第6個月,仍能在絕大多數(shù)患者的全血中檢測出VZV DNA,且含量高低與神經癥狀恢復的時間長短有一定的相關性,甚至有人在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患者體內也檢測出了VZV DNA及其基因的陽性表達,并據(jù)此推測PHN患者的神經節(jié)中存在較高水平的VZV,且會不斷滲入至外周血單個核細胞內。而對于帶狀皰疹患者唾液中VZV DNA的檢測顯示,患者唾液中也含有可檢測含量的VZV DNA,且在疾病早期,患者唾液中VZV DNA含量可能與疼痛程度有一定聯(lián)系。 目前,高齡是帶狀皰疹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而造成帶狀皰疹的發(fā)生率隨年齡而升高的原因,還是隨著年齡增長,免疫系統(tǒng)的功能逐漸減弱。T淋巴細胞是機體細胞免疫系統(tǒng)中最重要的一類細胞群,在正常機體中,各T淋巴細胞亞群相互作用,并維持一定的平衡,以確保免疫功能的正常發(fā)揮,當其數(shù)量和功能發(fā)生異常時,可導致機體免疫系統(tǒng)功能紊亂,使機體感染病毒的機會增加。在病毒的致病過程中,VZV特異性T細胞免疫反應在初發(fā)感染的恢復階段以及預測病毒再活化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對于人淋巴組織重建聯(lián)合免疫缺陷小鼠模型(SCID-hu mouse model)的研究中,VZV對于人類CD4+及CD8+T細胞有嗜淋巴細胞特性,其致病機理與其他嗜淋巴及嗜神經性的皰疹病毒類似。使用感染了病毒的組織培養(yǎng)細胞提取物孵育外周血單個核細胞后,發(fā)現(xiàn)T細胞能識別提取物中的多種蛋白(包括糖蛋白、病毒粒子的調節(jié)蛋白、結構蛋白以及病毒復制所需的非結構蛋白等)。在艾滋病患者中,VZV是在CD4+T細胞下降后首發(fā)的機會性感染。在猴皰疹病毒(Simian varicella virus, SVV)感染恒河猴模型的試驗中,CD8+T細胞的缺乏可導致病毒載量的輕微升高,及病毒血癥時間延長,CD4+缺乏的動物會有抗體及CD8+T細胞反應的延遲及降低,而B細胞的缺乏并未改變疾病的嚴重程度。對帶狀皰疹患者進行外周血T細胞亞群的檢測,結果CD4+、CD3+T淋巴細胞顯著降低,CD8+T淋巴細胞有升高趨勢,CD4/CD8比值下降,CD4+T淋巴細胞降低早于CD3+T淋巴細胞和CD8+T淋巴細胞出現(xiàn),推測CD4+T細胞功能受抑制是長期潛伏于神經后根的VZV再活化,產生疾病的主要原因,同時CD4+T細胞表面CD28表達率也顯著降低,說明帶狀皰疹患者不僅存在CD4+T細胞數(shù)量進行性減少,還存在活化功能障礙(CD28分子表達下降是CD4+T細胞活化功能障礙的重要表現(xiàn)之一,缺乏CD28的CD4+T細胞即使結合了抗原肽-MHC分子也不能被活化,呈“無能”狀態(tài))。 鑒于我國對于帶狀皰疹相關流行病學研究的缺乏,以及細胞免疫對于帶狀皰疹發(fā)病的重要作用,我們首先對5年內本院401例帶狀皰疹病例進行綜合分析,了解帶狀皰疹患者住院情況及影響因素,在此基礎上,對急性期帶狀皰疹患者進行臨床特征、T細胞亞群及VZV DNA含量的相關性分析,以期為帶狀皰疹診療活動提供臨床及實驗室依據(jù)。 目的 采用線性回歸模型以及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帶狀皰疹患者住院情況及影響因素,為臨床帶狀皰疹的診斷、治療及預后提供相關依據(jù)。對急性期帶狀皰疹患者進行臨床特征、T細胞亞群以及VZV DNA含量的相關性分析,總結推測與帶狀皰疹臨床特征相關的實驗室指標,為指導臨床工作提供實驗室依據(jù)。 方法 1、收集本院自2006年12月31日至2011年12月31日五年期間,以帶狀皰疹為診斷的住院病歷401例,記錄患者的性別、年齡、發(fā)病部位、入院前病程、基礎疾病史、抗病毒方案、抗病毒療程、是否激素使用、住院天數(shù)、入院時皮疹情況、并發(fā)癥情況、出院情況、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PHN)發(fā)生情況、入院科室以及出院時間,采用SPSS13.0軟件對各研究變量進行線性回歸模型、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以及其他相關統(tǒng)計學分析。 2、選取2013年3月-2013年8月期間于我院門診及病房就診的41例急性期帶狀皰疹患者,評估病情后檢測其外周血T細胞亞群(CD3+T細胞百分比、CD4+T細胞百分比、CD8+T細胞百分比以及CD4/CD8T細胞比值)以及VZV病毒載量情況,采用SPSS13.0軟件分析患者臨床特征、T細胞亞群及外周血病毒載量間的相關關系。結果 1、采用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與住院天數(shù)相關的因素有:年齡、抗病毒療程、影響免疫的疾病病史、發(fā)病部位、入院科室、原皮疹情況;與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相關的因素有:年齡、原皮疹情況、入院科室;與出院情況相關的因素有:性別、入院科室及PHN發(fā)生情況;入院前病程及出院情況均可影響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發(fā)生。 2、對帶狀皰疹臨床特征進行分析,除水皰數(shù)目外,其他四項(水皰簇數(shù)、疼痛程度、紅斑面積、病情評分)均表現(xiàn)出與CD3+T淋巴細胞百分比、CD4+T淋巴細胞百分比以及CD4/CD8的顯著相關;水皰數(shù)目、水皰簇數(shù)、水皰變化、紅斑面積、病情評分、外周血單個核細胞中VZV DNA含量在病情分級不同的患者中顯示有顯著差異;患者外周血單個核細胞中VZV DNA含量與免疫疾病病史、疼痛時間明顯相關。結論 1、患者年齡、就診時皮疹情況可影響帶狀皰疹的恢復時間以及并發(fā)癥發(fā)生,因此,高齡及未能及時治療的患者需予特別關注; 2、入院前病程較長及未完全治愈即出院的患者,發(fā)生PHN的可能性較高,對其治療應足量足療程,同時兼顧個體差異;患有影響免疫疾病的患者住院時間明顯長于正;颊,恢復時間較慢,需要根據(jù)患者情況予以個體化治療; 3、帶狀皰疹患者的臨床指標及實驗室指標均隨年齡不同而有差異,年齡越大的患者臨床表現(xiàn)越嚴重,外周血單個核細胞中的病毒載量越多,恢復時間也越長,治療方面需加以注意;病情嚴重的患者細胞免疫受到抑制,病毒載量較高,因此推測恢復時間較長; 4、患者臨床特征、T細胞亞群及外周血病毒載量之間有密切相關性,深入研究后,可以通過患者的臨床特征推測患者的T細胞免疫以及體內病毒血癥的情況,進而對患者進行適當治療。
【關鍵詞】:帶狀皰疹 水痘-帶狀皰疹病毒DNA 臨床分析 T細胞亞群 細胞免疫
【學位授予單位】:南方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R752.12
【目錄】:
- 摘要3-8
- ABSTRACT8-15
- 第一章 401例帶狀皰疹患者的臨床分析15-34
- 1.1 引言15-17
- 1.2 材料與方法17-21
- 1.2.1 臨床材料17-18
- 1.2.2 臨床診斷標準18
- 1.2.3 部分指標定義18-19
- 1.2.4 研究方法19-21
- 1.3 結果21-30
- 1.4 討論30-34
- 第二章 帶狀皰疹T細胞亞群變化與臨床特征及血病毒含量的相關性分析34-58
- 2.1 引言34-36
- 2.2 實驗材料36-39
- 2.2.1 實驗器材36-37
- 2.2.2 實驗試劑37-38
- 2.2.3 實驗溶液配制38-39
- 2.3 實驗流程39
- 2.4 實驗方法39-44
- 2.4.1 研究對象39-40
- 2.4.2 實驗對象病情評分40
- 2.4.3 標本采集40
- 2.4.4 標本處理40-41
- 2.4.5 T細胞亞群檢測41-42
- 2.4.6 外周血淋巴細胞VZV病毒檢測42-44
- 2.5 統(tǒng)計分析44
- 2.6 結果44-54
- 2.7 討論54-58
- 參考文獻58-63
- 中英文縮略詞對照表63-65
- 攻讀學位期間成果65-66
- 致謝66-67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昂正斌;;100例帶狀皰疹臨床分析[J];安徽醫(yī)藥;2008年09期
2 韓科;龍福泉;陳忠英;蒙秉新;;帶狀皰疹患者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的檢測及探討[J];廣東醫(yī)學;2010年21期
3 王樹谷;;界首市精心打造中國的再生鉛都[J];資源再生;2008年01期
4 張美芳;馬靜;楊勵;張潔;張小艷;;帶狀皰疹患者CD_4~+T淋巴細胞亞群的檢測[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09年04期
5 張美芳;馬學良;楊勵;惠海英;蘇保鳳;宮艷;;帶狀皰疹患者皰液病毒載量與臨床特征的關系[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09年09期
6 韋治療帶狀皰疹臨床觀察組,孫建方;泛昔洛韋與阿昔洛韋治療帶狀皰疹的多中心隨機雙盲對照研究[J];中華皮膚科雜志;2000年05期
7 袁華剛;陳韜;;糖皮質激素系統(tǒng)應用治療帶狀皰疹療效研究[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皮膚性病學雜志;2011年06期
8 梁豪文;熊東林;肖禮祖;張強;鄭虎山;羅裕輝;廖翔;張德仁;;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風險因素的研究[J];中國疼痛醫(yī)學雜志;2012年05期
本文關鍵詞:帶狀皰疹臨床觀察及T細胞亞群和病毒載量的相關性分析,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8113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pifb/28113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