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與非糖尿病患者行脛骨橫向骨搬移術麻醉的回顧性分析
【學位授予單位】:廣西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R614
【圖文】:
注:A 組 SBP、DBP、心率分別用 SBP-A、DBP-A、HR-A 表示,B 組 SBP、DBP、心率分別用 SBP-B、DBP-B、HR-B 表示圖 1 A、B 各時間點血壓心率圖Figure1 BP and HR ofAand Bat each time point2.2 糖尿病與非糖尿病患者術中其它一般情況比較A 組患者術中輸液量為 960±522ml,B 組為 939±608,兩組之間比較無明顯統(tǒng)計學差異,A 組患者術中麻黃堿使用率為 30.2%,B 組為 17.7%,A組患者使用率明顯較 B 組高,術中烏拉地爾使用情況:A 組(3.2%)較 B組(11.1%)使用率低,A 組(14.3%)術中輸血發(fā)生率較 B 組(7.9%)高,A 與 B 術中最高、最低、最快、最慢支心率比較,無差異。見 5-3。表 5-3 糖尿病與非糖尿病患者術中其它一般情況(n=63)輸液( ±s,麻黃堿(例)烏拉地爾(例)術中輸血(例)最高SBP最高DBP最低SBP最低DBP最快HR最慢(
注:基礎值 t0 表示,最高值 zg 表示,最低值 zd 表示圖 5-2 A、B 組基礎血壓心率與術中最高最低血壓心率柱狀圖Figure5-2 A, B group basal BP 、HR and intraoperative maximum and minimum BP、HR histogram糖尿病與非糖尿病患者術后一般情況比較A 組患者術后有 3 例(4.7%)發(fā)生相關并發(fā)癥,而 B 組 2 例(3.2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無明顯差異(P>0.05),兩組患者術后住院時A 組總住院時間 20±10 天,B 組總住院時間 17±8 天,A 組總平均較 B 組長 3 天(P>0.05),見 5-4。表 5-4 糖尿病與非糖尿病患者術一般情況(n=63)組別 術后住院時間( ±s,天)總住院時間( ±s,天)術后并發(fā)癥(例)A9±8 20±10 3(4.7%)B8±6 17±8 2(3.2%)
注:A1 組 SBP、DBP、心率分別用 SBP-A1、DBP-A1、HR-A1 表示,A2 組 SBP、DBP、心率分別用 SBP-A2、DBP-A2、HR-A2 表示圖 5-3 A1、A2 各時間點血壓心率圖Figure5-3 A1,A2 BP and HR at each time point3.3 糖尿病患者全身麻醉與神經(jīng)阻滯麻醉術中其它一般情況比較A1 組術中輸液量明顯高于 A2 組(P<0.05),A1 組(22±9)總住院時間較 A2 組(19±10)長(P<0.05),A1 組術中麻黃堿使用率 75%明顯較 A2 組(2.6%)高(P<0.05),A1 組(5.3%)烏拉地爾使用率與 A2(2.6%)相近(P>0.05),A1 組(16.7%)術中輸血率較 A2 組高(12.8%)(P>0.05),A1 組患者術中最低血壓明顯低于 A2(P<0.05),A2 組術中最高血壓較 A1 組高(P<0.05)。A2 組患者術中最慢心率較 A1 組快(P<0.05),見表 5-7。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尉志剛;賈中偉;于瀚;蔚晉斌;魏杰;;脛骨橫向骨搬移技術在糖尿病足治療中的臨床應用研究[J];臨床醫(yī)藥實踐;2018年12期
2 程強;孫簫;邱陽;時寧文;;橫向骨搬移法治療糖尿病足一例[J];黑龍江醫(yī)學;2018年01期
3 文虹杰;楊華剛;韓濤;陳仲;;脛骨橫向骨搬移術治療糖尿病足的臨床效果觀察[J];醫(yī)學信息;2018年07期
4 孫震;王濤;張啟福;;脛骨橫向骨搬移治療糖尿病足的研究進展[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8年26期
5 丁小方;徐海林;王元利;楊坤;沈建成;紀坤羽;;脛骨橫向骨搬移微循環(huán)重建技術治療糖尿病足的臨床觀察[J];華南國防醫(yī)學雜志;2018年09期
6 蘭忠煜;鄭丹鳳;;脛骨橫向骨搬移治療動脈硬化性閉塞癥病例報告[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6年83期
7 廖翠東;;骨搬移術后外固定器針孔的綜合護理[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6年07期
8 羅海杰;黃志聰;陳子廣;成石陽;蘇曉恩;鄧海棠;;一期骨搬移治療脛骨開放性骨折伴骨缺損的臨床效果[J];深圳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6年11期
9 張玉芳;;舒適護理在骨搬移術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吉林醫(yī)學;2015年01期
10 薛敏;張濤;任紅紅;;護理路徑式教育與骨搬移手術患者臨床療效的相關性研究[J];臨床醫(yī)藥實踐;2015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時寧文;;脛骨橫向骨搬移術治療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的臨床療效觀察[A];第二十四屆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骨傷科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17年
2 葉朝輝;;脛骨橫向骨搬移微血管網(wǎng)自然重建技術治療糖尿病足5例[A];2016年浙江省骨科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16年
3 何志軍;;脛骨橫向骨搬移微循環(huán)再生技術治療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的臨床療效[A];第七屆全國中西醫(yī)結合骨科微創(chuàng)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17年
4 劉福堯;吳聲忠;董志軍;周開亮;;骨搬移治療下肢長骨骨缺損的并發(fā)癥分析[A];第二十四屆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骨傷科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17年
5 黃雷;魏武;藤星;楊勝松;趙剛;王滿宜;;骨搬移術治療脛骨骨缺損合并軟組織缺損[A];第七屆全國創(chuàng)傷學術會議暨2009海峽兩岸創(chuàng)傷醫(yī)學論壇論文匯編[C];2009年
6 王巨存;萬春友;;Ilizarov脛骨橫向骨搬移技術治療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和糖尿病足的研究進展[A];第二十四屆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骨傷科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17年
7 齊新文;陳偉;;Ilizarov技術骨搬移治療脛骨骨不連并軟組織缺損感染[A];貴州省醫(yī)學會骨科學分會2014年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14年
8 楊潤功;;外固定支架骨搬移技術一期治療嚴重肢體感染骨缺損(摘要)[A];第二十一屆全國中西醫(yī)結合骨傷科學術研討會暨骨傷科分會換屆大會論文匯編[C];2014年
9 宋力;周明武;朱杰;張廣超;汪帥;江小萌;牛曉梅;王慧芳;張小亞;高蘭;幸超峰;李士民;楊瑞甫;王飛云;陳佳;;早期皮瓣移植、擇期骨搬移技術治療脛骨大段骨缺損[A];第三屆全軍創(chuàng)傷骨科學術大會論文集[C];2015年
10 劉福堯;周學儒;吳修軍;張松;;Ilizarov技術骨搬移治療脛骨感染性骨折不愈合伴骨缺損的臨床應用[A];第25屆全國脊柱脊髓學術會議暨2013年貴州省骨科年會論文匯編[C];201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3條
1 北京垂楊柳醫(yī)院矯形外科主任 秦泗河;醫(yī)法自然 順勢而為[N];健康報;2009年
2 本報記者 李曉宏;巧移骨塊枯腿逢春[N];健康時報;2003年
3 記者 周W
本文編號:279950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mazuiyixuelunwen/2799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