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治療艾滋病中藥制劑對HIV耐藥及HAART療效影響的探討
本文選題:艾滋病 + 耐藥; 參考:《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5年博士論文
【摘要】:隨著HAART的普及,艾滋病領域新的問題和研究熱點涌現,同時中醫(yī)治療艾滋病的理論和實踐也在不斷地發(fā)展和深入,單純依靠中醫(yī)或西藥,都不能全面治療艾滋病。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艾滋病成了重要的治療策略,也引發(fā)了一系列的思考。其中,中西醫(yī)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是否會影響藥物的藥代和藥效,是值得探索的問題。本研究在臨床回顧性研究的基礎上,以大鼠為模型,模擬人服用HAART,探討艾可清對常用HAART中各個藥物代謝動力學的影響,又進一步探索濃度變化與AZT肝毒性的影響。目的:1、分析服用艾滋病中藥+HAART治療組是否會影響HAART的效果,是否會增加HIV耐藥的風險,對HAART副作用、并發(fā)癥及合并癥的影響。2、研究服用艾可清聯合HAART,與單純HAART組比較,對抗逆轉錄病毒藥物AZT、3TC、EFV藥代動力學的影響。3、探索艾可清聯用AZT一段時間后,AZT肝毒性的變化及影響因素分析。方法:1、回顧性收集HIV/AIDS患者HAART的數據,單純HAART治療作為一組,HAART+中藥制劑治療作為另一組,數據包括性別、年齡、HIV感染途徑、CD4+T細胞計數的基線數值和治療12個月后數值、HIV病毒載量、HAART之后發(fā)生副作用、并發(fā)癥、合并癥的情況和例數。采用配對t檢驗、卡方檢驗、回歸分析等統(tǒng)計學方法比較兩組HAART治療失敗率、CD4+T細胞升高程度、HAART副作用、合并癥和并發(fā)癥以及HIV耐藥位點和程度,分析聯合使用中藥組對HAART療效及HIV耐藥的影響,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2、用高效液相-液質聯用法檢測血漿中抗逆轉錄病毒藥物AZT、3TC、EFV的濃度。用替米沙坦作為內標,配置不同濃度的待測物濃度,以濃度為橫坐標,各藥峰值與內標峰面積為縱坐標繪制標準曲線,進行線性回歸運算。藥代動力學實驗動物為SD大鼠,灌胃給藥,根據人劑量與大鼠劑量比值(1:6.3)給藥,分HAART組、HAART+艾可清組,每組12只。給藥前及給藥后0.5、1、2、3、4、6、8、10、12小時眼眶采血做濃度檢測。數據用DAS2.0軟件計算藥代動力學參數,用配對t檢驗比較組間藥動學參數。3、SD大鼠16只分四組:單純HAART組、HAART+正常劑量艾可清組(常規(guī)劑量組)、HAART+3倍劑量艾可清組(3倍劑量組)、空白組。灌胃服藥15天,麻醉取全血,分兩管分別做AZT血漿和外周血單個核細胞內濃度,方法為高效液相-質譜聯用法(同第2部分),并取肝組織,HE染色,病理檢查。結果:1、共241例HIV/AIDS患者納入觀察,其中中西醫(yī)組(HAART+中醫(yī)藥)84例,純西醫(yī)組(單純HAART)157例。兩組的性別構成、年齡、感染方式、基線CD4+T細胞水平均衡可比,兩組治療12個月后CD4+T細胞上升幅度分別為165±136個/ul、173±144個/u1(P0.05);兩組治療12個月發(fā)生病毒學失敗例數分別為2例(2.3%)、1例(0.6%);病毒載量檢出數分別為8例(9.5%)、22例(14%);副作用分別為5(5.9%)、10(6.3%);并發(fā)癥分別為2(2.3%)、0(0%);合并癥分別為1(1.1%)、3(1.9%),各因素組間比較均P0.05;以CD4+T細胞治療后上升≥150個/ul為標準,發(fā)現性別、感染方式、治療分組、治療方案、治療后12個月的數值、治療發(fā)生各種副作用、并發(fā)癥、合并癥等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年齡≥50歲比較年齡50歲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是用年齡與CD4+T細胞升幅進行直線回歸繪制散點圖,不呈現直線趨勢;以治療12個月后HIV病毒載量測的到(HIV VL≥20拷貝/ml)為標準,發(fā)現性別、年齡、感染方式、用藥方案、是否有副作用、合并、并發(fā)癥均無相關性(P0.05),但是基線CD4+T細胞≤200個/u1是相關因素(OR=0.425,P=0.03);對3例病毒學失敗耐藥的患者分析,其中2例是依從性相關,1例考慮為原發(fā)耐藥。2、三個檢測藥物的標準曲線為AZT:y=0.1286 x-0.0430 (R2=0.9996); 3TC:y=0.068 x-0.084(R2=0.997);3)EFV:y=0.1136 x-0.1092(R2=0.9973),單純HAART與HAART+艾可清組比較3TC、AZT、 EFV的藥物半衰期、藥物達峰時間、最大血藥濃度、藥物曲線下面積、藥物清除率的參數比較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藥物時間曲線上顯示,服用艾可清組的AZT最大血藥濃度比單純HAART組高。3、觀察到第8天,西藥組大鼠死亡1只。3倍劑量組大鼠進食量和體重增加最明顯。空白組血藥濃度為O。分別用單因素方差分析三組細胞外濃度、細胞內濃度:三組細胞外濃度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西藥組細胞外濃度比艾可清組(3倍劑量、正常劑量)均高,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艾可清常規(guī)劑量組和3倍劑量組的細胞外AZT濃度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三組細胞內濃度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常規(guī)劑量組與3倍劑量組、西藥組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3倍劑量組與西藥組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說明艾可清常規(guī)劑量組的細胞內濃度低于單純HAART組合3倍劑量艾可清組。肝組織病理顯示,西藥組細胞水腫普遍,常規(guī)劑量組肝組織細胞損害最輕。結論:1、(1)所用艾滋病中藥沒有增加HIV耐藥的幾率,對HAART的免疫學恢復、副作用、并發(fā)癥、合并癥的影響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晚期啟動HAART(CD4≤200個/ul)、年齡≥50歲是影響病毒學和免疫學恢復的因素;(2)依從性是治療成功的關鍵,本研究3個病毒學失敗的病例中,有2個是依從性相關。2、艾可清聯合使用HAART,沒有影響EFV的藥物代謝和血藥濃度,不會影響EFV的抗病毒療效;核苷類藥的AZT/3TC藥代動力學參數沒有受影響,艾可清沒有影響血漿中AZT、3TC的濃度,聯合用藥組中AZT、3TC最高血藥濃度Cmax比單純HAART組高。3、艾可清與AZT聯用一段后,艾可清組的血漿AZT比單純AZT組低,肝臟組織病理顯示肝損害也最輕。艾可清的使用,使得代謝后血漿AZT降低,但是代謝過程的最高血藥濃度(Cmax)升高,這對艾可清聯合HAART的療效有積極意義。
[Abstract]:......
【學位授予單位】:廣州中醫(yī)藥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R259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郭國際;腦心同源卒中的藥物治療[J];醫(yī)藥導報;2001年12期
2 羅大衛(wèi);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藥物治療[J];臨床眼科雜志;2002年02期
3 張駿 ,鄭青杰;世界藥物新聞(六十二)[J];天津藥學;2003年02期
4 李妍,李元媛,孟彥;糖尿病性神經病變的藥物治療[J];中國藥業(yè);2003年08期
5 ;基本藥物概念適用于今日的挑戰(zhàn)[J];中國循證醫(yī)學雜志;2003年02期
6 霍建新,唐靜曉,郭永強;藥物治療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的現狀[J];包頭醫(yī)學院學報;2003年04期
7 冀玉靜;;聯合降壓比單一藥物治療更有效[J];國外醫(yī)學情報;2004年08期
8 張石革;兒童蟯蟲病與藥物治療[J];中國藥房;2005年07期
9 Sheftell F.D. ,Feleppa M. ,Tepper S.J. ,M.E.Bigal,陳云春;曲普坦類藥物相關副作用的評估:方法對結果的影響[J];世界核心醫(yī)學期刊文摘(神經病學分冊);2005年04期
10 曹洪濤;劉春艷;程衛(wèi)華;;小兒各型癲癇的藥物選擇[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06年1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黨生;羅芳;;大咯血藥物治療的一般性原則與個體化運用[A];2000年全國危重病急救醫(yī)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0年
2 鄭萍;李亦蕾;晏媛;;高血壓合并腦梗塞的藥物治療分析[A];2010年廣東省藥師周大會論文集[C];2011年
3 刁遠明;陳群;路艷;;中西醫(yī)藥物治療失眠的概述[A];中華中醫(yī)藥學會中醫(yī)診斷學分會第十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4 張鳳林;趙金垣;;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藥物治療研究進展[A];新世紀 新機遇 新挑戰(zhàn)——知識創(chuàng)新和高新技術產業(yè)發(fā)展(下冊)[C];2001年
5 拓西平;;老年臨床藥理及藥物治療概述[A];第八屆全國老年醫(yī)學進展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8年
6 趙嵐;;腹瀉的臨床診斷與藥物治療[A];2010年度全國醫(yī)藥學術論文交流會暨臨床藥學與藥學服務研究進展培訓班論文集[C];2010年
7 王大猷;;藥物治療錯誤與管理對策[A];2004年中華醫(yī)院管理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4年
8 張焱;;便秘的非藥物治療[A];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肛腸分會換屆會議暨便秘專題研討會論文專刊[C];2007年
9 徐列明;;藥物的肝毒性[A];2002全國中西醫(yī)結合肝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2年
10 張中念;;23例非藥物治療癲癇療效分析[A];中華醫(yī)學會第七次全國神經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張磊;藥物對肝腎的損害[N];家庭醫(yī)生報;2006年
2 常怡勇;當心:有些藥物令人變丑[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5年
3 國健;治病吃藥不能拘泥于療程[N];大眾衛(wèi)生報;2004年
4 特約記者 袁立新 通訊員 帥菲斐;藥物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成效顯著[N];家庭醫(yī)生報;2004年
5 常怡勇;當心:有些藥物令人“變丑”[N];中國醫(yī)藥報;2006年
6 齊攀;藥物使用:男女有別?[N];醫(yī)藥經濟報;2009年
7 秦紅群;對藥物有效與否的判斷[N];健康報;2004年
8 陶劍虹 宗云崗;未來市場將由改善生活質量藥物主宰[N];醫(yī)藥經濟報;2003年
9 北京積水潭醫(yī)院藥劑科 邢佳睿;十類藥物不可驟停[N];健康報;2007年
10 副主任藥師 王秋冬;警惕藥源性皮膚病[N];醫(yī)藥經濟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張耀光;良性前列腺增生癥患者在觀察等待、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三種治療方案下的臨床研究[D];中國協和醫(yī)科大學;2006年
2 沈丹彤;神經源性體位性低血壓診斷與治療新模式的初步研究[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3年
3 袁洪;美托洛爾、卡托普利個體化治療高血壓病的基礎和臨床研究[D];中南大學;2006年
4 陸珍珍;常用治療艾滋病中藥制劑對HIV耐藥及HAART療效影響的探討[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5年
5 于匯民;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tǒng)基因多態(tài)性與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療效的相關性研究[D];中國協和醫(yī)科大學;2004年
6 尹榕;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介入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評估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14年
7 李清;抗血小板藥物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遺傳藥理學研究[D];中南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熊元元;利用成分分析法探索多藥物相互作用機理[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胡昀昀;藥物治療早期輸卵管妊娠療效回歸方程的建立及方案優(yōu)化[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3年
3 湯曾耀;動脈粥樣硬化性腎動脈狹窄介入治療與藥物治療的臨床分析[D];南昌大學;2012年
4 諶仲杰;帶藥物治療的類年齡結構HIV/AIDS模型[D];信陽師范學院;2011年
5 王盟;帶有脈沖藥物治療策略的感染年齡結構SIA模型的全局穩(wěn)定性[D];信陽師范學院;2013年
6 杜燁;新診斷癲癇患者藥物治療不同結局的相關因素研究[D];浙江大學;2015年
7 鐘斌;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預后評估方法及非ST段抬高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男性再血管化與優(yōu)化藥物治療預后的比較[D];重慶醫(yī)科大學;2007年
8 徐爽;基于突發(fā)監(jiān)測的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治療藥物研究趨勢分析[D];中國醫(yī)科大學;2010年
9 王成;手部非結核分枝桿菌感染的臨床治療研究[D];遵義醫(yī)學院;2010年
10 丁剛;單純皰疹病毒性角膜炎內皮型藥物治療轉歸的動態(tài)觀察[D];濟南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74369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mazuiyixuelunwen/1743694.html